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故事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历年真题)(2)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07:02 1

摘要:①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光源来自那盏油灯。这油灯,其实是碗灯,一只破旧的陶碗,碗里盛着半碗菜油,菜油里浸着一根细如筷子的油线,油线是棉花捏成的,长线的一头浸在碗当中,一头搁在碗沿口。天黑了,用灯了,母亲用火柴点燃线头,线头燃烧后,家里就有了火光,有了亮堂,虽然微弱

举一反三

1.(2025·广东惠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 灯

高明昌

①我小的时候,家里的光源来自那盏油灯。这油灯,其实是碗灯,一只破旧的陶碗,碗里盛着半碗菜油,菜油里浸着一根细如筷子的油线,油线是棉花捏成的,长线的一头浸在碗当中,一头搁在碗沿口。天黑了,用灯了,母亲用火柴点燃线头,线头燃烧后,家里就有了火光,有了亮堂,虽然微弱,但一定照亮我们的脸庞。

②每晚的灯光,先在客堂的八仙桌上亮起,然后在房间的床边上亮起。

③晚饭吃好就去做作业,作业做好就去睡觉——母亲左手端起油灯,右手掌弯成半圆,挡着碗口,小心起步,小心走路。我跟在母亲的身后,我的妹妹紧拽着我衣服的后摆。那时感觉,母亲手里的油灯就像是灯塔,而母亲是持灯塔的人。

④房间里有一张小床,是我的;小床的北面是大床,大床是母亲的。妹妹们是挨着母亲睡的。到了睡觉时间,无需叮嘱,窸窸窣窣,几分钟,几下子,睡下了。母亲看一眼她的孩子们,会问一声,你们全尿了吗?我们齐声喊尿了。母亲说,好,那好好睡,明早起。一二分钟过去,我们就听得“噗嗤”一声,是母亲吹灭油灯的气声,果敢、有力、神速。油灯一灭,黑暗来了,我们在黑暗里睡觉,睁眼闭眼都是黑暗,但感觉是对的,没有夜晚的黑暗,白天的亮堂就不珍贵。

⑤我们睡着了,醒是因为憋尿。我一直记得,每晚被尿憋醒的次数有两三回。每当想尿的时候,我总是第一声喊“妈妈”,第二声喊“尿尿”,第三声喊“点火”。母亲像没睡着的样子,会像弹簧一样坐起,然后轻轻地划亮火柴,慢慢地点亮油灯,最后再将眼光移向我。我见着了母亲,见着了灯光,才有胆子和决心披衣、起床、下地、走路,尿尿、回床。母亲轻语叮嘱,慢点,看清楚,脚站稳——我的起夜结束了,母亲却下床了,她蹑手蹑脚地走到我妹妹的床头,把头低到床枕头,细声问,想尿哇?妹妹们有时会起身,有时说不想,侧身就睡去了。母亲回到了床沿,腾出一只手,挡住火光,耳语似的告诉我们她要吹灯了,随即传来“噗嗤”的声音,灯灭了,我们继续沉到梦里。

⑥有时不尿也醒来,醒来时,我好几次感觉眼前一片光明,通透而又宁静的光明。我以为自己在做一个梦,但睁开眼睛一看,发现这不是梦。油灯在移动,母亲在走动,油灯光束的旁边,母亲弯转身体,蹲在妹妹们的床沿。我的妹妹们说起床了,可就是不坐起来,母亲拿起妹妹的衣服,说快起快起,灯里没油了。妹妹们揉着惺忪的眼睛,伸过懒腰,伸出左脚伸右脚,走下床沿,然后一脚高,一脚低地走着。母亲右手擎着她们的胳膊。母亲等着,等她们好了,再搀她们回到床边上,看她们睡去了,自己就回到床边,再看一眼她们,在确定她们入睡后,自己才安心地吹灭那星灯光。

⑦我从来不觉得这样做母亲很繁琐、吃力,我觉得她很幸福,很慈祥,光明与黑暗,黑暗与光明,变换都在刹那间,母亲一人掌控,专一而又顶真,神圣而又高贵。我清楚:我们酣睡的每段时光,母亲的心一直悬着,我们一声“点火”,母亲床头的油灯就像阿拉丁神灯一样,照亮整个的房间,也照亮我们的心间。再乌黑的夜,再寒冷的夜,我们都知道踏板在什么地方,鞋子放在什么地方,自己要去什么地方,自己要去干什么。在我们心中,让我们随时可以差遣的,并且毫无怨言的,就是母亲。母亲像我们的声控开关,她永远顺着我们的意念和需求,亮起又熄灭,熄灭又亮起,随时随刻,照亮心底,无限神奇。

(选自《新民晚报》2023年4月30日,有删改)

文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母亲与油灯的往事?请概括。

【答案】①母亲在晚上点燃油灯,为家人照亮。

②母亲端着油灯,带着“我们”去睡觉,睡前询问“我们”是否排尿后吹灭油灯。

③“我”起夜时呼喊母亲,母亲点亮油灯,照顾“我”起夜,还关心妹妹们是否需要起夜,之后吹灭油灯。

④母亲在灯没油时,叫醒妹妹们起床,等妹妹们睡下后才吹灭油灯。


思路详解

《心灯》以儿时的油灯为线索,串联起母亲与油灯相关的日常小事。文字质朴自然,充满乡土气息,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展现出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油灯不仅是照明工具,更象征着母爱,如黑暗中的温暖指引,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天黑了,用灯了,母亲用火柴点燃线头,线头燃烧后,家里就有了火光,有了亮堂,虽然微弱,但一定照亮我们的脸庞”可知,母亲在晚上点燃油灯,为家人照亮。

根据第③④段“母亲左手端起油灯,右手掌弯成半圆,挡着碗口,小心起步,小心走路。我跟在母亲的身后……母亲看一眼她的孩子们,会问一声,你们全尿了吗?我们齐声喊尿了。母亲说,好,那好好睡,明早起。一二分钟过去,我们就听得‘噗嗤’一声,是母亲吹灭油灯的气声”可知,母亲端着油灯,带着“我们”去睡觉,睡前询问“我们”是否排尿后吹灭油灯。

根据第⑤段“每当想尿的时候,我总是第一声喊‘妈妈’,第二声喊‘尿尿’,第三声喊‘点火’。母亲像没睡着的样子,会像弹簧一样坐起,然后轻轻地划亮火柴,慢慢地点亮油灯……母亲轻语叮嘱,慢点,看清楚,脚站稳……母亲却下床了,她蹑手蹑脚地走到我妹妹的床头,把头低到床枕头,细声问,想尿哇?……母亲回到了床沿,腾出一只手,挡住火光,耳语似的告诉我们她要吹灯了,随即传来‘噗嗤’的声音,灯灭了”可知,“我”起夜时呼喊母亲,母亲点亮油灯,照顾“我”起夜,还关心妹妹们是否需要起夜,之后吹灭油灯。

根据第⑥段“油灯在移动,母亲在走动,油灯光束的旁边,母亲弯转身体,蹲在妹妹们的床沿。我的妹妹们说起床了,可就是不坐起来,母亲拿起妹妹的衣服,说快起快起,灯里没油了……母亲等着,等她们好了,再搀她们回到床边上,看她们睡去了,自己就回到床边,再看一眼她们,在确定她们入睡后,自己才安心地吹灭那星灯光”可知,母亲在灯没油时,叫醒妹妹们起床,等妹妹们睡下后才吹灭油灯。

2.(2025·福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田野的浪

孙道荣

①大多数的时候,田野是安静的,但它一旦浪起来,是真浪。

②最浪的是麦子。麦子还是青苗的时候,青涩、嫩绿、羞答答的样子,再说,那还是冬天呢,谁傻乎乎地在寒风中浪?到了春天,麦子拔节,呼啦啦长高,像少年长出了喉结,咕噜咕噜响着青春的嘹亮气息。这时候,它就有点春心萌动了,遇着一点春风,就摇曳生姿,一棵麦子摇了,又一棵麦子摇了,千万棵麦子一起摇起来,就有了浪的样子。不过,这还不算真正的麦浪,必得到了5月,麦穗开始泛黄了,麦芒像胡子一样恣意生长,初夏的风一起,一株麦穗抵着另一株麦穗,千万株麦穗向着村庄的方向,或者向着远方,挥手,呼唤,一浪接一浪地奔涌、翻滚。你看不见麦浪的起处,也望不到麦浪的边界,整个田野都是金黄的麦浪,像一大片沸腾的流水。这才是真正的麦浪。

③稻浪也是这样。稻还是稻秧的时候,风一吹,虽然也是一波碧绿,赶着另一波碧绿,但我们不叫它稻浪,春风翻开稻叶,上面是青的,下面也是青的,它还嫩着呢,更像风吹皱了一池的绿水。唯有水稻开了花,抽了穗,稻秆也熟成了金黄色,你站在村口,眺望水稻田,你的目光追着风,风追着奔跑的稻穗,这才是让人心神荡漾的稻浪。

④只要有风,田野里就到处有浪。

⑤野草也能浪。它们一般不长在庄稼地里,那会被眼尖的农民伯伯一把拔掉。它长在田埂上、荒地上,这就安全了,想怎么长就怎么长。大风往往是从荒野上开始刮起来的,你也可以理解,旷野的风,是从一棵野草身上刮起来的,一棵野草将风的消息告诉另一棵野草,一棵又一棵,旷野之上,就到处都是风的消息了。尤其是一条笔直的田埂,风从一棵野草背上,跳到另一棵野草背上,层层叠叠,就是野草的浪。

⑥野花就不能浪吗?田野上的花彼此是邻居,也是亲戚。风来了,就是它们共同的客人,它们就舞起来,一波接一波嗨起来。野花与野草又终究是不同的,它们是有分寸的浪,含蓄的浪,浪大了,浪过了头,花容失色,一地花瓣,不雅呢。但花的浪里,是掺了香的,各种田野之上的香,从花浪的尖上扑面而来,让人沉醉。

⑦平地上的浪,是水波样的,无论是麦浪,还是稻浪,也无论是草浪,还是花浪,都是一浪赶一浪。浪到了尽头,遇到田埂,那是地的分界线,它就翻过去,把浪从张家的地传给李家,从李家再传给赵家,浪是不分你我的,都是兄弟。这时候的浪,就像赛跑时的接力棒一样,只不过它们的衔接更流畅,天衣无缝。如果田埂太高,或者那边的是空地,浪传递不下去了,也不急,不恼,不慌乱,它就再浪回来呗,像水到了天的尽头,打了个漩涡,又转身扑了回来。倘是斜坡,或者丘陵,浪的样子就凶猛得多、壮烈得多,浪从高处兴起,往下奔泻,犹如飞瀑,一去不回头。

⑧比庄稼和花草高出很多的树,浪得更凶。即使一点风也没有,有的树也能自己浪一浪。比如竹子,它们喜欢长在村前屋后,跟人做邻居,也有调皮的竹根跑得太远,竹笋钻出来一看,怎么独自钻到野外了?不过,没关系,它们很快会自成一片竹林,突兀在荒野之上,不管是有风还是没风,你从远处眺望它们,它们都顾自摇曳,且簌簌作响,看起来就像原野上一群人在招手、在呼喊。

⑨无风时,田野是安静的。庄稼和野草都平静地站立,像睡着了一样。这时候,它们的浪在心里,是自下而上的,从扎根的土里,沿着枝干,蹿到稻尖、麦尖,或者草尖,等到有一点点微风,它们就自尖尖里冒出来,以最快的速度集结成浪。这个心浪,须得天天和庄稼打交道的农人,才能感受得到。他们懂得田野之上,每一个植物的心思。偶尔下乡看风景的城里人,是看不出来的,他们猜不出一棵庄稼的想法,也看不透一朵野花的心思。

⑩炊烟会浪吗?斜阳下,农人直起腰,看到了被田野包围的村庄之上,一炷炊烟升起来了,又一炷炊烟升起来了,家家的炊烟都升起来了,开始是笔直的,微风一吹,像旗帜一样飘起来了,那是从村庄里吹过来的热浪,是妈妈的呼唤,也可能是妻儿的等待。人们从田野的各个方向向村庄走去,他们牵着牛,扛着锄头,挑着谷物,回家。没错,那是生活的浪。

阅读散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本文写了田野上的哪几种浪?各有怎样的特点?根据文章,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①②草浪③④

【答案】奔涌、翻滚 有分寸,含蓄 烟浪


思路详解

本文通过描绘田野中不同植物的“浪”,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田野的热爱和对农人智慧的赞美。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麦浪、稻浪、草浪、花浪等,展现了田野在不同季节和风中的动态美。最后,作者将炊烟升起的场景与生活的浪联系起来,升华了主题,强调了田野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全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第②段描写的是麦浪。由第②段“一浪接一浪地奔涌、翻滚”可知特点是:奔涌翻滚。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中的“野花与野草又终究是不同的,它们是有分寸的浪,含蓄的浪”可知,花浪的特点是有分寸、含蓄。

第三空,根据第⑩段中的“炊烟会浪吗”和“那是从村庄里吹过来的热浪,是妈妈的呼唤,也可能是妻儿的等待”可知,具有“呼唤、等待”特点的是烟浪。

3.(2025·上海宝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顺风车

聂鑫森

①一连四个早晨,在六点四十分的时候,三十八岁的付忠林,就急急地从江山置业社区的地下停车场,把他那辆米黄色的车开出来,停在社区的大门边。这么早把车开出来干什么?等待搭顺风车的人!

②车身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醒目地用毛笔写着粗黑的仿宋体字:江山置业至清水湾,请搭顺风车,不收费!

③奇怪的是,许多人从车旁走过去,瞥一眼那张纸,嘴角便叨起淡淡的笑。难道没有人需要搭车?难道不相信他决不收费?难道害怕中途会遭到敲诈勒索?他是这里的固定住户,有家有室,光天化日之下,车经过的都是繁华路段,有什么值得担忧呢?付忠林茫然不解。

④几天前,报纸上倡导有车的人,搭乘顺路的人上班,既可和谐邻里关系,又可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付忠林决定身体力行,一个人开车、坐车,再捎带上三四个人,又轻松又热闹,多好。

⑤今天是第四个早晨了。

⑥忽有一个单瘦的身影,缓缓地移过来。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双鬓微白,微笑着问:“先生,我叫马力,住一栋303室。我去清水湾,可以搭你的车吗?”“谢谢你的搭车。我叫付忠林,住五栋206室。请上车。”马力上了车。

⑦又等了一阵,再没有人来搭车了。付忠林叹了口气,说:“马先生,只有你相信我,肯搭我的车。”他按了声喇叭,一踏油门,车便呼呼地跑起来了。

⑧“付先生,你在哪个单位工作?”“我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上上下下有几十号人哩。马先生,你呢?”“原单位是化工厂,是搞技术的。”“幸会。马先生,我就不明白,人们怎么不愿意搭我的车?”“因为你是老板!”“我不是愿意让人来搭车吗?”“他们认为你是施舍,宁肯保持一种所谓的清高。在我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你的车,你等了三个早晨了,不容易。”“终于等来了马先生,这是伟大的胜利!今天是去厂里看看?”“不!我得破一破这种世俗之见。靠勤劳、智慧致富,有房也有车,不去崇尚,倒变成了嫉妒、怨恨、冷淡,正常吗?这是真正的俗到骨了。”“你是为了安慰我。”“我是怕冷了你的这一片爱心,更怕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

⑨付忠林的眼睛湿润了。“谢谢马先生。”“值得谢谢的是你,付先生。从今天开始,我每早都来坐你的车。一种新风气的传播,都要费心费力。等到有第二个人坐你的车,我就可以‘退休’了。”

⑩半个月过去了。

⑪付忠林的车上有了第二个乘客,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同志,在一家超市当营业员。马力本想马上下车的,但一想:不行,万一女同志以为是个圈套,也跟着下车怎么办?付忠林问:“马先生,你……”马力立即打断了他的话,说:“厂里还有事要办哩。”

⑫一些日子又过了。

⑬终于,车上有了第三个、第四个乘客。

⑭那一天,马力一直坐到付忠林的那家广告公司的门口,两人都下了车。“付先生,我是最后一次坐你的车了,明天我和老伴要去北京了,去看看我的孙子!大家逐渐接受你和你的车了,社区里有车的人,都在向你看齐哩。再见!”

⑬付忠林看着晨光中马先生的背影,缓缓地远去,忍不住大声喊道:“马先生,祝你明天一路顺风!”

(有删改)

阅读文章第③—⑨段,完成填空。

【答案】(1)疑惑、不解(2)等到马力(第一个人)前来搭车(3)失望(4)得知马力搭车的原因


思路详解

这篇短篇小说通过付忠林主动提供顺风车的经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及公益行为推广的阻力。付忠林坚持为邻里提供免费顺风车服务,无奈他人的冷漠和误解,但仍持续努力。马力成为第一个同意搭车的人,用行动支持并帮助推广这一公益理念。通过二者的互动,作品赞扬了付忠林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马力的理解与支持,呼吁社会的宽容和善意,引导读者反思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

本题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③段中“奇怪的是,许多人从车旁走过去,瞥一眼那张纸,嘴角便叨起淡淡的笑。难道没有人需要搭车?难道不相信他决不收费?难道害怕中途会遭到敲诈勒索?他是这里的固定住户,有家有室,光天化日之下,车经过的都是繁华路段,有什么值得担忧呢?付忠林茫然不解”可知,付忠林对于没有人愿意搭他的顺风车感到疑惑和不解。他难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怀疑他的善意,甚至担心中途会遭到敲诈勒索。尽管他解释了自己是这里的固定住户,有家有室,且行驶的都是繁华路段,但人们仍然对他持怀疑态度。可概括为:疑惑、不解;

第二空,结合第⑥段中“忽有一个单瘦的身影,缓缓地移过来。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双鬓微白,微笑着问:‘先生,我叫马力,住一栋303室。我去清水湾,可以搭你的车吗?’‘谢谢你的搭车。我叫付忠林,住五栋206室。请上车。’马力上了车”可知,付忠林等到了一个愿意搭他顺风车的人——马力。马力是一位戴近视眼镜、双鬓微白的老人,他微笑着询问是否可以搭付忠林的车去清水湾。付忠林对马力的信任表示了感谢,并邀请他上车。可概括为:等到马力(第一个人)前来搭车;

结合⑦段中“又等了一阵,再没有人来搭车了。付忠林叹了口气,说:‘马先生,只有你相信我,肯搭我的车。’虽然付忠林等到了马力这个乘客,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仍然感到失望。因为除了马力之外,再没有人来搭他的车了。这让他感叹只有马力一个人相信他,肯搭他的车。这种失望情绪在文章的第⑦段末尾和第⑧段开头得到了体现。

结合⑧段中“‘幸会。马先生,我就不明白,人们怎么不愿意搭我的车?’‘因为你是老板!’‘我不是愿意让人来搭车吗?’‘他们认为你是施舍,宁肯保持一种所谓的清高。在我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你的车,你等了三个早晨了,不容易。’‘终于等来了马先生,这是伟大的胜利!今天是去厂里看看?’‘不!我得破一破这种世俗之见。靠勤劳、智慧致富,有房也有车,不去崇尚,倒变成了嫉妒、怨恨、冷淡,正常吗?这是真正的俗到骨了。’‘你是为了安慰我。’‘我是怕冷了你的这一片爱心,更怕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可知,付忠林和马力在车上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马力向付忠林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搭他的车——他们认为这是施舍,宁肯保持所谓的清高。而马力则表示,他愿意搭付忠林的车,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更怕冷了付忠林的这一片爱心。马力的这番话让付忠林深受感动,他的眼睛湿润了。可概括为:得知马力搭车的原因。

1.(2025·广东中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眼狼

申 平

①老关从部队复员那年,正巧村里的护林员辞职。他说他在山林里遇上白眼狼了,那家伙吊着个眼梢子,神出鬼没,险些要了他的命。老关说,不就是一只狼吗,有什么好怕的?你不干,我干!

②第二天,老关就背上一杆钢枪上任了。老关是部队的神枪手。艺高人胆大,一只狼肯定不在话下。他巴不得立刻遇上狼,一枪干掉它,让全村人都知道他神枪手的厉害呢。没想到当老关真的看到白眼狼时,才知道这家伙果然厉害。

③开头几天,老关在山上巡逻,并没有看到白眼狼的踪影,但是他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什么地方偷偷窥视他。这天他故意瞄准树上的一只乌鸦,枪响鸟落,之后这种感觉消失了两三天。

④打这,老关和白眼狼开始较劲儿。他多次感觉到,那家伙总想在背后偷袭他。这天老关心生一计,故意坐到林间的一片空地上,把枪放到一边,开始打盹儿。过了不久,果然听见身后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他坚持不动,只是竖起耳朵听着。近了,近了,那声音越来越近了。他突然一个侧滚翻,操枪在手,黑洞洞的枪口直伸出去。但见在他背后不足十米的地方一只吊眼梢儿的大狼正贴地匍匐向他靠近。一见暴露,那家伙也腾地跳起来,龇出利齿就要扑过来。老关哪里会给它机会,一扣扳机,一枪击出。本以为这一枪它必死无疑,没想到那家伙竟然就地跃起一丈多高,避开了枪弹,向林中逃去。这家伙真是成了精了!老关感到非常沮丧。不过从这一天开始,那白眼狼便在这片山林里消失了。它一定是感觉到了老关的强大,所以遁入了深山。

⑤安宁的日子过了两年,政府忽然开始收枪,护林员也不能持枪了。老关只好腰插大刀上山巡逻,顿觉自己的威风减了不少。不过好在山里已经没有了白眼狼,其他野兽也不足为惧。

⑥但是有一天,老关感觉白眼狼又回来了,因为那种从背后被偷窥的感觉又出现了。这天早晨,老关拿着大刀,有意在一个山头上耍了一回,只见闪转腾挪,刀光闪烁,几个草把子被瞬间砍倒,背后的眼睛似乎立即消失了。不过,其他人遇上白眼狼的消息却不断传来。采蘑菇的,挖药材的,甚至偷猎的,盗伐的……多人曾见到白眼狼,一个个吓得双腿打颤。老关突然感到,因为白眼狼的归来,他的工作压力一下变轻了。一只白眼狼威震四方,使盗伐偷猎者望而却步。由此,他对白眼狼竟然有了一点好感。

⑦这一天,老关象征性地出去巡山,意外地与白眼狼相遇。这一次,他与白眼狼之间的距离大约有二十米,奇怪的是他与白眼狼谁也没有惊慌,而是同时停住脚步,默默地打量对方。它站在那里,从头到脚透着一股杀气,让人不寒而栗。但是老关稳住身架,勇敢地与它对视,一副正气凛然的气概。他的两手,甚至都没有去碰腰间的大刀。人与狼,就那样对视了十几秒,然后就像是受到什么暗示似的,同时转头走开,走了几步,又同时回头看了对方一眼。自此之后,他们之间就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平共处谁也不要伤害谁。

⑧人与狼的这种默契,竟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从此山林无恙,鸟兽兴旺。就这样过了十多年,这一带的山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林,老关成为模范护林员。

⑨这天老关照例去巡山。以前轻松走过无数遍的路,忽然变得遥远而艰难,他蓦然发觉自己也老了。正在心里难过,忽然前面树丛一摇一扑,竟然从那里跳出两只狼来。它们身架高大,毛发闪亮,一起蹲在路上,似乎专门等他到来。老关这天没有带刀,心里咯噔一下,知道遇上了麻烦。但是他并没有停步,依然昂首阔步地往前走,口中发出一声大喝:畜生闪开!奇怪的是那两只狼忽然匍匐在地,摆动尾巴,口中呜咽有声,然后起身绕着他奔跑了两圈,之后就一步三回头地钻进树林里去了。

⑩老关心中霎时明白了,这肯定是老白眼狼的后代,它们这是来跟自己“对接”来了。老关心中不禁一阵感动,他也开始考虑起接班人的问题来。

(选自《读写月报》2023年第10期,有删改)

请围绕老关对白眼狼态度的变化,概括小说的情节。

【答案】①老关成为护林员,急于猎杀白眼狼。②老关发现白眼狼威震四方,让盗伐偷猎者望而却步,对其产生好感。③老关巡山偶遇白眼狼并勇敢与之对视,形成一种和平共处的默契。④老关遇到前来“对接”的白眼狼后代,心生感动。


思路详解

这篇小说通过老关与白眼狼的互动,讲述了一段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故事呈现了老关从追求猎杀到与白眼狼和平共处的心态变化。白眼狼象征着自然的不可驯服和神秘,老关由最初的敌对逐渐转为敬重,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小说不仅展现了精彩的人狼对峙,还映射出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和解,从而体现出保护自然的主题,同时也反映出人在环境中责任与成长的社会化历程。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①-④段中“老关从部队复员那年,正巧村里的护林员辞职。他说他在山林里遇上白眼狼了,那家伙吊着个眼梢子,神出鬼没,险些要了他的命。老关说,不就是一只狼吗,有什么好怕的?你不干,我干!”“第二天,老关就背上一杆钢枪上任了……没想到当老关真的看到白眼狼时,才知道这家伙果然厉害”“开头几天,老关在山上巡逻,并没有看到白眼狼的踪影,但是他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在什么地方偷偷窥视他。这天他故意瞄准树上的一只乌鸦,枪响鸟落,之后这种感觉消失了两三天”“打这,老关和白眼狼开始较劲儿。他多次感觉到,那家伙总想在背后偷袭他……”可知,小说开头描述了老关成为护林员的背景,他接替了因遇到白眼狼而辞职的前任。老关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作为神枪手可以轻松应对白眼狼,甚至期待与白眼狼的遭遇战以展示自己的枪法。在巡逻过程中,老关多次感受到白眼狼的窥视,并最终设计陷阱试图猎杀它,但白眼狼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和敏捷,成功逃脱,令老关感到沮丧。这一阶段,老关对白眼狼持有敌意和猎杀的心态。可概括为:老关成为护林员,急于猎杀白眼狼;

结合⑤-⑥段中“安宁的日子过了两年,政府忽然开始收枪,护林员也不能持枪了。老关只好腰插大刀上山巡逻,顿觉自己的威风减了不少。不过好在山里已经没有了白眼狼,其他野兽也不足为惧”“但是有一天,老关感觉白眼狼又回来了,因为那种从背后被偷窥的感觉又出现了。这天早晨,老关拿着大刀,有意在一个山头上耍了一回,只见闪转腾挪,刀光闪烁,几个草把子被瞬间砍倒,背后的眼睛似乎立即消失了。不过,其他人遇上白眼狼的消息却不断传来。采蘑菇的,挖药材的,甚至偷猎的,盗伐的……多人曾见到白眼狼,一个个吓得双腿打颤。老关突然感到,因为白眼狼的归来,他的工作压力一下变轻了。一只白眼狼威震四方,使盗伐偷猎者望而却步。由此,他对白眼狼竟然有了一点好感”可知,随着政府收枪政策的实施,老关失去了武器,但他依然坚持巡山。此时,白眼狼似乎重新出现,并给盗伐偷猎者带来了极大的恐惧,使得他们不敢轻易进入山林。老关意识到白眼狼的存在实际上减轻了他的工作压力,并开始对白眼狼产生了一丝好感。这一阶段,老关对白眼狼的态度开始由敌意转变为认可和感激。可概括为:老关发现白眼狼威震四方,让盗伐偷猎者望而却步,对其产生好感;

结合⑦-⑧段中“这一天,老关象征性地出去巡山,意外地与白眼狼相遇。这一次,他与白眼狼之间的距离大约有二十米,奇怪的是他与白眼狼谁也没有惊慌,而是同时停住脚步,默默地打量对方。它站在那里,从头到脚透着一股杀气,让人不寒而栗。但是老关稳住身架,勇敢地与它对视,一副正气凛然的气概。他的两手,甚至都没有去碰腰间的大刀。人与狼,就那样对视了十几秒,然后就像是受到什么暗示似的,同时转头走开,走了几步,又同时回头看了对方一眼。自此之后,他们之间就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平共处谁也不要伤害谁”“人与狼的这种默契,竟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威慑力,从此山林无恙,鸟兽兴旺。就这样过了十多年,这一带的山林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林,老关成为模范护林员”可知,在一次巡山中,老关意外地与白眼狼正面相遇。面对这只曾经让他感到恐惧的野兽,老关展现出了勇气和镇定,与白眼狼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视。这次遭遇后,老关与白眼狼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彼此不再伤害对方。这种默契不仅保护了老关的安全,也使得山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林。这一阶段,老关与白眼狼之间建立了和平共处的关系。可概括为:老关巡山偶遇白眼狼并勇敢与之对视,形成一种和平共处的默契;

结合⑨-⑩段中“这天老关照例去巡山。以前轻松走过无数遍的路,忽然变得遥远而艰难,他蓦然发觉自己也老了。正在心里难过,忽然前面树丛一摇一扑,竟然从那里跳出两只狼来。它们身架高大,毛发闪亮,一起蹲在路上,似乎专门等他到来。老关这天没有带刀,心里咯噔一下,知道遇上了麻烦。但是他并没有停步,依然昂首阔步地往前走,口中发出一声大喝:畜生闪开!奇怪的是那两只狼忽然匍匐在地,摆动尾巴,口中呜咽有声,然后起身绕着他奔跑了两圈,之后就一步三回头地钻进树林里去了”“老关心中霎时明白了,这肯定是老白眼狼的后代,它们这是来跟自己‘对接’来了。老关心中不禁一阵感动,他也开始考虑起接班人的问题来”可知,多年后,老关在巡山时遇到了两只白眼狼的后代。它们以特殊的方式向老关表示敬意,并最终离开。老关意识到这是白眼狼家族对他的认可和感激,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动。同时,他也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希望有人能够继续保护这片山林。这一阶段,老关对白眼狼及其家族充满了敬意和感激之情。可概括为:老关遇到前来“对接”的白眼狼后代,心生感动。

2.(2025·江苏盐城·模拟预测)班级开展“家庭教育反思”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

应 聘

李桂芳

①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充满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②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③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④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她害怕自己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位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工作人员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⑤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工作人员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就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⑥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⑦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挤出一句话:“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于是,母亲赶紧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⑧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⑨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通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情节,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答案】(1)母亲替儿子填写表格,字迹漂亮(2)母亲流利、条理清楚地替儿子回答问题


思路详解

这篇小说通过母亲陪同儿子应聘的情节,巧妙地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过度干预问题。母亲全程主导应聘过程,甚至替儿子填写表格、回答问题,而儿子则显得被动、依赖,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小说通过母子间的对比,讽刺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包办”现象,暗示了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结尾的悬念更是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反思。全文语言朴实,情节紧凑,讽刺效果鲜明,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梳理和概括。阅读题干下面的思维导图,根据“儿子三两下就填完了表格,字迹潦草”可以定位到第③段;根据“面试时,儿子回答每个问题都是紧张得半天才能挤出一句话”可以定位到⑥⑦两段;根据“面试结束,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可以定位到第⑧段。据此可知,(1)处答案应根据第③—⑥段的内容进行概括,(2)处答案应根据第⑥—⑧段的内容进行概括。

根据第④段中的“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可概括出“母亲替儿子填写表格,字迹漂亮”。

根据第⑥段中的“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和第⑦段中的“于是,母亲赶紧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可概括出“母亲流利、条理清楚地替儿子回答问题”。

3.(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 台

刘国芳

①村里人很少,我们在村里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走近老人,我问道:“听说村里有座古戏台,请问在哪里呢?”

②老人还没说话,边上的孩子开口了,说:“我带你去。”说着,孩子蹦蹦跳跳跑了起来。

③我们跟着孩子走着。不一会儿,孩子伸手一指,说:“就这里。”

④顺着孩子手指的方向,我们真的看见了一座戏台。戏台已破败不堪,两边的角塌了一边,戏台上长满了草,一幅荒凉的景象。

⑤同行的杨友祥和杨华林是抚州有名的学者,今天特意来寻这座古戏台。站在戏台前,杨华林说:“想当年,这里几多繁华,今天却荒草萋萋。”

⑥杨友祥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⑦这时,孩子在边上说:“这戏台都倒了,有什么好看的?”

⑧两位学者几乎同时说道:“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呢。”

⑨孩子问:“汤显祖是谁?”

⑩这时,那位老人走来了,老人也说:“这样一个倒了的戏台有什么好看的?”

⑪我跟老人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呢。”

⑫老人问:“汤显祖是谁?”

⑬我们说:“汤显祖是明代大戏曲家。”说着,我们拿起手机把古戏台拍了下来。

⑭过后,我们在各自的朋友圈里发了古戏台的照片,还附上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何坊乡水溪村的古戏台,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戏台是汤显祖亲自设计的,他也曾在这里亲自指导戏班排戏。只是,时过境迁,戏台破败不堪,甚至,村里人都不知道汤显祖是谁,真如汤显祖在戏台里所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⑮这条信息在朋友圈反响很大,有人评论,有人转发,也有人专程去看戏台,之后给我留言:“我们去看了那座戏台,在一片荒草中,真的十分可惜。”

⑯后来,我和两位学者又去了一次,才进村,就看到一个孩子蹦着跳着向我们跑来,孩子说:“你们一定是来看戏台的吧。”

⑰我们说:“你怎么知道的?”

⑱孩子说:“天天都有人来看戏台,我带你们去吧。”

⑲路上,孩子跟我们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我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

⑳我们问那孩子:“你知道汤显祖是谁?”

㉑孩子说:“知道,明代大戏曲家。”

㉒这样的话一位老人也曾说过,我们看戏台时,老人走了过来,对我们说:“这是汤显祖设计的戏台,当年他还在我们村亲自排演了《牡丹亭》。”

㉓我们问老人:“你知道汤显祖是谁?”

㉔老人说:“知道,明代大戏曲家。”

㉕我们听了,都笑了。

㉖我们的朋友圈还在持续发酵。

㉗有一天,水溪村一位做生意的老板找到了杨友祥和杨华林两位学者,他说:“我虽然是水溪人,却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一座古戏台。”

㉘两位学者说:“这个戏台大有来历,是汤显祖设计的,当年他还在你们村亲自排演过《牡丹亭》。”

㉙老板说:“这戏台真和汤显祖有关?”

㉚两位学者说:“当然有关。”

㉛老板问:“有何证据?”

㉜两位学者说:“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他的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中提到过你们水溪,他说:‘汤义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及至乡村遍布,水溪一带,便夜夜还魂。’这里说的水溪,就是指你们水溪村。意思是说,当年水溪村夜夜都会演出《牡丹亭》。”

㉝这位老板离开水溪村多年,一直都想为家乡做点儿事,为此,他出资一百多万元,重修了古戏台。戏台重修后,这位老板还请来了城里的剧团在村里演戏,除了演《牡丹亭》里的“游园”外,还演了一出《劝农》。

㉞当晚,我和杨友祥、杨华林都去了,看戏的人很多,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热热闹闹的。戏开演了,台上几名演山民的演员唱道:

山也清,水也清,

人在山阴道上行,

春云处处生;

官也清,吏也清,

村民无事到公庭,

农歌三两声。

㉟唱到此处,戏台下一片欢腾声。

(选自《2023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说开头提到村里人很少,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荒凉的乡村氛围;②为后文写古戏台的破败做铺垫;③与后文看戏的人很多形成对比。


思路详解

《戏台》以古戏台为线索,讲述其从破败到重焕生机的故事。通过小孩、老人对戏台认知的变化,展现文化传承的过程。老板出资重修戏台推动情节发展,结尾的欢腾场景寓意丰富。小说语言平实,却深刻反映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引发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①段“村里人很少,我们在村里走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可知,村里人的稀少使得整个村子显得格外安静,同时这种“少”也透露出一种寂寥之感,展现出乡村缺少活力的状态。由此可知,村里人很少这一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荒凉的乡村氛围。

结合第①段“村里人很少”以及第④段“戏台已破败不堪,两边的角塌了一边,戏台上长满了草,一幅荒凉的景象”可知,因为村里人口稀少,缺乏对戏台的关注和维护,戏台才会逐渐破败,长满荒草。由此可知,开头写村里人很少为后文写古戏台的破败做了铺垫。

结合第①段“村里人很少”以及第㉞段“看戏的人很多,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热热闹闹的”可知,小说开头呈现出村里人的稀少、冷清,而结尾处写戏台重修后演戏时人很多,热闹非凡,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知,开头村里人很少的描写与后文看戏的人很多形成对比,突出了古戏台重修后的影响力以及乡村的变化。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