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 “升级” 抗病新机制:基因与微生物联手抗真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08:09 1

摘要: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25 年)发表了一项由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通过人工合成多倍体技术,小麦能显著增强对致命真菌病害的耐受性,为培育高抗逆小麦品种开辟了新路径。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25 年)发表了一项由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机构联合完成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通过人工合成多倍体技术,小麦能显著增强对致命真菌病害的耐受性,为培育高抗逆小麦品种开辟了新路径。论文通讯作者包括王晓琳、周云、安国勇和王二涛等知名学者。

小麦 “升级” 抗病新机制:基因与微生物联手抗真菌

小麦作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贡献了人类 20% 的 dietary 蛋白质和能量,是粮食安全的 “压舱石”。但它长期面临一个 “隐形杀手”——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这种真菌不仅会导致小麦减产,还会产生强毒性的霉菌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粮食并威胁人体健康。

传统防控手段如农药和化肥不仅成本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因此,寻找天然、可持续的抗病方法成为农业科研的迫切需求。近年来,科学家发现植物的 “微生物组”(根系周围和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和 “多倍体化”(基因组加倍的自然进化机制)可能是解锁抗病能力的关键。

多倍体化是植物进化中常见的现象,简单说就是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量加倍(如从二倍体变成六倍体)。这种变化能增强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但它如何影响小麦的基因表达、微生物组平衡,进而抵抗禾谷镰刀菌,一直是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聚焦一个核心问题:人工合成多倍体小麦能否通过重塑基因表达和根系微生物组,增强对禾谷镰刀菌的耐受性?

为解答这一问题,团队设计了三步研究方案:

培育合成多倍体小麦:以四倍体 durum 小麦(Langdon,基因组 BBAA)和二倍体粗山羊草(SY41,基因组 DD)为亲本,通过杂交和自交培育出新型六倍体小麦 HG116(基因组 BBAADD)。多组学分析:对 HG116 和亲本的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基因表达)和微生物组 profiling(检测根系周围及体内的细菌、真菌群落)。抗病性验证:通过接种禾谷镰刀菌实验,对比 HG116、亲本及已知抗病 / 感病品种的表现,结合基因和微生物数据揭示抗病机制。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HG116 展现出远超亲本的抗病能力,耐受性接近已知抗病品种 AK58,而其亲本则表现为感病。具体机制包括两大方面:

转录组分析发现,HG116 的根系中大量基因被激活,尤其是与胁迫响应、病原体防御相关的基因。其中,脱水素基因(dehydrin)的表达显著上调。脱水素不仅能稳定细胞结构、清除有害活性氧,还能通过调节激素信号(如茉莉酸、水杨酸)激活抗病基因,相当于为小麦穿上 “防护衣”。

微生物组分析显示,HG116 的根际和根系内富集了更多有益细菌(如放线菌、厚壁菌门),同时抑制了潜在致病真菌的生长。这些有益菌能通过固氮、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辅助小麦抗病,维持微生物群落的 “生态平衡”。即使在感染镰刀菌后,HG116 仍能保持菌群稳定,而感病品种则出现明显的菌群紊乱。

精准育种:可通过人工多倍体化技术,定向培育同时优化基因表达和微生物组的小麦品种,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微生物组调控:未来可通过施用 “有益菌肥”,模拟 HG116 的健康微生物组,增强现有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保障粮食安全:抗病小麦能减少减产和毒素污染,为全球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提供双重保障。深入研究脱水素基因的具体作用机制,探索其如何精准调控抗病信号通路。筛选关键有益微生物菌株,开发可商业化的 “微生物肥料”,让普通小麦也能 “借菌抗病”。在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验证 HG116 的稳定性,推动成果向实际生产转化。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多倍体化增强小麦抗病性的 “基因 - 微生物” 协同机制,更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作物育种和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前沿实力。未来,或许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小麦,都将带着这种 “进化智慧”,更安全、更可持续地滋养人类。

来源:农科最前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