摘要: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总是热闹非凡。大伯二伯带着一家老小来拜年,姑姑舅舅提着礼品登门,表兄弟姐妹们更是把家里当成了聚会场所。
王建军站在父母的灵堂前,看着空荡荡的大厅,心如刀绞。
两年前母亲的葬礼上人满为患,亲戚朋友络绎不绝,花圈摆了整整三排。
而今天,父亲的告别仪式上,除了他和妻子,竟然只来了三个人。
同样的灵堂,同样的亲戚,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五十岁的他,终于要明白一个残酷的真相了...
01
王建军从小就觉得自己家的亲戚特别多,特别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总是热闹非凡。大伯二伯带着一家老小来拜年,姑姑舅舅提着礼品登门,表兄弟姐妹们更是把家里当成了聚会场所。
"建军啊,你看你又长高了!"大伯总是这样拍着他的肩膀,"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大伯帮你想办法。"
"这孩子真懂事,将来一定有出息。"二婶一边往他手里塞红包,一边夸个不停。
那时候的王建军觉得,这就是家族的温暖,血浓于水的亲情。
父亲王德富在镇上开着一家建材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能有自己的厂子,那绝对算得上是成功人士。家里三层小楼,院子里停着一辆桑塔纳,在整个村子里都是数一数二的。
母亲李秀华更是善于交际,每次亲戚来访都张罗得妥妥当当,好酒好菜招待,临走还要塞点土特产。
"咱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
也正因如此,家里总是门庭若市。大伯的儿子要结婚,来借钱;二叔的女儿要上大学,来借学费;表弟要创业,也来借启动资金。父母从来不拒绝,总说"血缘关系最珍贵"。
王建军大学毕业后,亲戚们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介绍工作的,介绍对象的,各种消息满天飞。
"建军这孩子有出息,大学生啊,前途无量。"
"德富兄弟有福气,儿子这么争气。"
那些赞美的话语至今还在王建军耳边回响。
02
转折点来得毫无征兆。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彻底改变了王家的命运。
建材厂接连几个月接不到订单,工人工资发不出,银行贷款到期还不上。父亲王德富每天愁眉苦脸,头发白了一大片。
"建军,厂子可能要倒闭了。"父亲第一次在儿子面前露出了脆弱的表情。
母亲李秀华也不再有往日的意气风发,每天在家里叹气流泪。
为了拯救工厂,父母卖掉了桑塔纳,抵押了房子,甚至连母亲的首饰都变卖了。但最终还是没能挽回败局,工厂宣布破产。
一夜之间,王家从小康之家沦为负债累累。
王建军清楚地记得,父亲去银行办理破产手续那天,整个人仿佛瞬间老了十岁。原本挺直的腰板弯了下去,说话的声音也变得微弱无力。
"建军,以后咱家可能要过苦日子了。"母亲拉着他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
更让人心寒的是亲戚们的反应。
以前每个月都要来几趟的大伯,突然就联系不上了。王建军主动打电话过去,不是关机就是没人接。
二叔家的表哥以前经常约他出去喝酒聊天,现在见面都是匆匆打个招呼就走,连寒暄都省了。
最让王建军印象深刻的是那年的春节。
以往热闹非凡的年夜饭变得冷清异常,偌大的餐桌只坐了他们一家三口。
"怎么今年大伯他们都不来了?"王建军问母亲。
母亲苦笑着摇摇头:"可能都忙吧。"
但王建军心里明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03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建军亲眼见证了什么叫做人走茶凉。
父母搬到了一套老旧的二居室里,生活拮据,连买菜都要精打细算。母亲的身体也因为操劳过度越来越差,经常头疼失眠。
那些曾经借过钱的亲戚,现在提都不提还钱的事。王建军主动上门催要,不是被告知"最近手头紧",就是被当成了讨债的恶人。
"建军啊,你也看到了,我们家现在也不容易。"大伯的儿子结婚时借走的五万块钱,至今没有归还,"等缓缓再说吧。"
表弟拿去创业的三万块钱也是石沉大海:"生意失败了,血本无归,你应该理解我的处境。"
更过分的是,一些亲戚开始在背后议论。
"德富这些年太张扬了,现在报应来了。"
"早就看出来他那个厂子不行,迟早要倒闭。"
"建军也不争气,大学白上了,找不到好工作。"
这些风言风语传到王建军耳朵里,让他觉得比刀子扎心还疼。
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就连逢年过节的问候都没有了。以前热闹的微信群变得死气沉沉,仿佛他们家从族谱里被除名了一样。
04
王建军曾经试图挽回这些亲情。
他主动联系大伯,想要重新修复关系:"大伯,我们是一家人,不应该因为钱的事情伤了和气。"
大伯在电话里支支吾吾:"建军啊,不是大伯不想帮你们,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他去二叔家串门,想要像以前一样聊家常。二叔勉强招待了他,但整个过程都显得心不在焉,没说几句话就开始暗示他该走了。
表兄弟们的聚会,他也不再被邀请。偶尔在街上碰到,对方都是匆匆打个招呼就走,连多说几句话的兴趣都没有。
王建军这才明白,原来那些年的亲情多半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当家里有钱有权有地位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来往;一旦落魄了,立刻就被边缘化了。
母亲对此看得很开:"建军,人情冷暖本来就是这样,咱们也不要强求。"
但王建军知道,母亲心里其实很痛苦。以前那个喜欢张罗聚会、热衷于维系亲情的女人,现在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再主动联系任何亲戚。
05
2018年,王建军的事业开始有了起色。
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装修公司,赶上了房地产市场的好时候,生意越做越大。短短两年时间,公司就发展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装修企业。
随着收入的增加,王建军给父母换了一套更大的房子,还买了一辆不错的轿车。一家人的生活水平重新回到了小康状态。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那些消失了十多年的亲戚,突然又开始频繁联系了。
大伯主动打来电话:"建军啊,听说你现在生意做得不错,大伯真为你高兴。"
"建军,改天有空来家里坐坐,二叔做几个好菜。"
表兄弟们更是热情洋溢:"建军哥,好久没见了,什么时候聚聚?"
王建军看着手机里那些久违的消息,心情复杂极了。
母亲倒是很平静:"他们又回来了是吧?我就知道会这样。"
"妈,您怎么一点都不意外?"
"建军啊,妈活了这么多年,什么没见过?人情冷暖,妈早就看透了。"母亲叹了口气,"不过咱们还是要保持礼貌,毕竟是亲戚。"
春节的时候,那些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家里。
大伯提着礼品上门拜年:"德富哥,身体还好吧?建军现在真是有出息啊。"
二婶笑容满面地夸赞:"建军这孩子从小我就看出来有本事,现在果然发达了。"
表弟更是客气得过分:"建军哥,以前的事情千万别放在心上,咱们都是一家人嘛。"
06
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听着这些熟悉的话语,王建军恍如隔世。
两年后的春天,母亲因为心脏病突然去世。
葬礼那天,王建军被眼前的场面震惊了。
灵堂里人山人海,花圈摆了三排,挽联贴满了整面墙。大伯二伯领着全家来吊唁,姑姑舅舅带着孩子们哭得稀里哗啦,表兄弟姐妹们都赶回来送母亲最后一程。
"建军,节哀顺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德富兄弟,嫂子是个好人,会有好报的。"
那些久违的关怀和安慰让王建军感到温暖,也让他对血缘亲情重新燃起了希望。
然而,仅仅两年后的今天,父亲的葬礼现场却让王建军彻底看清了现实。
同样的灵堂,同样的亲戚,为什么只来了三个人?
王建军颤抖着手拿起手机,看着通讯录里那些熟悉的名字。他终于要明白,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王建军盯着手机屏幕,脑海中回想着过去两年发生的一切。
母亲去世后不久,他的装修公司遭遇了重大变故。合伙人卷款潜逃,公司资金链断裂,数十个工程项目烂尾。债主们找上门来,要求立即还钱。
为了承担这些债务,王建军卖掉了刚买的房子和车子,把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但即使这样,仍然欠下了巨额外债。
07
2020年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装修行业几乎停摆,王建军彻底破产了。
五十岁的他不得不重新开始,在一家小装修队里当普通工人,月薪只有三千多块。父亲也因为打击过大,身体每况愈下。
就像二十年前的那次破产一样,亲戚们再次消失了。
大伯的电话打不通,二叔的微信不回复,表兄弟们仿佛人间蒸发。那些曾经热闹的聚会和拜访,统统烟消云散。
王建军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的葬礼人满为患,而父亲的告别仪式门可罗雀。
因为母亲去世时,他还是那个有钱有能力的王建军;而现在,他只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失败者。
王建军走出殡仪馆,心如刀绞。
那三个来参加父亲葬礼的人,是他的大学同学老张、小区的邻居李阿姨,还有父亲以前的老员工刘师傅。他们都不是亲戚,却是真正关心他的人。
"建军,你爸是个好人,一路走好。"老张拍拍他的肩膀,"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你们父子都是实在人,我们都看在眼里。"李阿姨红着眼眶说道。
刘师傅更是哽咽着说:"老板人好,从来不拖欠我们工资。现在他走了,我心里真难受。"
相比之下,那些血缘至亲的冷漠和缺席,显得格外刺眼。
王建军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脑子里不断回放着这些年的经历。他终于彻底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原生家庭父母混得差的时候,亲戚们都觉得来往没有价值,甚至担心被拖累,所以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原生家庭父母混得好的时候,亲戚们都想从中获得好处,或者至少想保持良好关系以备不时之需,所以都会主动示好。
这就是现实,冷酷却真实。
08
回到家里,王建军整理着父亲的遗物。
在一个旧抽屉里,他找到了父亲的日记本。翻开最后几页,父亲歪歪扭扭的字迹映入眼帘:
"建军又破产了,我心里很难受。这孩子从小就善良,不该受这种苦。那些亲戚们又不来往了,和当年一模一样。我和他妈活了大半辈子,什么都看透了。血缘关系算什么?关键时刻还是要看人品。"
"今天大伯的电话打过来,说是问候我的身体。其实我知道,他是想打听建军现在的情况。听说建军现在打工,他的语气明显就冷淡了很多。唉,人心啊..."
"刘师傅今天来看我,还给我带了些菜。这个老实人,以前在厂子里干活最勤快,人也最讲义气。现在我们家落魄了,他还惦记着我们。反而是那些沾亲带故的,一个都看不见。"
看着父亲的这些文字,王建军泪如雨下。
原来父亲什么都明白,只是从来不说破。他用沉默承受着这种人情冷暖,用宽容面对着这些势利嘴脸。
第二天,王建军接到了大伯的电话。
"建军啊,昨天你爸的事情,大伯实在是有事走不开,你别见怪。"大伯的声音听起来有些不自然。
王建军平静地回答:"大伯,没关系,我理解。"
"那个...听说你现在...工作怎么样?"大伯试探性地问道。
"在装修队打工,一个月三千多。"王建军如实回答。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哦...那你好好工作,年纪也不小了,要稳定一些。那我就先挂了,有事再联系。"
09
说完,电话就断了。
王建军看着手机屏幕,苦笑了一声。这通电话证实了他的判断:大伯是想确认他现在的经济状况,得知他还是穷光蛋之后,立刻就失去了继续聊天的兴趣。
类似的试探还有很多。二叔发微信询问他是否还在做生意,表弟旁敲侧击地打听他有没有买新房子。得到否定答案后,这些人都很快就不再联系了。
王建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
他发现,真正在他困难时期雪中送炭的,往往不是那些血缘至亲,而是一些普通的朋友和同事。
老张虽然自己收入也不高,但在王建军最困难的时候主动借给他一万块钱应急,分文不要利息。
李阿姨经常送来自己做的饭菜,说是怕他一个人生活照顾不好自己。
刘师傅更是介绍了好几个装修活给他,让他能多赚点外快。
"建军,别看不起打工,踏踏实实干,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刘师傅经常这样鼓励他。
相比之下,那些亲戚们的势利眼就显得格外刺眼。他们只在你有用的时候才会记得你,只在你能给他们带来好处的时候才会主动联系。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立刻就会被抛弃。
经历了这么多,王建军对亲情有了新的理解。
不是所有的血缘关系都值得珍惜,也不是所有的亲戚都值得信任。真正的亲情应该是无条件的支持和关爱,而不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虚假繁荣。
他想起母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现在他明白,这句话只对了一半。确实有一些人会用真心回报真心,但也有很多人只会在你对他们有用的时候才表现出善意。
区别在于,前者是真正的朋友,后者只是利益关系。
10
五十岁的王建军,终于看透了人情世故的真相。
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确实会影响亲戚关系的远近,这是一个残酷但真实的社会现象。当你家混得好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你亲近,因为从你身上能得到好处或者至少不会吃亏;当你家混得差的时候,大家都担心被拖累,所以会选择疏远。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尤其明显。面子文化和实用主义相结合,让很多人际关系都带上了功利色彩。
但王建军也明白,不能因此就对所有亲情都失去信心。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无条件的真情,只是需要用心去分辨和珍惜。
现在的王建军,过着简单而踏实的生活。
他在装修队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稳定。每天早出晚归,用双手赚取每一分钱。虽然不富裕,但至少不欠债了,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那些势利的亲戚,他也不再主动联系。既然他们只在乎利益,那就让这种虚假的关系自然消失吧。
相反,他更加珍惜那些真正关心他的人。老张、李阿姨、刘师傅,还有一些在他困难时期没有离开的朋友,这些人才是他真正的财富。
"建军,人活明白了就好。"李阿姨曾经这样对他说,"有些人就是这样,你别往心里去。"
是的,人活明白了就好。五十岁的王建军,终于活明白了。
11
有时候,王建军也会想起母亲葬礼上那个热闹的场面,想起那些虚情假意的眼泪和慰问。
如果母亲泉下有知,会不会也为这种差别待遇感到心寒?
但他更愿意相信,母亲会为他现在的清醒感到欣慰。毕竟,看透人情冷暖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能让人更好地分辨真假,更合理地分配感情。
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关系,会因为这种筛选而变得更加珍贵;那些本来就虚假的关系,早点结束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王建军现在的生活很简单:工作、回家、看书、偶尔和真正的朋友聚聚。
他不再奢望那些亲戚们的关心,也不再为他们的冷漠而伤心。五十岁的年纪,应该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人这一辈子,能遇到几个真心朋友就够了。"这是刘师傅经常说的话,王建军现在深以为然。
血缘关系固然重要,但人品更重要。与其维持那些虚假的亲情,不如珍惜身边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这个道理,他用了五十年才完全明白。但现在明白也不算晚,至少后半生可以活得更加清醒和坦然。
故事的最后,王建军坐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看着手机里老张发来的问候消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原来,真正的温暖不在于关系的远近,而在于人心的真假。
五十岁的王建军,终于懂了。
来源:爆辣羊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