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孔老夫子,那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闻之无不肃然起敬。之所以起敬,是因为他是博学通识的至圣先师,是教书育人的万世师表,是人们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千古圣人。若要问起孔子与酒的关系,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说不清楚。不是说不清楚,是不愿意把文圣与浊酒相提并论。我小的
作者简介
张存金,笔名金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曾任菏泽市副市长,菏泽学院党委书记。
说起孔老夫子,那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闻之无不肃然起敬。之所以起敬,是因为他是博学通识的至圣先师,是教书育人的万世师表,是人们心目中高山仰止的千古圣人。若要问起孔子与酒的关系,却有相当一部分人说不清楚。不是说不清楚,是不愿意把文圣与浊酒相提并论。我小的时候就曾经认为,清心寡欲的孔圣人,对酒浆这类俗物,或许是不屑一顾的。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后来我才知道,当年那种童蒙的想象,完全是一种想当然。孔老夫子不仅关注酒,喜好酒,而且对酒有着清醒的认知,与酒有着很深的渊源。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弟子三千,留下来的主要遗产就是《论语》。在这部汇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中,系统呈现了他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他对于酒的具体论述。在短短二十个篇章中,竟有十多次论及酒,且字字珠玑,透着中国人饮酒的规矩和风骨。
品读《论语》中的酒味,可从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源头上,至少品出三个方面的意味。一方面,酒是礼的注脚。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克己复礼”,而这“礼”里面,酒是绕不开的角色。“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是说乡里人聚会饮酒,等年高持杖的老人离席了,自己才离席。短短一句话,把饮酒的尊卑秩序说透了。在孔子看来,酒桌不是肆意妄为的地方,是践行“孝悌”的场域,对长者的尊重,要体现在举杯落杯、入席离席的细节里。“唯酒无量,不及乱”,这话更是道破了饮酒的底线。酒能助兴,却不可乱性。《礼记》里记载,孔子参加的祭祀宴席,酒过三巡便不再贪杯,哪怕主人再劝,也只是浅尝辄止。他认为,“乱”不仅是举止的失态,更是心灵的失守。君子饮酒,要像持玉一样谨慎,既要尽兴,又要守礼,这才是“文质彬彬”的模样。有次他去卫国,卫灵公设宴款待,酒过五巡,灵公已有醉态,孔子当即起身告辞。弟子不解,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酒乱其德,何以事君?”在他眼里,饮酒是“礼”的延伸,失了礼,便失了为人处世的根本。
另一方面,酒是教化的载体。孔子教弟子,常以酒为喻。有一次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曰:“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接着又说:“就像酿酒,水多了淡,曲多了烈,唯有调合得当,才是佳酿。人活着,不也该如此?”他把做人的分寸,比作酿酒的配比,可见酒在他心中,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成了教化的隐喻。还有一次,子夏问孝,孔子答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有酒食先让长辈吃,这只是孝的表面,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和颜悦色。在孔子看来,酒食是情感的媒介,若没有真心,再丰盛的宴席也只是虚设。孔子甚至连酿酒的规矩和细节都十分重视,因为他认为,做酒如做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如果连酿酒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又谈何治国平天下呢?
再一方面,酒是人性的见证。“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是说不因饮酒行为而失去控制,这对自己来说有何困难。通过自信式反问,突显道德践履的游刃有余。“酒食穿肠,又何忍为之”,是说酒虽然是美味,但只是一种暂时享受,应当适可而止,不能过度沉溺。“有酒色荣华,而无双全之策”,是说放纵酒色会使人追慕虚荣奢侈,从而迷失自我,对人生成长缺乏全面考虑。怎么能贪图一时之欢而影响发展前程呢?孔子对待酒,一向秉承谨慎、克制的态度,认为酒品关涉人品。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饮酒的节度,就是提醒人们克服贪图享受、沉迷欢乐的本性,提高自我管控的能力,注重修身养性,做一个追求仁义道德和远大目标的正人君子。他周游列国时,因途中断粮而困于陈蔡,弟子饿的站不起来,他却依旧“讲诵弦歌不衰”。有弟子从村里找来一壶酒,孔子分着给大家喝,自己只抿了一口,觉得很好喝,却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口酒,喝的不是滋味,是气节。酒在此时成了精神的慰藉,却不是逃避的借口。正如他平常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连饮酒的底气,都透着一股刚正。
《论语》中还有一些话,虽然没提酒字,但说的却是酒事酒情。如“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所言都是饮酒的道义和礼俗,表现了孔子对酒的厚爱和慎待。《论语》中有段著名的“侍坐问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其聊天,孔子让他们各自说志向。轮到曾皙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罢,击掌而赞:“吾与点也!”这场景里没提酒,却透着酒的意境。阳春时节,换上单衣,相约一群好友及孩童,去沂水河边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这般自在快活,何尝不是饮酒至酣的境界?孔子推崇的“乐”,不是纵情狂欢,而是“发乎情,止乎礼”的舒展。就像饮酒,不求酩酊大醉,只求微醺时的通透,既能放下身段与弟子同乐,又不失师长的尊严。
孔子晚年的重大贡献,还包括删述六经。特别是被列为六经之首的《诗经》,是他用心最多的一部诗歌典籍。孔子秉持“思无邪”的理念,敦本尚实,去芜存菁,从原来3000多首中筛选出305首。我不知道原来的诗歌中有多少首与酒相关,只看到保留下来的三百多首里,明确涉及酒的就有50多首,酒字出现了60多次。这些携带浓浓酒气的诗作,分布于“风、雅、颂”各个篇章。这就让以诗成“经”的《诗经》世界里,多了几分对酒当歌的豪放和酒龙诗虎的风雅。不好说孔子对写酒的诗篇惜而未删,只能说孔子对涉酒的美篇爱而保留。让我们读《诗经》恰如饮陈年老酒,品味不尽其中的馨香。“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乐”,展现的是王室欢宴时君臣对饮的融洽。“以为酒食,以享以祀”,表达的是宗族祭祀时以酒敬祖的虔诚。“酾酒有衍”“有酒湑我”,渲染的是家人团聚时兄弟畅饮的欢乐。“万亿及秭,为酒为醴”,表现的是喜迎丰年时举杯相庆的热烈。“宜言饮酒,与子偕老”,传递的是燕尔新婚时夫妻和美的幸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反映的是农时节庆时祈福祈寿的礼俗。没想到,在孔子删定保存下来的《诗经》里,酒与先民的生活竟然是这么息息相关,酒与古代社会的活动竟然是这么须臾不可分离。
至于孔子的酒量,《论语》中没有透露,《诗经》里更没有记载,其它杂著的说法也不尽一致。有的说“孔子百觚”,有的说“不能一升”。“百觚”也好,“一升”也罢,很难明确考证。也许,孔子一向主张饮酒适度,一生从不过量饮酒,众弟子谁也不清楚他到底能喝多少,没留下记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时至今日,孔子的酒量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所立下的酒规矩,形成了绵延不绝的酒文化,以至于在千年传承的酒脉里,随处都能见到孔子的影子。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雅集,记载了“曲水流觞”的场景,一觞一咏,虽无尊卑之分,却有雅俗之辨,这是对“酒不及乱”的延伸。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看似豪放,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酒抒怀,不失君子风骨。苏轼“把酒问青天”,在酒中思考人生,与孔子“乐以忘忧”的境界遥相呼应。民间饮酒也有许多讲究,劝酒不逼酒,敬酒先敬老,酒后不失言,这些不成文的规矩,不正是《论语》里“乡人饮酒”的遗风吗?就连现代的酒桌礼仪,碰杯时晚辈杯沿低于长辈,宴席结束等主人示意再离席,骨子里都是孔子那套“礼”的延续。其实,规矩并不是束缚,而是守护。守护的是一份清醒,一份尊重,一份“君子务本”的初心。那盏千年未冷的酒杯里,盛的不仅是酒,更多的是斯文,是风骨,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智慧。饮下这杯酒,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孔子与弟子在杏坛下浅酌低吟,那声音穿透岁月,依旧清晰。“君子坦荡荡”,连饮酒都是坦坦荡荡。
说起孔子酒文化的传承,恐怕连孔子都没有料到,他的周游列国之行,竟然在菏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结了个大瓜,成就了一个文化与品质共绽的琼浆传奇。
花开两朵,单表一枝。菏泽原本是山水之乡,毗邻济水河有个马庄,村子里有一个久负盛名的“泽泉”,泉水甘冽清甜。马氏先祖自春秋时即汲取泽泉水酿造高粱酒,醇香无比,享誉一方。马家与孔子因酒结缘,也是一种天造地设的因缘巧合。据称,孔子一行周游列国,四处奔波,又遇陈蔡绝粮,返鲁时正值酷暑盛夏,已然身心俱疲,便在马庄村头歇息。颜回忙从村中讨来一瓢水,孔子一饮而尽,顿觉心清气爽,连问“何甘冽如之?”村中长者马叟答曰:“泽泉也!”孔夫子赞之不绝。马老先生见孔子不凡,就从家中拿出自酿的美酒让其品尝,孔子边喝边品,连呼“好人好水出好酒啊!”并招呼弟子们一起分享。他见马老先生为人良善,便将随身携带的孔家酿酒秘笈相传,并一再叮嘱:“饮酒虽好,然不及乱也”,可见孔子不仅关注做酒的工艺,更加关注饮酒的风德,即便在不得意的时候,亦是如此。马老先生无意间得此秘传,自然不胜欢喜,如获至宝。
孔子师徒饮了马家的美酒,乘兴继续前行,不一会就来到曹国的仿山。见两山之间的峡谷中,清泉淙淙,溪水悠悠,一位美丽的村姑正在水边浣衣。孔子驻足,拿个杯子对子贡说:“你去试探一下这个女子的德行”。子贡接过杯子,近前对村姑说:“我长途赶路,口干舌燥,想请你给舀杯水喝”。村姑让他把杯子放到沙地上,从溪里舀了一杯水,然后说:“男女授受不亲,你自己端起喝吧。”子贡回去告诉了大家。孔子又拿出身边的瑶琴,抽掉琴轴,要子贡去找村姑调试。子贡走到村姑跟前说:“看你聪明伶俐,我有一事相求,这个琴没有了琴轴,想请你给调调音。”村姑淡定地回答:“我是个乡间女子,不懂音乐,怎么能为你调琴呢?”不动声色的婉拒了子贡的请求。接着,孔子又让子贡把一块葛巾送给村姑。子贡近前,客气地说:“我想把这块布送给你,又不便递到你手里,就放在沙地上,你自己来拿吧。”村姑一听生气地说:“我与你一面不识,非亲非故,你三番两次在这里啰嗦,男女有别,我怎么能收你的东西呢?”子贡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只好回去禀告。孔子仰天惊叹:“平民百姓如此通情达理,乡野间确有品行高洁之人啊!”此时,正好一朵白云停在头顶上空,孔子喃喃自语:“阿谷停云,乃是对这场礼义测试的见证。”于是,他高兴地与弟子一起吟诵起《诗经》中的诗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一场景,被后世作为“圣迹”传颂,“阿谷停云”自然成为有名的历史典故。那位举止得体的曹州村姑,也随着圣迹的传播而青史留芳。
拨去历史的烟云,回过头来看,这场阿谷测试,与其说测试的是村姑,不如说测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因为他们一众是喝了马家好酒后来到仿山的,是带着几分酒意遇到村姑的。孔子一向讲究酒不乱性,兴许他是借此测试一下子贡及其他弟子酒后的定力呢,说不定也包括测试他自己。由此看来,阿谷停云见证的不仅仅是村姑的高洁,更是圣贤的高尚。如果停留在阿谷上空的那片白云能长驻,还会见证马家所延续的孔子酒业的持之以恒和灿烂辉煌。
获得孔家酿酒真传的马家酒坊,将贵族与民间酿酒技术巧妙对接,让深厚的儒家文化与精湛的酿造技巧完美融合,开启了孔子酒独特酿造工艺的传承之路。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经过数十代人的艰辛拼搏,马氏家族酒业持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造辉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至进入新时代以来,孔子酒业由青年才俊领班,依靠精英团队,恪守古训,秉承初心,匠心独运,勇闯新路,像一匹奔腾的骏马,在康庄大道上一往直前。古老而又年轻的孔子酒业,逐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龙头企业,在灯火阑珊处熠熠生辉。
菏泽地处齐鲁文化腹地,毗邻孔子故里,连接中原文脉,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为孔子酒的生长发展提供了丰沃的滋养。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深深烙印在孔子酒的品牌基因里。从品牌创立之初,在自我设计上,就不仅定位为一款酒水,更是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播使者。据传,宋太祖赵匡胤为庆祝天下大定,派宰相赵普去各地寻访美酒,进贡朝廷。赵普一向推崇孔子思想,素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名世。他闻知曹州马家酒坊与孔子渊源有自,便专往考察,亲自品尝后,连赞“酒中上品”,遂指定为皇家贡酒。也许,熟读精通《论语》的赵宰相,从与孔子家酒一脉相承的马家酒里,品出了“安富尊荣公府第,文章道德圣人家”的文脉,品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韵味。不然的话,他怎么会一时高兴,欣然留下“家事国事天下事,万事问孔子”这么大气的题词呢?一代名相的决策和赞语,让曹州马家的孔子酒,堂而皇之地从乡野走向庙堂,历经宋宫十八朝而经久不衰。当时装船进贡的场面非常壮观,成为赵王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坊间传唱的歌谣“圣人传法蒸神曲,齿颊留香宰相题,曹州西望三百里,尽是马家贡酒旗”,说的就是这档子热闹事。
作为孔子家酒的传承者,孔子酒业始终秉持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遵循千年古法,同时融入现代科技,不断优化酿酒流程,努力酿造卓越品质。孔子十分重视酿酒的细节,他主张“秫稻必齐,曲糵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说的都是酿酒的规矩和程序,包括原料要齐备,制曲要选时,浸蒸要洁净,取水要优质,用具要精良,火候要得当,等等,可谓是深思熟虑,细致入微。千百年来,孔子酒业一以贯之地坚守孔子酿酒之道,在原料选取、发酵制曲、储存窖藏、调合分装等各个环节上都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确保酒品优质醇厚,香自天成。为了继承传统,企业还独居匠心地复原了“明朝第一窖”“清朝非遗酿酒工坊”,让真实的人工劳作与仿制的原始场景相结合,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再现了古法酿酒的历史现场,从一个角度呈现了孔子酒业的源远流长。
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孔子酒业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多有创意,特别突出儒家传统文化元素,并与地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文因酒载,酒以文传,使企业品牌通过独特的载体诠释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们通过产品外观的吸引力而产生多维联想,从而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当人们拿起这款酒,仿佛翻开一部儒家文化的微缩典籍,在浅酌慢饮间,与先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儒家六艺酒”,用扇形圆窗的造型,扇以传艺,彰显了“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儒家文化内核。“齐鲁四绝酒”,用独具特色的书本型包装,书以传文,突现了“一山一水一花一圣人”的齐鲁代表性文化。“周游列国酒”,用皇帝圣旨的形式,旨以传威,呈现了孔子携弟子传经布道的圣迹。“孔子论语酒”及“论语诠解酒”,用书册翻卷的形式,书以传经,展露了《论语》原著的丰厚内涵以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臣史迹。“精品笔王酒”,以硕大的毛笔形貌,笔以传气,展示了大笔如椽、妙笔生花的酣畅淋漓。“文人画轴酒”,用书画卷筒的形式,画以传韵,给人以江山如画、风月无边的丰富想象。“回礼551酒”,用黄色基调和祥云图案的精彩结合,云以传神,表达了江山永固、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数字人生酒”,用“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系列分装的形式,数以传道,反映了孔子一生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也从更广大的意义上,系统诠释了人生的真谛。“怀旧风物酒”,用缝纫机、电视机、拖拉机等旧时形状,旧以传情,寄托了几代人对过往年代的青春记忆和永久怀想。
承载着儒宗文韵的孔子酒,是当之无悔的“山东老字号”,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酒”和“世界孔子文化传播奖”。相继走出菏泽,走向全国,并漂洋过海,走向全世界,被全球130多个国家的500余所孔子学院确定为专用酒。让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通过一杯酒,感触菏泽的魅力,领略儒家文化的风韵,在国际舞台上搭建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想必孔子已经知道,他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已经醒目地写在了联合国总部的大厅里。如果他再知道,以孔子命名的学校已经遍布五湖四海,以孔子命名的白酒,已经香传四面八方,老夫子肯定会十分高兴,说不定又会兴奋地高呼:“我与点也!”只是不好揣测,当孔子知道他当年留下的秘方在菏泽持续发酵,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而仍生机勃发的时候,会作何感想。可以断定,老人家对菏泽这方土地以及生长在这里的菏泽人,定会刮目相看,赞誉有加。其实,饮用孔子酒的群体,当下主要还是各级干部和普通百姓。文以载道,酒以载文,他们可以从中喝出“为政以德”的执念,喝出“仁者爱人”的坚定,喝出“自强不息”的坚韧,喝出“有朋远来”的欢快,喝出“三十而立”的自信。
为了更好地做好孔子文化传承的文章,孔子酒业精心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孔子文化酒城。酒城聚焦“老字号十新业态”模式,集文化传播、学生研学及社会实践等功能于一体,可谓是别开生面,一体多能。在这里可以开启千年儒家文化的穿越之旅,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穿过明朝风格的古城门,一眼看到的就是“一觞一咏”雕塑,借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语句,告诉走进城来的人们,这里虽无丝弦相伴,却能喝酒吟诗,“亦足以畅叙幽情”。紧接着看到的就是那眼孕育马家酒的“泽泉”,也叫孔夫井,因为这眼井承载着当年孔子在马庄与马家结缘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直以来养育孔子酒的母泉。看到“泽泉”,会让人顿生不忘初心之感。矗立的千坛墙,流水潺潺,平铺的孔子游历足迹,斑斑点点,寄托着孔子一生的不懈追求和儒家文化的生生不息,也寓意孔子酒业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布局在墙面上的“礼仪人家”“孔子学堂”门楼和酒文化景观,端庄典雅,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也彰显了孔子酒业的树大根深。“儒家六艺墙”,色彩斑斓,让人们对儒家的核心功夫一见如故,醒目入心。正对着酒城大门的照壁就是鲁壁,“传承千年匠心,铸就孔子品牌”一行鎏金大字熠熠闪光,展现的是孔子酒业的核心经营理念。
孔子文化体验馆是酒城的主体建筑,里面立有孔子圣像及“大哉孔子”雕塑。圣像背景是大型竹简墙,书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儒家的五常之道,昭示了为人做事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而孔门七十二贤的石雕,则镶嵌在馆外的墙壁上,似乎是在专门守护孔门的师道尊严。走过“明朝第一窖”,墙面上的图文都是孔子人生履历的展示。从毓圣到志学,从设教到仕鲁,从周游到著述,孔子一生求学、著述、创业的过往,林林总总,一览无余。展馆拿出大部分版面,集中介绍了孔子所创儒家学说的内涵、演进和影响,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再到西学东渐,新儒学兴起,条理分明,辨析精当,让人深受教益,大长见识。看鲁壁藏书,知晓历史上优秀文化流传和保护的艰难曲折。观孔子学堂,见证“传播优秀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酒香墨韵中,似乎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一座孔子文化酒城,阐释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演绎了孔子酒业的文脉传承。足以托起一个企业的历史厚重和前景光明。话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孔子的家乡是曲阜,为什么拥有家传背景的孔子酒业能在菏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而且一枝独秀,长盛不衰呢?或许,答案就藏在这座人文荟萃的文化酒城里。
2025年8月6日
来源:魅力丹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