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铸侨汇 赤子贯长虹!陈嘉庚与集友银行的抗战金融壮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09:06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在抗战时期颠沛动荡中,被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办的集友银行创行82周年。烽火铸侨汇 赤子贯长虹!今天,一起来追忆陈嘉庚与集友银行的抗战金融壮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在抗战时期颠沛动荡中,被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倡办的集友银行创行82周年。烽火铸侨汇 赤子贯长虹!今天,一起来追忆陈嘉庚与集友银行的抗战金融壮歌。

1943年,陈嘉庚联合东南亚众多华侨在福建战时临时省会——永安,倡办了集友银行,广泛收解侨汇,便利侨胞汇兑,畅通侨资回国渠道,架起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的“生命线”,更便利侨资内移支持祖国抗战。今天的集友银行,“生于福建、长于香港”,嘉庚精神越百年,它与母公司厦门国际银行、姐妹行澳门国家银行,秉承华侨基因,高举华侨金融旗帜,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答卷。

烽火筑魂,陈嘉庚与集友银行架起海内外抗战报国“金融桥”

2024年,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孙女陈玉玲及曾孙女胡广蕙等在永安集友银行创行旧址

1942年,滇缅公路上炮火连天。当香港沦陷导致传统侨汇通道断绝,一条经福建永安、广东东兴、广西柳州的秘密“金融生命线”却在日寇铁蹄下悄然搏动。这条血脉承载着南洋侨胞毁家纾难的赤诚——侨汇在此汇聚,化作前线将士的弹药、后方医院的药品,更成为集美学校弦歌不辍的基石。

它的缔造者,正是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其于1943年亲手创立的集友银行,在烽火硝烟中铸就了一段金融报国的传奇。

1943年10月1日,福建永安,炮火声中诞生了一家肩负特殊使命的银行——集友银行。陈嘉庚与同道们立下宏愿:“谋集美学校永久经济基础”,“联合侨商返国投资,助长祖国复兴事业”。这不是寻常的金融机构,其血液中奔涌着“以行养校,以行助乡”的初心。

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集友银行应运而生,成为疏通海外侨胞输血管道的枢纽。南洋侨胞节衣缩食的捐款,通过集友银行的网络,神奇地转化为支撑抗战的铜墙铁壁与滋养教育的源头活水,精准切中了国脉垂危时代最深切的需求。

穿越历史长河,去年10月,时值厦门举办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之际,陈嘉庚长孙陈立人与孙女陈玉玲伉俪、曾孙女胡广蕙伉俪,抽卡专程前往福建省永安市,踏上寻迹之旅,追溯当年陈嘉庚与亲友及囊助者在战火硝烟中,不畏艰难将集美学村内迁永安大田县、并在战时福建临时省会永安创办集友银行的壮丽史诗。

1943年在福建永安创立的集友银行

抗日战争时期,家书抵万金,海外华人华侨心系家国,通过侨批侨汇为祖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但到1942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及香港沦陷后,受战火摧残,华侨汇款辗转梗阻、受损严重。

陈嘉庚先生曾在《南洋回忆录》中记载:“数月前敌陷厦门(《一波说》注:1938年5月),波及潮汕、闽粤海疆受制益甚。而各地原有银行或缩或停,一部分信局则乘机取利,抬高手续费,於是我侨胞寄汇信款颇感困难。”

烽火硝烟、颠沛动荡中,陈嘉庚联合东南亚众多华侨华人,以“谋集美学校永久经济基础”、“确立华侨资金与祖国建设事业联系合作之初基”、“联合侨商返国投资,助长祖国复兴事业”为宏愿,于1943年在福建战时临时省会永安,在当年的永安公正路12号倡办了集友银行。

身处福建腹地的永安,炮火声中诞生这一家肩负特殊使命的银行,不是寻常的金融机构,其血液中奔涌着“以行养校,以行助乡”之初心。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集友银行的应运而生,成为疏通海外侨胞输血管道的枢纽。南洋侨胞节衣缩食的捐款,通过集友银行的网络,神奇地转化为支撑抗战的铜墙铁壁与滋养教育的源头活水,精准切中了国脉垂危时代最深切的需求。

1950年,位于香港中环的集友银行

在峰会岁月淬炼成刚的集友银行,银行甫一成立,便以非凡勇气与智慧在日寇封锁线上架起无形之桥。其宗旨“确立华侨资金与祖国建设事业联系合作之初基”绝非空谈。

此后,集友银行迅速在广东东兴、广西柳州、福建泉州等侨汇关键节点布设网点,编织起一张突破封锁的金融密网。侨汇如涓涓细流,经由集友的“毛细血管”汇入祖国抗战与建设的生命之河。

这期间,集友银行淬炼出鲜明的精神底色:力促侨资内移以充实国力,便利侨胞汇兑以安侨心,扶助战时工业以强筋骨,倾力支持教育与公益事业以固根本。每一笔业务,都是对“金融报国”最生动的诠释。

1947年,硝烟未尽,集友银行跨过罗湖桥,在香港中环扎下根基。1947年,集友银行在香港中环雪厂街10号开业,此后,依托香港、厦门两大分支,逐渐形成联通闽港、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扎根香港的集友银行

凭借地缘优势,集友银行成了扶助侨胞生产事业,架起连接海内外侨资和内地建设的“金融之桥”,并与香港为窗口,以内地为根基,助力两地协同战略。

在香港扎根的集友银行,发展华侨金融已有78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侨资银行之一。

1986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后,集友银行积极参与到内地改革开放进程中,助力香港与内地经贸往来,于厦门设立集友银行厦门分行,成了特区金融改革先锋。投身家乡建设、“以行助乡”是集友银行之创行初心,不仅在厦门,集友银行参与了包括水口水电站、龙岩发电厂等基建项目及银团贷款,承担IPO承包商及主收票行等重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响应周总理关于号召侨胞多寄侨汇、支持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当时陈嘉庚先生前后争取侨汇逾3000万港元,通过集友银行汇到国内。集友银行还鼓励侨资内移、服务侨胞侨眷之举。

薪火永传,金融报国,其道大光

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左)出席集友银行成立80周年活动。

凭借独特的地缘与亲缘优势,集友银行自创立以来,就成为沟通侨汇、服务侨胞事业发展的天然桥梁。它一头深深扎根于内地热土,一头紧密联系海外侨资,将华侨资本源源不断引入百废待兴的家园建设。

扎根香港,集友银行将香港视为瞭望世界的窗口,将内地当作滋养生命的根基,成立82年来,以其独特存在,成为两地战略协同、血脉相连的金融象征。

集友银行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植于陈嘉庚所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华侨救国洪流之中。

1939年回国的南侨技工

最悲壮的篇章当属南侨机工。

1938年,沿海尽陷,新筑的滇缅公路成为唯一国际援华通道,却面临司机与技工奇缺的困境。陈嘉庚振臂一呼,短短十日,上万华侨热血青年响应“祖国需要你!”的召唤。最终3193人(包括四位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分15批毅然归国。

在“死亡公路”上,他们面对瘴疠横行、道路险绝、敌机狂轰,以血肉之躯维系着抗战命脉。1939至1942年间,他们抢运军需物资50万吨,超1000名机工长眠于滇缅群山。

他们的牺牲,是陈嘉庚“华侨的血脉永远与祖国相连”箴言最壮烈的注脚,也是集友银行得以诞生并高效运作的深厚精神土壤与强大道义支撑。

陈嘉庚(中)在延安

陈嘉庚为集友银行注入的“诚毅”基因,历经八十年风雨,从未褪色。

在香港中环的历史文化馆中,“诚毅”二字高悬,无声诉说着“忠、公、诚、毅、闯”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外化为持续不断的公益善举:累计投入支持教育的股息红利超过29亿港元,惠及上万师生;设立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举办国际嘉庚知识竞赛,推动“嘉庚”号科考船访港,向教育、医疗及扶贫领域持续捐赠,连续十年获评“商界展关怀”企业。

嘉庚精神,已从个体的崇高品格,升华为银行集体的价值坐标与文化烙印。

2023年,在香港举办的集友银行80周年庆祝大会

2023年10月,香港灯火璀璨,在集友银行创办80周年庆典上,来自香港特区政府、福建省、中央政府驻港机构及各界贤达齐聚一堂。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视频致辞中赞扬其“植根香港、联系华侨、服务社会”的坚守;福建省副省长林瑞良肯定其为闽港合作所作的贡献;侨领余国春则期许其“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庆典上,《陈嘉庚与集友银行》新书发布、历史文化馆揭牌、火炬传递收官、《集友闽港ESG指数》与《百年愿景》的发布,无不彰显着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交响。

抚今追昔,八十余载光阴流转。从永安烽火中的金融火种,到新时代“一带一路”的金融纽带,集友银行始终与国运共振。陈嘉庚先生以远见卓识播下的种子,早已在历史的沃土中长成参天大树。其“以行养校、以行助乡”的初心,历经抗战烽火的淬炼、建设年代的耕耘、改革开放的洗礼,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集友银行的故事,不仅是一家金融机构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以金融为剑、以侨胞为桥、赤心报国的壮阔史诗。嘉庚精神所昭示的忠诚、担当、坚韧与奉献,如同那穿越历史硝烟的赤子长虹,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浩荡征程之上,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诚毅之光,薪火永传;金融报国,其道大光。

来源:一波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