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人物形象类题型(知识梳理+历年真题)(1)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07:04 3

摘要:真题分析中考“人物形象类”试题由于考查的内容广,考试题型也呈多样化趋势,其实质是考查学生阅读写人记叙文时对刻画人物的各种方式的掌握及其作用的理解。

人物形象类题型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中考“人物形象类”试题由于考查的内容广,考试题型也呈多样化趋势,其实质是考查学生阅读写人记叙文时对刻画人物的各种方式的掌握及其作用的理解。

常见设问

一、常见设问形式

1.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文章第×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4.文章主人公是A,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B?

二、常见题型:

1.概括人物形象(2024·浙江·中考真题)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的句子用衬托手法凸显了“她”怎样的品格?

在汉江对岸敌人探照灯的亮光里,她的臂膀在轻捷地舞动着打着拍子。两只手在脑后一叉就仰着休息起来,两条辫子垂在积雪上。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你会选沙粒和云雀中哪一个交朋友?请结合它的形象特点说说理由。

3.次要人物(作用)(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塑造小女孩的形象离不开“我”、妇女、司机、巡警等次要角色,小徐请你说说为什么。

关键词

描述图表内容

命题预测“人物形象类”题型在中考写人记叙文材料(包括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其主要考查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概括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二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三是次要人物的作用。

答题模板

技巧点拨

一、概括人物形象

常见问法:“文中的××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的性格特征”。

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确定分析的人物及方向。

梳理情节:找出文中与该人物相关的事件和描写。

具体概括:结合人物描写和事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总分式:先总体概括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再从不同角度具体分析。

分总式:先分点列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再总结其整体形象。12

使用两字或四字短语、成语概括,尽量借用文本中的关键字词。

结合人物事件,归纳其性格特点。

使用两字或四字短语、成语概括,尽量借用文本中的关键字词。

结合人物事件,归纳其性格特点。

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外貌描写:通过容貌、衣着等反映人物身份、性格和心理状态。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其性格、心理和思想感情。

动作描写:通过动作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神态描写:通过面部表情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环境烘托: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和性格。

他人评价: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展现该人物的形象。

描写方法:指出具体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作用分析:分析该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如“表现了人物的××性格”。12

识别塑造人物的方法,如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他人评价、环境烘托)、对比手法等。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些方法如何突出人物性格。

三、分析次要人物

衬托主要人物:通过对比或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推动情节发展:次要人物的行为或事件促使情节向前发展。

深化主题:通过次要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深化文章主题。

作用概括:明确指出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情节或主题的作用。

具体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次要人物如何发挥这些作用。

分析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要从线索作用、情节作用、衬托主要人物、主题作用以及“我”的作用等方面入手,掌握答题基本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关系。

五、答题注意点

三类题答题要点

描述方向答题要素答题术语
概括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用褒义词:朴素、诚恳、谦虚、坚韧、乐观、足智多谋、知恩图报……(根据材料内容)反面人物用贬义词:狡猾、自私、阴险、自命不凡、好大喜功、异想天开、骄傲自满……(根据材料内容)
刻画人物形象(方法)外貌描写容貌、衣着、神情、姿态,揭示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心理、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推动情节动作描写交代身份、地位,反映心理,表现性格,推动情节心理描写反映思想,揭示性格或品质细节描写人物情态,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深化作品主题
次要人物(作用)自身作用自身性格:从正(或反)面答(参照上面的“概括形象”)衬托作用衬托主要人物,鲜明清晰,表达情感情节作用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主题作用揭示、丰富、深化主题,增添感染力,画龙点睛环境作用暗示、交代社会环境,反映现实

次要人物的作用

1.线索人物,贯穿全文

次要人物有时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通过他们的见闻和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例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记“我”就是全文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女婿这一人物就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3.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例如,《故乡》中通过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反衬出闰土质朴善良的人格本质。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例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5.“我”的见证,真实感强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1.线索人物:指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情节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衬托主要人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4.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5.“我”的作用: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六、真题试练

1.《父亲的长笛》: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母亲通过其言行,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侧面烘托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丰富了文章主题。

2.《刷子李》: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曹小三?

答案:曹小三作为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见闻和感受,衬托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真题示例


(2024·浙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魏 巍

①有一天晚上,在行军中,我和一个女同志走在一起。她个子不很高,看样子不过十六七岁,肩膀上挂着干粮袋,还有一把二胡。两个小辫子,在军帽下垂着,悠搭悠搭的,活泼而轻快地走着,还轻轻地哼着什么歌儿。

②我问:“你是文工团的吗?”

③“是呀!”她回答。接着就告诉我她是才从一营回来的,她们那个小组在那儿呆了四天。说着,又继续轻轻哼着她的歌儿。

④我打断她,又问:“这四天,你们做了些什么呢?”

⑤“我们哪,第一天搜集英雄例子,第二天就编,第三天就排,第四天就演。今天刚刚演完,就出发了,你看,弄得我化的妆还没有洗呢!”说到这儿,咯咯地笑起来。也许是怕我看见她脸上涂着的油彩,连忙伸手抓了一把雪,往脸上搓着。

⑥对她们这种战斗式的工作作风,我称赞着。

⑦她说:“可是粗糙得很哩!……不过,我们想起到作用就是了。你想,咱们的战士们哪有闲空儿,你光去‘绣花’能行吗?所以我们就来快的、简单的。没有灯,就在月光底下。没有台子,就在院子里、田野上。行军的时候,战士们一边走,我们就一边给他们说唱。……我们反对森林子里头耍大刀!”

⑧“你们的文艺工作可做得真不少啊!”

⑨“不只文艺工作哩!我们哪,是什么也做,碰到什么做什么。我还做过伙夫呢!”“伙夫?”

⑩“呃,前方炊事员可忙哩,他们又送饭又送水,还要送弹药。我看他们忙不过来,就要求当伙夫。另外,我还……”

⑪“怎么样?”

⑫“我还当了两个月俘虏营的排长哩!”我看着她那小小的个儿,说话那种孩子气,不由得笑起来。

⑬“你笑什么!”她正正经经地说,“你别看他们那么老高个子,他们不服从我管理行吗?

⑭我叫他们站着,他们就不敢坐着!”

⑮我不敢大声笑,只在心里笑着。这时候,忽然哨音一响,部队休息了。一闪眼,看不见她。一会儿,听见远处一个石崖上,她用年轻而清脆的声音喊道:

⑯“同志们,我们唱个歌儿好不好?”下面齐声说:“好!”歌声起了。在汉江对岸敌人探照灯的亮光里,她的臂膀在轻捷地舞动着打着拍子。

⑰歌声一落,她走过来,端着两缸子从小河里舀来的水。给了我一缸子,另一缸子,她咕咚咕咚就喝了下去。喝过,两只手在脑后一叉就仰着休息起来,两条辫子垂在积雪上。

⑱我不禁揣想着:半年或者一年之前,她们还是没有经过锻炼的学生,在父母面前,还是平平常常的孩子。而现在竟然在离前线几里路的地方,这样地坦然、愉快,在全世界斗争最激烈最尖锐的战场上做了这许多工作。这是多么叫人羡慕的一件事情!我不由得感叹地说:

⑲“同志!你们的进步是多么快啊!”“那,靠党的教育,也要靠自己有决心。”“可是,你的决心是什么呢?”

⑳“我呀?”她羞涩地笑着,低头看着自己的脚,没有说下去。呆了半晌,才又说:“和别人的也差不多!”

㉑“那么,是要决心入党啊?”她笑了。

㉒这时候哨音一响,部队又前进了。她抖了抖头发上的雪,我们又走在一起。“不过,我们进步得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哩!”她说,“我们和战士们常在一起,和英雄们在一起,我们自己也就勇敢起来了。”她非常有兴味地谈着:开始出国的时候,她背的东西很多,觉得走不动;可一看战士们比她们背得还重,并且边走边说快板,自己也就走得轻快了。敌机打照明弹,自己觉得很害怕;可战士们却说:“给咱们点起天灯啦,真好走!”自己也就不觉得害怕了。有一次,她看护伤员,别的伤员乐哈哈的,有一个突破三八线战役下来的伤员却唉声叹气。她问他为什么不高兴,那个伤员说:“唉,同志,我流了点血,没有什么说的;只是我觉得我应该冲到三八线以南负伤,不该在三八线以北就负了伤……”另一次,她到前方参加战斗,敌人的炮火打得正猛烈的时候,有几个战士却在那儿满不在乎地缝鞋子。她惊讶地想,为什么炮火连天的时候,战士们干这不相干的事情呢?一问,战士们笑着回答:“不缝鞋子,等一会儿敌人垮了,怎样追击呢!”她说到这里,赞叹地瞧着我说:“你看咱们的战士是不是英雄!在他们负伤以后,还想的是前进;在敌人的炮火最猛烈的时候,想的是追击!我们跟这样的英雄在一起,怎么会不勇敢起来呢!我们将来,也会……”

㉓“也会怎样啊?”我追问。

㉔“也会……”她低声又笑了一阵,好像很不容易直说出来。“说呀!”

㉕“也会当英雄的。”她鼓足勇气,说出了她的心灵里美丽的秘密。然后,她用力踢开一块脚下的石子,抬起头来。在黑夜里,也可以看出她的眼睛里闪着青春的火星。

1951年5月6日

(节选自《魏巍散文选集》,有改动)

【注释】原文中,作者写了抗美援朝时期在朝鲜战场上的几个青春故事。选文是其中一个青年团员的故事。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面的句子用衬托手法凸显了“她”怎样的品格?

【答案】示例1:“敌人探照灯的亮光”与她轻捷地打着拍子的轻盈状态有鲜明反差,衬托了她在紧张危险的战场上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积雪”点出当时环境的恶劣,而她竟然在这样寒冷的雪地上仰面休息,衬托出她坦然、愉快的状态。使用衬托手法,能凸显她不怕牺牲、勇敢坚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美了她美丽的青春。

示例2:“敌人探照灯的亮光”照在我方阵地上,表现了战事的紧张。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依然轻捷从容地打着拍子,依然可以在寒冷的积雪上坦然、愉快地仰面休息,衬托出她在艰难困苦、激烈尖锐的战场上艰苦奋斗、勇敢坚强的高尚品格,突出了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美了她美丽的青春。


模板运用

这篇文章通过塑造一个尚未留名的女青年形象,生动展现了抗美援朝时期年轻人的责任感、青春活力和成长历程。女青年在艰苦的战场环境中积极参与文艺、炊事和管理工作,表现出勇敢无畏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突显她的青春活力与坚定意志,揭示党员教育和榜样力量对她快速成长的重要性,让人感悟到青春在革命精神洗礼下的真正价值与美丽。

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

这句话通过描写“她”在特定环境下的动作和姿态,用衬托手法凸显了“她”乐观、活泼、坚韧不拔以及不畏艰难的品格。首先,“在汉江对岸敌人探照灯的亮光里”这一背景设定,暗示了环境的紧张和危险。然而,“她”却在这种环境下“臂膀在轻捷地舞动着打着拍子”,这一动作展现了她乐观、活泼的性格,即使在战争的阴影下,也能保持积极的心态,用歌声和节拍为战士们带来鼓舞和力量。其次,“两只手在脑后一叉就仰着休息起来,两条辫子垂在积雪上”这一细节描写,则进一步突出了“她”的坚韧不拔和不畏艰难。在严寒和战争的双重压力下,她依然能够保持轻松和自在,这种姿态不仅是对她个人毅力的肯定,也是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生动写照。所以,这句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衬托手法,成功地展现了“她”乐观、活泼、坚韧不拔以及不畏艰难的品格,这些品格在战争的年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


(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粒给云雀的信

①亲爱的云雀,我在给你写信。你收到的信多吗?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信。因为我是沙粒,是万度苏沙漠成千上万石英质小颗粒中的一粒,如果有人给我写信,他不知道写给谁,沙粒太多了。

②自从我打算给别人写信,我想过许多收信人,比如茴香、小红马,想来想去,我想还是给你写封信,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对吗?

③亲爱的云雀,我听说你还有一个名字叫蒙古百灵,你为什么有两个名字?我就叫沙粒。成千上万的沙粒都叫沙粒。说到这里我有一些苦恼,因为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④我拿不准你想不想认识一颗沙粒,但我还是想介绍一下自己。如果你用一只蚂蚁的眼睛来看我,就像看到一个淡黄色的冰块。透明,有香味。那是沙粒才能闻到的香味。

⑤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浆果里,蔓越橘比醋栗要甜。这方面你可能比我知道的多。我告诉你这些,是想和你成为朋友。如果想和别人成为朋友,需要送什么礼物呢?你知道,我是一颗沙粒,什么都没有。不结果实,也不会像柳叶那样在风中摇摆。我想开粉色的花朵,这朵花有三个花瓣我就知足了。

⑥我的伙伴说,如果想成为别人的朋友,要懂得好多事。可是我一直待在沙漠里,什么都不知道。有一天,一只比蚂蚁还要小的昆虫,费了很大力气爬上我的头顶,它说,哇,我登上了山顶。这很可笑,但我也感到骄傲,终于有人认为我是一座山了。

⑦我和我的伙伴们白天夜晚都躺在旷野里。当然我们会感觉有些硌,这么多坚硬的沙粒堆在一起肯定硌得慌,但我们不会彼此埋怨。我喜欢观察伙伴,透过它玻璃似的身体看到它身边还有无尽的沙粒,仿佛置身迷宫里面。下雨的时候,雨洒在沙粒上声音清脆,我们被雨水洗干净,像一粒粒宝石。

⑧云雀,你在听我说吗?我希望你对我说的有兴趣。我猜想你从来没有听过沙粒对你说话。你会飞,有机会和花朵交朋友。毕竟能见到花朵,谁在意沙粒呢?说到这里,我有一点伤心,但我们沙粒没有眼泪。

⑨我期待你的回信,可是你回信要写谁收呢?或许你可以这样写:万度苏沙汉给我写信的那粒沙子收。希望我能收到。

⑩亲爱的云雀,我身边的伙伴提醒我,想和别人交朋友,先要赞美。你想得到什么样的赞美?请来信告诉我。你从天空飞过去的时候,我听到了你的歌唱,虽然只听到一个音,但这已经足够。你喉咙里像流淌着泉水,像月光敲打冰湖的窗户。你唱着歌飞走了,你把一句歌词留在一公里的路上,真了不起,可惜我只听到一个音节。

⑪亲爱的云雀,当一颗沙粒就要永久沉默,如果沙粒会说话,会歌唱,沙漠就太喧嚣了。所以上天让歌唱者飞翔,让固守者沉默。但愿你能读完我的信。在全世界的沙粒里,可能我是第一个给你写信的。想到这一点,我高兴得想蹦起来。

⑫亲爱的云雀,祝你快乐地飞翔,快乐地歌唱,祝你两只爪子干干净净。我不知道给朋友写信用哪些词会让对方高兴,你来信多告诉我一些美妙的词汇吧。

⑬给你写信的那颗沙粒。

云雀给沙粒的复信

①亲爱的沙粒,我收到了你的来信。别担心我认不出你。七月份,我从小兴安岭飞往狼居胥山脉,路过了你们那个地方。当时我心里想,这里多么庄严,金色的沙漠有柔美的曲线,这里没有其他东西,全都是洁净的沙子。你想想看,如果你的身旁长着灌木,树下一定会有松鼠、花栗鼠甚至黑熊,臭气熏天。从天空上瞭望,树木遮蔽了地表,看不清蚂蚁、野蜜蜂,更看不清沙粒。

②亲爱的沙粒,在我写下上面这些字的时候,我正飞向葱岭。我去做什么?不做什么,所有的地方只是经过之地。我们鸟类并没有目的地,我们飞翔就像你们静静待在沙漠里。飞翔的时候,如果你盯着天上的星星看,如同静静地躺在夜空里,感觉不到自己飞翔。

③下面我解答你的疑惑。我是云雀,又叫蒙古百灵,还叫沙百灵。叫什么都无所谓,再送我一百个名字我还是我。我头顶的羽毛栗红色,两只眼睛有棕白色的眉纹,喙土黄色,爪子肉色。这就是我。对你来说,我长得可能太复杂了。没办法,美总是很复杂的。

④亲爱的沙粒,你提到了赞美,这里面充满奥妙。如果你想让对方高兴又不违背真实,要学会写诗。比如你说“蒙古百灵是会唱歌的风”,我听了会高兴,这就是赞美。我收到的赞美太少了,远远不够,万物不具备赞美我的才华,我只好自己赞美自己:“云雀,星星融化,也没有你的歌声清脆。”听到这个,我眼睛有一点点湿润。

⑤实际生活中,我经常受冻挨饿,还要忍受干渴。我要去葱岭,但不知道去那里做什么。

⑥我要说的就是这些,可能没什么条理。因为我一边写信,一边飞行,还要提防头顶出现天敌。好了,不说了,我要飞进一片湿润的树林里,去那里捉肥而白的昆虫,捉不到昆虫就吃浆果,然后歌唱。

⑦爱你的云雀,于高加索的黑松林上空。

(节选自鲍尔吉·原野《万物亲近》,有删改)

你会选沙粒和云雀中哪一个交朋友?请结合它的形象特点说说理由。

7.请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你喉咙里像流淌着泉水,像月光敲打冰湖的窗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当时我心里想,这里多么庄严,金色的沙漠有柔美的曲线,这里没有其他东西,全都是洁净的沙子。(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8.请从以下两个标题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①《让我们成为朋友》 ②《飞翔的歌唱者和沉默的固守者》

【答案】示例一:我会选沙粒交朋友。沙粒虽然只是万度苏沙漠中普通的一粒,但它真诚善良,渴望友谊,主动给云雀写信表达交友愿望;它有好奇心,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如想知道蔓越橘和醋栗哪个更甜等;它懂得自我反思,为没有自己的名字而苦恼,为不知送什么礼物给朋友而思考;它容易满足,想开一朵有三个花瓣的粉色花朵就知足了;它乐观,即使被人忽视也不抱怨,如认为被小昆虫当作山很骄傲。

示例二:我会选云雀交朋友。云雀勇敢自由,没有目的地却一直在飞翔,享受自由的状态;它真实坦诚,在回信中分享自己受冻挨饿、干渴以及不知道去葱岭做什么的生活状态;它有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如认为自己美且复杂;它懂得赞美,能给沙粒关于赞美的建议。


模板运用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可从沙粒和云雀任选一个交朋友,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可选择沙粒做朋友。根据《沙粒给云雀的信》的内容进行分析。

根据第③段中“说到这里我有一些苦恼,因为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第④段“如果你用一只蚂蚁的眼睛来看我,就像看到一个淡黄色的冰块”、第⑤段“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浆果里,蔓越橘比醋栗要甜”、第⑥段“有一天,一只比蚂蚁还要小的昆虫,费了很大力气爬上我的头顶,它说,哇,我登上了山顶”可知,沙粒真诚地渴望与云雀成为朋友,它在信中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己,从自己没有独特的名字的苦恼,到像淡黄色冰块一样的外形,再到自己对蔓越橘和醋栗的认知,甚至包括被小昆虫当作山顶的趣事。这种真诚让人感到温暖,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它不会刻意掩饰自己的不足,而是坦然地面对自己只是众多沙粒中普通一员的事实,可知它质朴、真诚、善良。

结合第④段“那是沙粒才能闻到的香味”、第⑤段“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浆果里,蔓越橘比醋栗要甜”“如果想和别人成为朋友,需要送什么礼物呢”、第⑦段“下雨的时候,雨洒在沙粒上声音清脆,我们被雨水洗干净,像一粒粒宝石”可知,沙粒虽然身处沙漠,看似单调乏味的环境中,但它依然能发现身边的美好。它能闻到只有沙粒才能闻到的香味,能感受到雨洒在沙粒上清脆的声音,被雨水洗干净后像一粒粒宝石。可知沙粒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到闪光点,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感染身边的人,让人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美好。

结合第⑤段“我是一颗沙粒,什么都没有。不结果实,也不会像柳叶那样在风中摇摆。我想开粉色的花朵,这朵花有三个花瓣我就知足了”可知,沙粒不会羡慕其他生物的生活,即使知道自己不能结果实,也不会像柳叶那样在风中摇摆,但它依然坚守自己作为沙粒的本分。这种坚守自我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尤为可贵,它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

根据以上分析,简要概括选择沙粒做朋友的原因即可。

可选择云雀做朋友。根据《云雀给沙粒的复信》中的内容进行分析。

结合第②段“在我写下上面这些字的时候,我正飞向葱岭。我去做什么?不做什么,所有的地方只是经过之地。我们鸟类并没有目的地,我们飞翔就像你们静静待在沙漠里”可知,云雀没有目的地却一直在飞翔,可见它勇敢自由,享受自由飞翔的状态。

结合第③段“对你来说,我长得可能太复杂了。没办法,美总是很复杂的”可知,云雀对美的自己的认知,认为美是复杂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结合第④段“亲爱的沙粒,你提到了赞美,这里面充满奥妙。如果你想让对方高兴又不违背真实,要学会写诗”可知,云雀懂得赞美,能给沙粒关于赞美的建议。

结合第⑤段“实际生活中,我经常受冻挨饿,还要忍受干渴。我要去葱岭,但不知道去那里做什么”,可知云雀的生活并不像沙粒想象的那般美好快乐,而是经常受冻挨饿、干渴以及不知道去葱岭做什么,这体现了云雀真实坦诚的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简要概括选择云雀做朋友的原因即可。

(20 (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凋落的红叶

马苓军

①周末,邀几个朋友乘公交车到后山看红叶。A.透过车窗向外望,秋景极好,阳光透过树枝缝隙照进来,变成一束束光柱和光环,在车内闪着斑驳的光,让人感到温馨。

②在出城的最后一个站台上,一个看上去十多岁的小女孩上了车。小女孩扎着小辫子,用红绸缎扎着发结,她穿白褂、红裙,一个简易白布包挂在胸前。包里装着一件东西,从凸显的轮廓上看,好像是一个小日记本。上车后,小女孩用一只手捂着白布兜里的东西不松手。

③车内没有空座,小女孩慢慢来到我的座位旁,一只手扶着座位扶把,一只手还是捂着白布包里的东西。我起身,空出一个小地方,示意小女孩坐。她看我一眼,有礼貌地摇一摇头,仍站在那里,未动。

④时令已至深秋,车窗外的山已不是青色,而是一片片火红……

⑤这小女孩从哪来的?她要到哪里去?我不禁担起心来,问小女孩:“你的家人呢?”小女孩看看我,摇摇头,没有说话。“家里大人心可真大!也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来!”我有些无奈地说。

⑥“我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我妈妈是医生,她最近下乡照顾病人回不来。”小女孩说。

⑦“你要到哪里去?”我问。“再过两站就到了,去青石峪!”小女孩说。

⑧“你到那里走亲戚吗?”我问。小女孩没有马上回答,过了一会儿说:“看我爸爸。”她低下头,用手抚摸着兜里的东西,然后抬起脸,望着车外。

⑨同行的一位妇女长出一口气说:“原来是去看爸爸。想爸爸了吧?”小女孩点点头:“我想把学习情况向爸爸说说。”她从白布兜里掏出一直捂着的东西,我没猜错:那是个日记本。小女孩翻了翻日记本说:“这是我每天写的日记,让爸爸看看。上个月我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多好的孩子!”那个妇女夸道。周围的人对小女孩也七嘴八舌夸个不停。

⑩“到青石峪,你爸爸会接你吗?”我问了一句。小女孩怔住了,她看了看我,突然流下泪来。我不知所措地说:“小姑娘,你怎么啦?”她抬起水汪汪的眼睛,对我说:“我想爸爸啦!”我松了口气。那个妇女帮她擦了擦眼泪说:“多长时间没见爸爸了?”“一年多了。”小女孩说。“时间是挺长了。别难过,一会儿到了站,你爸爸会来接你的。”我说。

⑪小女孩突然大哭起来:“爸爸不会来接我的,他是警察……他牺牲了……爸爸就埋在青石峪山上。”车内骤然静默起来……

⑫那位妇女一把抱住小女孩:“好孩子不哭,你爸爸是英雄。”车停了下来,司机匆匆走过来,掏出自己的名片说:“想爸爸了就打电话告诉我,叔叔接你!”小女孩停止了哭泣说:“妈妈告诉我要坚强!让我不哭!”此刻,我眼眶湿润了,扭过头去,看车窗外的阳光。

⑬小女孩下车,我们也下了车。我们几个人没有到后山看红叶,而是陪着小女孩去看她爸爸。小女孩下车没走多远,有两个巡逻民警认出了她,她跟着他们向山上走去。小女孩爸爸埋在半山坡上,周围是一片片松柏。她跑了过去,边哭边喊:“爸爸!我想您了……”

⑭我用蒙眬的泪眼望着山上的红叶,感慨道:“这红叶真红……”

⑮小女孩边抹泪边向爸爸倾诉着……

⑯B.泪水在我眼睛里猛地打着转儿,唰啦一下子流了出来,滴落在台阶上的一片红叶上,红叶慢慢被泪水打湿了,一片又一片……

⑰下山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台阶上,几枚红叶在风中轻轻地飘着,飘着。小女孩手里多了一枚红叶,我们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一枚红叶。那是心中的红叶,永远记住,永远陪伴……

(选自《齐鲁晚报》2023年4月4日,有删改)

小徐想把这篇文章拍成微电影,请你担任文学顾问。

塑造小女孩的形象离不开“我”、妇女、司机、巡警等次要角色,小徐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我”:作为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我” 对小女孩的关心和询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妇女:妇女的言行表现出她的善良和同情心,她对小女孩的夸赞和安慰,进一步烘托了小女孩的可爱和坚强,同时也丰富了故事中的情感表达。

司机:司机的行为体现了社会对小女孩的关爱,他掏出名片表示愿意帮助小女孩,展现了社会的温暖和正能量。

巡警:巡警认出小女孩并带她上山,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暗示了小女孩的父亲作为警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铭记。这些次要角色共同为小女孩的故事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社会环境,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女孩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模板运用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独自乘车去看望已故父亲的故事,引发读者的深刻感动。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小女孩坚强但渴望亲情的一面,她日记本的温馨细节彰显出她对父亲的思念。通过其他乘客的暖心互动,反映了社会对英勇牺牲者及其家庭的关怀与敬意。标题“永不凋落的红叶”象征着怀念与勇气,将红叶寓意为不朽的情感和对逝者的永恒纪念。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⑤段“这小女孩从哪来的?她要到哪里去?我不禁担起心来”。这里通过“我”的疑问,引出了对小女孩的关注,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使读者能够跟随“我”一起去了解小女孩的情况,增加了故事的真实可信度。第⑩段“到青石峪,你爸爸会接你吗?我问了一句”。“我”对小女孩的关心和询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小女孩逐渐透露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第⑨段“多好的孩子”,妇女对小女孩的夸赞,直接体现了她的善良。这种夸赞进一步烘托了小女孩的可爱,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小女孩的优秀品质。第⑪段“好孩子不哭,你爸爸是英雄”,妇女在小女孩伤心时的安慰,表现出她的同情心,同时也强化了小女孩的坚强形象,因为即使在悲伤中,小女孩听到这样的话也能感受到温暖和鼓励。

第⑫段“司机匆匆走过来,掏出自己的名片说:‘想爸爸了就打电话告诉我,叔叔接你’”,司机的这一行为展现了社会对小女孩的关爱,他愿意帮助小女孩,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正能量。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小女孩的遭遇令人同情,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情感表达。

第⑬段“小女孩下车没走多远,有两个巡逻民警认出了她,她跟着他们向山上走去”,巡警认出小女孩并带她上山,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小女孩能够顺利到达父亲的墓地。同时,这一情节也暗示了小女孩的父亲作为警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铭记,因为巡警对小女孩的特殊照顾,间接反映了他们对小女孩父亲的敬意。这些次要角色共同为小女孩的故事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社会环境,使小女孩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