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ICU病房那充斥着消毒水味,还隐隐夹杂着一丝血腥气的空间里,10岁的林小宇虚弱地蜷缩在病床上。化疗后的他,头发如同枯萎的草般稀疏地贴在头皮上。他艰难地转动眼眸,望向紧紧握住自己小手的母亲张琳,声音微弱得仿若一片飘落的羽毛:“妈妈,我是不是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在ICU病房那充斥着消毒水味,还隐隐夹杂着一丝血腥气的空间里,10岁的林小宇虚弱地蜷缩在病床上。化疗后的他,头发如同枯萎的草般稀疏地贴在头皮上。他艰难地转动眼眸,望向紧紧握住自己小手的母亲张琳,声音微弱得仿若一片飘落的羽毛:“妈妈,我是不是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10岁孩子确诊肺癌晚期,成长轨迹公开,妈妈泣不成声,都怪我害了你张琳的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口腔中弥漫开一丝血腥味。三天前,当主治医生将那份写着“肺腺癌Ⅳ期,伴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诊断报告置于她眼前时,玻璃窗外原本温暖的阳光,瞬间变得如针般刺眼。那个曾经总是欢快地追逐着蝴蝶奔跑的男孩,那个会小心翼翼攒下零花钱去买含羞草的纯真孩子,那个刚刚在作文里满怀憧憬写下“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宇航员”的少年,怎么会与“晚期肺癌”这几个字扯上关系呢? “不会的,宝贝。”张琳拼尽全力,才让自己的声音不致颤抖,她用指腹轻轻摩挲着儿子手背上青紫色的输液针孔,“医生说你只是有点累,好好睡一觉就会好起来的。” 小宇眨了眨眼睛,长长的睫毛上挂着尚未干涸的泪珠:“可是妈妈,我真的好疼,感觉骨头缝里都在痛。”他停顿了一下,突然紧紧抓住母亲的手,“妈妈,我好想回家,回到我们以前的家。” “以前的家”——这简单的三个字,宛如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猛然撬开了张琳那被尘封的记忆。她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两年前那个洒满阳光的午后,中介满脸笑容地举着钥匙,信誓旦旦说着“全新精装,环保材料”的场景;闪过丈夫林志强在阳台上抽烟时,那袅袅飘进客厅的烟圈;还闪过儿子搬进新家后,第一次咳嗽时自己那句轻描淡写的“多喝热水”……那些曾经被她忽视的细节,此刻如同一根根尖利的冰锥,狠狠地刺进她的心脏。 一、那所“为了孩子”的学区房 2019年的盛夏,蝉鸣声声,仿佛要将空气都烤化。张琳紧紧攥着学区房的购房合同,站在刚刚装修完毕的客厅里,望着墙上“距离市重点小学仅800米”的宣传海报,心中满是甜蜜,仿佛揣着一块正在融化的蜜糖。为了能让小宇进入这所全市排名第一的小学,她和丈夫几乎耗尽了十年的积蓄,还背负上了长达三十年的房贷。 “这大理石地面可真亮,跟商场似的。”林志强用脚尖轻轻蹭了蹭地面,发出“咯吱”的声响。装修公司宣称用的是“最高级的环保漆”,衣柜是“E0级实木颗粒板”,就连窗帘都是“进口亚麻材质”。中介拍着胸脯保证:“通风一个月就能放心入住,绝对不会有味道。” 然而,张琳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凑近衣柜时,她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杏仁味;阳光强烈照射后,地板缝隙间会飘出刺鼻的气味。她将心中的疑虑告诉丈夫,却只得到一句“你太敏感了”。林志强正忙于项目,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小事”。 8月中旬,距离开学只剩半个月,张琳咬咬牙决定搬家。她买了二十几盆绿萝,摆满各个角落,又网购了六台空气净化器,24小时不间断地开着。小宇兴奋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转着圈,指着墙上的星空壁纸欢呼:“妈妈快看,以后我能在星星下面睡觉咯!” 那时的张琳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些看似美好的布置背后,隐藏着多么致命的危机。后来她从环保专家那里得知,所谓的“E0级板材”在高温环境下依然会释放甲醛,进口窗帘的胶黏剂中TVOC超标5倍,而那看似光鲜亮丽的大理石地面,竟然在缓慢释放着放射性气体氡。 搬进新家的第一个月,小宇开始咳嗽。起初只是清晨时咳几声,张琳以为是换季引发的感冒,便给孩子吃了些止咳糖浆。可到了10月,咳嗽愈发频繁,有时半夜小宇会咳得坐起来,小脸憋得通红。 “明天带他去社区医院看看吧。”林志强看着儿子咳得颤抖的后背,终于松口。但社区医生诊断为“过敏性咳嗽”,开了些抗过敏药,并嘱咐“少接触粉尘”。张琳特意把家里的毛绒玩具都收进箱子,却从未将这些与那间崭新的房子联系起来——毕竟,这是她“为了孩子好”才购置的家啊。 二、被忽视的咳嗽与姗姗来迟的诊断 2020年春节过后,小宇的咳嗽愈发严重。他开始诉说胸口疼痛,上体育课跑两步就气喘吁吁。有一次,班主任焦急地打来电话:“小宇妈妈,孩子刚才在操场晕倒了,脸色惨白得像纸一样。” 张琳心急如焚地赶到学校,只见小宇趴在办公桌上,嘴唇泛着青紫色。她赶忙带着儿子前往市儿童医院,挂了呼吸科的号。医生听诊时皱起的眉头,让张琳的心瞬间揪紧。 “做个胸部CT吧。”医生的声音虽轻,却透着不容置疑的严肃。 CT室的门缓缓关上时,小宇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轻声问道:“妈妈,我是不是得了很严重的病呀?”张琳蹲下身,温柔地将儿子汗湿的头发捋到耳后:“傻孩子,就是拍个片看看你的肺里有没有长小虫子。” 然而,当她拿到那张黑白胶片时,所有佯装的镇定瞬间崩塌。影像中,右肺下叶有一个核桃大小的阴影,周围还散布着无数细小的结节,就像撒在黑布上的白芝麻。医生指着片子凝重地说:“高度怀疑是恶性肿瘤,需要立刻住院进行活检。” “不可能!”张琳的声音带着哭腔,“他才10岁,从不抽烟,怎么可能得肺癌?”她想起自己在孕期坚持服用叶酸,哺乳期拒绝染发,甚至孩子的零食都要仔细查看成分表,如此精心呵护的宝贝,怎么会患上这种“老年病”? 住院的日子如同在冰水中煎熬。小宇每天都要抽七八管血,接受各种检查。当骨穿针戳进髂骨时,孩子疼得浑身颤抖,却紧咬着牙没有哭出声,只是紧紧抓住张琳的手说:“妈妈,我不怕。” 活检结果出来那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主治医生把张琳和林志强叫进办公室,递过来一份写着“肺腺癌”字样的报告。“癌细胞已经转移到纵隔淋巴结和胸椎,属于Ⅳ期。”医生疲惫地说道,“儿童肺癌发病率仅有百万分之二,你们家孩子……实在是太不幸了。” 林志强手中的报告“啪”的一声滑落,掉在地上。张琳眼前一黑,扶住墙壁才勉强没有倒下。她突然回想起搬进新家后,小宇总说“房间里的空气辣嗓子”,想起有一次孩子偷偷把衣柜门全部打开,说“要让坏味道跑出去”,想起自己总是以“小孩子瞎说话”为由将他拉开……那些被忽视的童言童语,此刻都变成了最锋利的刀刃,刺痛着她的心。 三、环保检测单上的残酷现实 化疗开始后,小宇的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他看着镜子里光头的自己,突然笑着说:“妈妈,我现在像个小和尚,是不是很可爱呀?”张琳转过身,背对着儿子偷偷擦眼泪,不敢让他看到自己崩溃的模样。 一天晚上,她在病房走廊遇到一个戴着口罩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和小宇年龄相仿的女孩。“你家孩子也是……”女人话未说完,眼圈就红了,“我们刚装修完房子就住进去,半年后孩子查出白血病。” 这句话如一道闪电,瞬间击中张琳的脑海。她发疯般地在网上查阅资料,看到“儿童白血病与甲醛超标相关率达90%”的研究报告,看到“苯系物可诱发肺癌”的医学论文,看到那些与小宇症状相似的案例……冷汗瞬间湿透了她的病号服。 第二天一早,张琳就请来专业检测机构前往家中检测。当检测员报出“甲醛0.38mg/m³(国家标准0.08mg/m³),苯0.21mg/m³(国家标准0.09mg/m³)”时,她双腿一软,直接瘫坐在地上——这间她用心布置的“爱巢”,竟然是一个超标4倍多的“毒屋”! 检测员指着衣柜说:“这种颗粒板使用的胶黏剂含有大量甲醛,释放期长达15年。”又敲了敲地板:“复合地板下面的防潮垫,是用回收废料制成的,苯系物严重超标。”张琳这才想起,当初为了省钱,她选择了装修公司推荐的“特价套餐”,那些所谓的“环保材料”,不过是商家用来牟利的幌子。 更让她绝望的是丈夫的吸烟问题。林志强总觉得“在阳台抽烟没事”,却不知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焦油会附着在衣物和家具上,形成“三手烟”,其危害比二手烟更为持久。检测报告显示,卧室窗帘上的尼古丁残留量,竟然比客厅高出3倍。 “是妈妈害了你啊,我的宝贝!”张琳回到医院,看着病床上昏睡的儿子,终于忍不住放声痛哭。她想起自己为了赶工期忽视通风,想起为了追求美观选择复杂的装修造型,想起对丈夫吸烟行为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最终酿成了这无法挽回的悲剧。 四、病房里的秘密与最后的心愿 小宇的病情急剧恶化。化疗未能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癌细胞转移到了脑部,他开始频繁呕吐、视力模糊。医生找到张琳,严肃地说:“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吧,过度化疗只会增加孩子的痛苦。” 张琳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儿子前往北京。专家会诊后给出的结论与之前无异:“太晚了,最多还有三个月。”在返回酒店的路上,小宇突然说:“妈妈,我们回家吧,我想睡自己的小床。” 张琳回到家,将家里超标的家具全部扔掉,重新刷上最环保的硅藻泥,购置了最高级的空气净化器,甚至请专业团队进行了全面除醛。当她带着儿子走进焕然一新的房间时,小宇深吸一口气,微笑着说:“妈妈,这里的空气好甜呀。” 其实那时的小宇,嗅觉早已因化疗而失灵。 在家的日子平静却又残酷。小宇每天要服用十几片药,疼痛难忍时只能依靠吗啡缓解。但他从不哭闹,反而总是安慰张琳:“妈妈,我今天感觉比昨天好多啦。”有一次,张琳在厨房偷偷哭泣,身后传来儿子的声音:“妈妈,你别难过,老师说人死了会变成星星,我会在天上守护着你。” 8月底的一个傍晚,小宇的精神突然好了许多。他让张琳扶他到阳台,指着天边的晚霞说:“妈妈,你看那朵云像不像棉花糖?”他停顿了一下,突然认真地问:“妈妈,天堂里的空气,会比家里的还要甜吗?” 张琳捂住嘴,泪水从指缝间涌出。她点点头:“会的,宝贝,那里的空气最纯净,没有任何怪味道。” “那就好。”小宇笑了,眼睛弯成月牙,“我到了那里,就不会再咳嗽了。” 那天晚上,小宇睡得格外沉。张琳在整理他的书包时,发现了一个带锁的日记本。她想起儿子总说“这是我的秘密基地”,此刻鬼使神差地找到了钥匙——那是小宇藏在笔筒里的备用钥匙。 日记本的第一页,画着一个歪歪扭扭的房子,旁边写着:“新家很漂亮,但我讨厌里面的味道,闻着头晕。” 中间一页写着:“今天咳嗽得好厉害,妈妈以为我感冒了。其实我知道,是房子里的味道在欺负我。但我不能说,爸爸妈妈为了买房已经很辛苦了。” 最后一页的字迹十分潦草,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妈妈,对不起,我可能要离开你了。如果我走了,你要告诉别的小朋友,新装修的房子不能马上住。我爱你。” 张琳紧紧抱着日记本,在空无一人的客厅里哭得肝肠寸断。原来她的宝贝什么都明白,却用自己稚嫩的肩膀,独自承受了这么多。 五、以儿子之名的救赎之旅 小宇离世的那天,天空湛蓝得如同宝石。张琳在他的枕头下,放上了一片从老家带来的银杏叶——那是他们以前住的老房子院子里的树叶,儿子总是说“闻着有阳光的味道”。 葬礼结束后,张琳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卖房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成立一个公益组织,专门宣传室内环保知识。林志强沉默许久后,说道:“我和你一起做。”他已经彻底戒掉了烟,每次路过装修市场,都会忍不住进去提醒别人“别用劣质材料”。 2021年春天,“小宇环保工作室”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里成立了。张琳开始努力学习环保知识,考取了室内环境检测师证书。她把小宇的日记拍成照片,配上文字发布在网上,标题是《一个10岁男孩的最后提醒》。 帖子迅速走红。三天内转发量超过10万,无数家长留言称“看得泪流满面”。一位母亲留言说自己家刚装修完,正准备入住,看到帖子后立刻请人检测,发现甲醛超标5倍;还有一位父亲说儿子总是咳嗽,检查后才知道是家里的复合地板惹的祸。 张琳每天都要回复上百条留言,手指敲得生疼。她开始在社区、学校举办讲座,将小宇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有一次在一所小学讲完后,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跑过来,递给她一幅画:“阿姨,这是我画的干净的房子,送给你。” 画里的房子有着大大的窗户,门口种满了树,天空中飘着白云,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追逐着蝴蝶——像极了小宇。 工作室渐渐有了名气,一些环保企业开始捐赠设备,志愿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免费为困难家庭进行室内检测,帮助维权索赔。有一次,他们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称某装修公司使用劣质材料,导致业主家孩子患上过敏性紫癜。张琳带领团队收集证据,帮助业主打赢了官司,那家公司最终被吊销了营业执照。 然而,质疑的声音也从未间断。有人说她“利用死人博眼球”,有人说“装修污染致癌是危言耸听”。有一次在直播讲座时,弹幕里突然出现一条恶毒的评论:“你儿子就是命不好,跟房子有什么关系?” 张琳盯着那条评论,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很久,最终敲下:“我曾经也希望这只是巧合,但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相似的案例,才明白这绝非偶然。我不想再让任何一个孩子,经历我儿子所遭受的痛苦。” 直播结束后,她收到了许多安慰的私信。一位肺癌患者的家属说:“谢谢你的坚持,我丈夫也是因为办公室装修患上癌症,我们正在收集证据,希望能推动相关立法。” 这句话点醒了张琳。她开始联系人大代表,提交关于“室内环境安全强制检测”的建议。为了收集数据,她带领团队跑遍12个城市,调研了5000户家庭,整理出一本厚厚的报告。 2023年3月,“室内环境安全管理条例”草案正式提出,其中明确规定“新装修住宅必须经过专业检测合格后方可入住”,这一条款被媒体称为“小宇条款”。 张琳拿着报纸,来到小宇的墓地。她将报纸轻轻放在墓碑前,轻声说道:“宝贝,你看,妈妈做到了。以后再也不会有小朋友,因为住新房而生病了。” 微风吹过墓园,柏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儿子在回应她。 六、空气中的甜,是永恒不灭的爱 今年夏天,张琳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信封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来自一个8岁的小女孩: “张阿姨,谢谢你。我家去年装修完,爸爸想马上搬进去,妈妈看到你的视频,坚持要检测,结果甲醛超标。现在我们住在老房子里,我很健康。妈妈说,是你救了我。” 信的最后画着一颗星星,旁边写着:“这是林小宇哥哥吗?我每天都会跟他说晚安。” 张琳将信贴在工作室的墙上,旁边是小宇的照片。照片中的男孩穿着黄色的校服,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笑得灿烂,背景是他们以前住的老房子,院子里的银杏树枝繁叶茂。 如今的张琳,早已不再是那个只会默默流泪的母亲。她熟练地操作着检测仪器,能准确说出各种污染物的危害,在镜头前讲述时,眼神坚定而温暖。有人问她:“这么多年,你不累吗?” 她总是微笑着回答:“累,但一想到小宇说‘要保护别的小朋友’,我就充满了力量。” 上个月,她去参加一个环保论坛,遇到了那位曾在病房走廊偶遇的母亲。对方的女儿经过治疗,已经康复上学了。“我们现在成立了家长互助群,专门帮助有需要的家庭。”那位母亲说,“你看,我们都在好好生活,带着孩子们的希望。” 离开论坛时,夕阳透过玻璃幕墙洒下,在地上投射出长长的影子。张琳想起小宇生前最喜欢的那首歌:“每一颗星星 来源:兮猫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