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来神奇,我一个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文科生,如今从事的却是偏理科背景的设计相关工作,虽然没有受过系统性专业学习,也不会操作各类设计软件,但却和设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从事和设计强捆绑的工作。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
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原研哉
文丨旧故麻袋
∨
说来神奇,我一个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文科生,如今从事的却是偏理科背景的设计相关工作,虽然没有受过系统性专业学习,也不会操作各类设计软件,但却和设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从事和设计强捆绑的工作。
所以在十多年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一些正反馈的职业习惯,比如特别喜欢逛设计展、美术展,平时逛商场、餐饮店、商店也会比较关注平面与门店的设计输出并与其他人做出讨论。
从事广告行业七年,其他行业五年,对国内的设计算是摸到个大概,至少不会像刚入职场时那般天真,也因为合作过不下20个设计师、插画师,对设计的整体业态有了些粗浅的了解。
说实话,中国不是缺好的设计师和好的作品,是整体社会体系影响,是缺少好的审美,导致很多优秀设计难以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加上美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市场对设计的评判标准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了设计师的创作方向和作品的传播效果。
机缘巧合,上周日去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看了“一天世界:Graphic Design in Japan”日本平面设计展,看完这个展,真的有太多话梗在心头,发了一条朋友圈,但未能把我想表达的说详尽,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占一篇幅,来聊聊对当下中国“设计行业”的一些浅薄看法。
展览汇聚了日本平面设计领域顶尖作品,由原研哉、北川一成等超百位日本顶级设计创意人作品参展,能看到日本平面设计在不同领域中的最新探索,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设计语言随着社会变化所发生的转变,近距离感受日本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平。
展览不大,共2个展厅,按照正常观展流程,应该从2楼开始,然后再去3楼,我和老陈反其道行之,觉得大部分人都挤在2楼,于是决定从3楼开始,事实证明,我们这样的顺序非常合理。
3楼展厅分为两个部分:一边展出的是由日本平面设计协会(JAGDA)从年鉴《GraphicDesign inJapan》中收录的作品中,选出海报、书籍、标志、包装、数字媒体、空间等多个门类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设计,包括原研哉、植原亮辅、冈崎智弘、北川一成、菊地敦己、井上庸子、坂本俊太、加藤亮介&加藤千洋、玉置太一、柿木原政广共十位设计师的创作,以及过去30年的《Graphic Design inJapan》年鉴。
这个部分若不是热爱设计的朋友去逛,我敢断定10分钟就能逛完(或许时间还估算多了),但真正热爱设计的朋友去逛,可以在这里待上四五个小时,因为太好看了,对眼睛太友好了!
我这里所谓的“好看”,就是最表面意思的好看,三张展台上分别放着历年优秀的《Design 360°》杂志、方正字体库展示和几大本《Graphic Design inJapan》年鉴。
首先翻阅了《Design 360°》杂志,我之前还订阅过,算是杂志的老客户,由于后面生娃养娃占据大量时间,实在没有余力再去看太多书本化的内容,便只能通过网络来了解一些最前沿的设计资讯,但我私心还是更喜欢看纸质书的,因为纸质书能让我更沉浸,反馈给我更多思考。
《Design 360°》杂志其中一本的一个篇章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就是关于中国设计师和品牌的几段访谈,其中就有和喜茶的对话。
喜茶我们都熟悉,在茶饮行业算是比较独特的存在,特别是在设计领域,喜茶走的路和其他品牌都不一样,从一开始的工业风到后面的活力风再到现在的禅意风,喜茶一直在升级平面与门店的设计风格,试图寻找一种更能与消费者共鸣的美学表达。
访谈中喜茶提到“如今的消费者并不喜欢填鸭式和说教式的宣传,我们做少而精的内容,将产品、门店等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或许能更好地激发消费认同”
很多人都觉得喜茶现在的品牌视觉升级方向越走越窄了,因为禅意的风格虽然是焦虑时代下稳定人文的内核,但极简和禅意产生的是纯粹美学,没办法带动销量,品牌要存活、脱颖而出,“禅意与空”的表达会少了很多都市感和活力感,快消领域用禅意,太过哲学,有待商榷。
但个人觉得,喜茶这步棋恰恰是没有走错,禅意的设计会让消费者更专注在产品本身,也更利于健康饮品的价值观传播,什么是健康,一定不是花里胡哨的,一定不是浓墨重彩的,要从根本上感受健康,那就必须化繁为简,禅意和茶本就是强关联内容,包括当前茶意即禅意的表达,都能很好的将品牌茶文化的内容传递出去。
还看到设计师邱正的一句话,他说:审美不分高下,更没有好坏,审美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社会风貌,它是一种载体媒介。
这句话其实很委婉,如果按通俗的方式去解读:中国为什么没有好的设计?为什么没有甲方或者老板愿意接受好的设计?是因为审美出了问题。
那审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就得追溯到是否从小就有对“美”的教育,很可惜,曾经的中国没有,相较于对“美”的教育,我们更重视“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美育”不在其中。
那会国民意识还没发展到这个程度,再看现在,当下的孩子是幸福的,有各种各样的“美育展”,各种各样的“美术课”,在这种遍地都是美学教育的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一定会比没有接受过“美育”的孩子要更懂得什么是“美”,甚至可以做到什么是“美”。
所以当我看到日本优秀的设计案例时,感慨的不是为什么日本设计师的能力这么好,而是中国不缺好的设计师,不缺好的作品,只是缺少欣赏好东西的人。
这些人又大多是决策层,是老板、经理、主管,或是掌握某种话语权的人,他们无法理解设计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他们眼里,设计≈美工,误以为设计工作就是扣图、P图、美化,至于设计的思考、设计的逻辑、设计对市场的调研和直觉,不重要,都不重要。
更离谱的事情是我从业多年,至少有一半的领导和老板,是对原创设计有本能抵触的,在他们眼里,被市场验证过的设计才是好设计,所以只要求一味模仿,有时候给到一些参考,原模原样让设计师抄下来,至于品牌视觉统一化、品牌视觉资产,不重要,都不重要。
特别是看到标识设计板块,我示意老陈一起看,讨论的间隙,我们发现,这些优秀的设计案例中,至少有80%的设计案例是不符合当前中国老板可接受范围。
为什么?因为他们会认为这些标识太简单了,看到这些标识内心的感受会是:如果一条线、一个圈都能成为标识的话,我要设计师干嘛,我自己都会画。
这就不得不提3楼的另外一部分的内容了,用一张钢丝网隔开,另一边是“25组中日设计师对谈影片”,若想全部看完,纪录片长达2小时,记录了来自东京、大阪、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广州、澳门等八座城市的25组中日创作者的话,不仅涵盖专业设计师,也包括策展人、艺术家、大学教授与科幻作家,他们从自身的创作经验与现实处境出发,坦率分享了对当下社会、设计、技术与文化议题的观察与思考。
由于下午有其他安排,时间问题,我只看了5组影片,如果有机会在网上找的资源,我会再从头看一遍,因为不同地区的人的角度太不一样了。
从我看到的5组影片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日设计师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语言的逻辑上。
日本设计师的语言更质朴,对谈的话没有太高深的意境和总分总式的语言分段,他们只在乎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和立意,但很多中国设计师或者文化从业者,他们的语言会更繁杂,有时候甚至会通过一个故事来表述他们想要表述的意思。
所以才有日本设计师提出质疑“为什么中国的设计作品旁边会有大段的设计释义”,在他们看来,设计师要注重的是视觉呈现,而非文本呈现。
但显然,这在中国行不通,国内哪怕你设计一个logo,你也得说出个所以然来,什么颜色代表什么寓意、什么内容代表什么精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融合和结合,这是我一贯以来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甚至觉得有必要通过文字的描述,来呈现logo的含义,这没有什么不对。
可越到后面越发现,我们太讲究所谓的“意义”了,真的需要这么多“意义”去归纳一个logo吗?一个logo是一种象征,真的需要用一个表述将它框限起来吗?
当然,这里没有对错,只是社会发展不同,社会环境不同,再到设计师被重视程度也不同,就像国内大厂都喜欢用国际大设计师去设计logo是一个道理,因为他们不相信我们自己的设计师就能做好这个事情,当然这也跟优秀的国际设计师有相关背书,从其他层面赋能品牌,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议题了。
今天聊“国内设计”尴尬的处境,真的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样的状态需要改变,至少还需要2代人的努力。
当下AI发展势头强劲,有部分公司已经开始觉得没必要招设计师了,因为AI设计更快、更高效、更友好,时间上可以24小时为企业服务不说,还不会抱怨,还不花费工资,降本增效,老板们何乐不为。
但AI能够完全代替人类设计师吗?至少现在看是完全不能的,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更好的辅助设计师,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为设计师提供灵感,至于其他,仁者见仁。
看完3楼的内容,再去2楼看具体的视觉呈现,是会比先看2楼的人多了一些感触和反思。
看完两层,到一楼发现旁边还有一个展览,顺便看了,展览名字叫《时代封面》,是中国1931-1945年间的一些杂志封面设计,还好没错过,真的很惊艳,在这段灰暗时光里,中国的文化创作者却一直保持先锋的设计理念,实属不易。
其中有为妇女发声的《妇女生活》,有中国养鸡协会主办的《鸡与蛋》杂志,还有漫画杂志、儿童杂志,当然还有战争相关杂志。
原来即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中国还是有大部分文化从业者在不断留存文化的脉络,用杂志的形式,去描绘当时那个年代,积攒中国的文化力量。
看展的这半天,感触很多,或许真正的好设计不在展墙之上,而是每个设计师眼里的光。
我相信能坚持从事设计的人一定是喜欢创作的人,他们内心也一定有着自己的小世界,想用美来治愈。
虽然这个设计展8月底就结束了,但还是希望从事设计的小伙伴有机会去看看,特别是三楼的24段访谈短片,它就像是中日设计师们互相传递的书信,可以让你在一问一答间感受纯粹的设计对话。
整个观展过程是沉静的,好的设计经得起长久的凝视和时间的淬炼。
当然以上只是个人对此次展览的一些感悟,一定会有持不同意见的小伙伴,完全理解和接受。
希望未来,中国设计也能站在世界的舞台,让全世界感受中国设计带来的震撼,虽然当下中国社会对设计没有特别看重,但我相信,这条路并不遥远。
来源:旧故麻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