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说:“出伏出三象,遍地坟头起”,指的哪三象?有什么说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07:01 1

摘要:进入末伏的第二天晚上开始下雨,持续到白天,武汉的温度一下子从最高温38℃直降到今天的26℃。据天气预报播报,今明两天还是这个凉爽的气候,然后,又飚到了37℃,估摸着末伏的尾巴和秋老虎要一起“发力”了,要持续至少半个月!防暑还是不可松懈!

进入末伏的第二天晚上开始下雨,持续到白天,武汉的温度一下子从最高温38℃直降到今天的26℃。据天气预报播报,今明两天还是这个凉爽的气候,然后,又飚到了37℃,估摸着末伏的尾巴和秋老虎要一起“发力”了,要持续至少半个月!防暑还是不可松懈!

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这可是近十年最晚的入伏日。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就从这天开始,到8月18日结束。

民间谚语说:“出伏出三象,遍地起坟头”,大概说的是古人都是靠天吃饭,因天气原因,造成人们的生活疾苦以及带来的恶劣影响。下面咱们就来具体的说说:

“出伏出三象,遍地起坟头”,这话听起来夸张,可别被字面意思吓到,它并不是说真的到处都是坟头,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用来警示人们,如果出伏后出现三种不好的天气现象,就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老百姓靠天吃饭,粮食减产可是大事,严重了会引发饥荒,危及生命,所以才有了“遍地起坟头”这样的说法。

(一)秋老虎发威,高温持续

出伏后,气温不会立刻变得凉爽,不过整体趋势是逐渐下降的。就拿北方来说,早晚温差会慢慢拉大,早上出门,能明显感觉到丝丝凉意,不再像三伏天里从早热到晚,那种闷热感也逐渐消散;但在南方和沿海地区,因为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可能还会出现“秋老虎”,短时间内气温又回升到较高水平,白天依旧炎热。

正常情况下,出伏后天气就该慢慢变凉了。可要是“秋老虎”厉害,出伏后还一直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就很不利。

持续高温,会让土壤里的水分快速蒸发,庄稼缺水,生长就会受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干枯死亡。而且高温天气下,病虫害也容易滋生,会让农作物生病,产量大打折扣。对人来说,持续高温也容易引发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影响生活和工作。

(二)大幅降温,寒潮突袭

随着出伏,空气湿度也跟着降低。夏天让人闷热的透不过气、整天浑身都黏糊糊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周围都是清新的空气,整个人都舒适了很多,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出门了。

对农作物来说,出伏后突然大幅降温,甚至寒潮提前到来,不是一个好消息。这个时候,很多农作物还没完全成熟,低温会冻伤它们,影响产量和质量。比如,苹果在成熟过程中遇到低温,果实可能会变小、变涩,口感和卖相都不好;冬小麦要是播种后遇到寒潮,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都会受影响,严重的话还得重新播种。对养殖业来说,低温也会让牲畜容易生病,增加养殖成本。

(三)阴雨不断,洪涝泛滥

北方地区出伏后,雨水渐渐变少,慢慢进入少雨期;南方虽然也有降水量减少的趋势,但要是赶上“秋老虎”发威,偶尔还会下场雷阵雨,不过总体来说,相比夏季的频繁降雨,出伏后的降水频次和雨量都在减少 。

出伏后要是一直下雨,甚至发生洪涝灾害,那麻烦可就大了。地里积水,农作物根系没办法正常呼吸,就会烂根死亡。而且长时间阴雨,光照不足,农作物光合作用受影响,生长缓慢,果实也不饱满。像南方的水稻,在灌浆期要是遇到长时间阴雨,就会出现空壳、瘪粒的情况,产量降低。洪涝还会冲毁农田、房屋,破坏基础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在现代,我们的科技更加的发达,农民们可以提前为秋收做准备,检查农作物的成熟度,准备收割工具。同时,也会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进行灌溉、施肥,保证农作物后期生长有足够养分和水分。

“出伏出三象,遍地起坟头”这句农谚,是老祖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它反映的天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还是很有道理的。2025年8月18日出伏,大家可以多关注出伏后的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准备。不管是农民朋友,还是我们普通人,了解这些知识,对生活都有好处。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