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整理古籍时,发现一卷唐代拓本。纸上小楷字体纤细,卷末有褚遂良的题字,记载这正是王羲之当年用书法换鹅群写的《道德经》。之前大家总以为他拿的是《黄庭经》,原来搞错了八百年。
王羲之真迹藏着换鹅真相 千年后现世哈佛大学引专家痛心不已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整理古籍时,发现一卷唐代拓本。纸上小楷字体纤细,卷末有褚遂良的题字,记载这正是王羲之当年用书法换鹅群写的《道德经》。之前大家总以为他拿的是《黄庭经》,原来搞错了八百年。
褚遂良在贞观年间当过唐太宗的鉴书官,他写的说明明确提到,王羲之给山阴道士写道德经,道士用整群鹅交换。这和晋书里记载的“写道德经举鹅相送”完全对上号。五斗米道信徒王羲之常抄写道经,这卷随手送人的经书成了历史证据。
这件宝贝经历宋朝到清朝多次战乱,被南宋宫廷、明代收藏家贾似道、清代梁清标等人收藏。后来进到乾隆皇帝的宫里,清朝灭亡后溥仪带着它出宫,1924年当礼物送给日本藏家。二战结束后日本方面捐给了哈佛大学,现在还在美国。
唐代拓本虽然比不上原件,但专家说拓得非常精细,和真迹差不多。五米多长的纸卷写了五千多字,笔画纤细却有力道,不像北碑那样刻板也不像唐朝楷书那么规矩。米芾说过王羲之的小楷最完美,这卷字迹能看出隶书笔法的痕迹,结构端正又不失灵动。
现在知道这故事的人不多,书法爱好者临摹这卷能学到很多技巧。以前很多人写小楷太死板,照着这个练能纠正很多毛病。不过专家们都说东西留在国外太可惜,损失没法计算。
事情过去这么多年,这卷字还在大洋彼岸。每次提到文物外流大家心里都堵得慌,但至少现在有高清扫描件,想看的人能在网上找到照片研究。
来源:浈捷ni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