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争做西部示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2 09:09 2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学擘画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全面吹响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进军号角。

8月11日,在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小组会议上,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交流心得。

八月十一日,在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小组会议上,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

八月十一日,在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小组会议上,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会议发言、记录心得体会。 照片均由记者 母家亮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科学擘画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全面吹响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进军号角。

文化强国建设,生机勃勃、气象宏阔。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8月11日,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注重找准实践的切入点着力点,从守正创新出发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举措。

围绕《意见》,与会人员进行分组讨论。大家一致表示,建设文化强省,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激励人民焕发积极向上精气神必须交出的时代答卷。要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自觉,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三秦大地弘扬升华,推动陕西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争做西部示范。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

“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铜川市委党校副教授李倩表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要以基本培训为抓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意见》提出,着力建设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实践高地。

李倩表示,要以理论阐释为驱动,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心用情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工作。

近年来,省社会科学院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探索与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高质量成果。

“《意见》对进一步繁荣发展陕西哲学社会科学作出部署。”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程宁博说,他们将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

程宁博表示,要持续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出更多具有理论深度和学术厚度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提升新型智库建设水平,努力研创更具辨识度、贡献度的智库产品;积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以文铸魂,立德树人,必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首批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突出强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各门思政必修课中的主题主线地位。2023年以来,已在省内外设立38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阎树群说,学校深入探索“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路径,组织青年学子“走出去”,在看中学、在学中思,打造了“红色陕西·青年足迹”实践教学品牌,形成了百万字的实践教学成果,引导青年把足迹镌刻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将丰富的精神养料转化为坚实的前行力量。

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

《意见》指出,坚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深入挖掘阐释红色文化时代价值,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血脉生生不息。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推动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内生动力。

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表示,榆林学院将赓续红色文化,厚植红色底蕴,聚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大学文化,构建“精神引领、制度保障、行为践行、环境浸润、品牌示范”一体推进的文化育人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意见》强调,要着力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弘扬高地,深入挖掘阐释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局长高新民表示,省档案局(馆)建立了全省革命历史档案专题目录及数据库,形成一系列具有陕西特点的档案工作成果。

高新民表示,全省档案系统将坚持省市县、馆院所、点线面相结合,坚持模块化、集成化、数字化相结合,持续推进红色档案收集保管和开发利用工作,以多方式开展、多形态展示、分众化传播更好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直以来,陕西致力于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程圩认为,《意见》充分体现了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的结合,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更加繁荣。

程圩表示,要扛牢文化遗产相关学科和平台建设责任,充分发挥好材料、化学等交叉学科优势,建设更多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培养更多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把陕西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

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着眼于人、落脚于人,陕西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今年5月,2025宁陕“村光大道”系列活动把当地农耕文化、老旧物件、传统习俗等搬上“村光大道”舞台,展现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化搭台、群众唱戏、产业联动,宁陕县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与促进文化旅游消费结合起来。宁陕县委书记周锦政表示,将以落实《意见》为契机,坚持群众主体、群众主创、群众主角,突出村味和农味、土味和原味,加强对秦岭文化、红色文化、陕南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后,位于韩城市的司马迁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如今,这里每年接待读者20万人次,成为市民畅享阅读的热门打卡地。

“《意见》为陕西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明晰了方向。”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馆长田丽说,将秉承“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不断优化场馆布局,提升阵地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和完善“两馆一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坚持以文化促民生、以文化谋发展、以文化展风采,用心用情用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当前,数字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新媒介形态激发了创作热情,短视频、直播领域涌现的优质内容,彰显新大众文艺创作主体的全民化特征,人人都是创作者。在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看来,《意见》强调引领大众文艺发展,令人倍感振奋。

汪文斌表示,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还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面向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构建新大众文艺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服务陕西文化事业发展。

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

如何坚持“文化+百业”“百业+文化”,将陕西富集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表示,将统筹推进产业升级、项目攻坚、企业培育、消费促进等工程,着力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持续壮大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狠抓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运营。强化惠企政策落实,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推行“链长+链主”双驱动模式,带动中小微企业融入供应链体系,形成“头部引领、梯度跟进”发展格局。

“我们将着力繁荣文旅消费市场,打造更多精品旅游线路,持续放大‘三秦四季’品牌效应,积极策划举办形式多样的精品演出、群众文化活动、非遗展示等主题文旅活动,大力营造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旅游环境。”高阳表示。

各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中华老字号及地方经典小吃、手工民俗技艺表演、民间食品加工演示……连日来,西安永兴坊特色美食商业街区热闹非凡,吸引游客驻足品尝或观赏。

“《意见》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作出一系列部署,我深感振奋、信心倍增。”西安永兴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鹏说,“我们将立足企业定位,持续挖掘陕西的文化富矿,打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文旅产品,助力壮大陕西文旅产业集群。”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意见》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我们将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持续增强文艺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作能力。用好市场机制持续培育文化生产力,坚持延链、补链、强链并举,持续加强演艺同体育、旅游、商务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打造‘演艺+百业’的发展新模式。”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刚家斌说。

文艺人才是文艺事业的“第一资源”。刚家斌介绍,将以改革为抓手,持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支持,为艺术人才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为集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陕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