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汉帝国从和帝(中期)开始,渐渐往下沈沦。水旱霜蝗震应该叫「天灾」还是「人祸」呢?幼小的皇帝倚靠外戚、宦官,结果是基建落后,河川没有疏浚,田地没有足够的水力,病虫害没办法防治。环境承受这些压力,最后酝酿成「人为式天灾」(水旱霜蝗震)。
东汉15-1:科圣张衡(地动仪、交通和测量设备)
张衡在太史令的岗位上探索穹苍,展示了造化的神奇;接着担任公车司马令。五年后调回原职太史令,这回他准备投入地理科学。
东汉帝国从和帝(中期)开始,渐渐往下沈沦。水旱霜蝗震应该叫「天灾」还是「人祸」呢?幼小的皇帝倚靠外戚、宦官,结果是基建落后,河川没有疏浚,田地没有足够的水力,病虫害没办法防治。环境承受这些压力,最后酝酿成「人为式天灾」(水旱霜蝗震)。
在和安顺三帝的半个世纪当中,平均两年爆发一次大地震,灾区的联外道路毁损了,地方政府没办法通报灾情,失去「要求中央抢救」的时机。百姓一片哀嚎,灾难惨痛地蔓延。
神奇的酒樽(48岁~54岁)
张衡难过极了,在调回原职之后,用六年时间搅动脑汁,设计出地震仪,能测报(量测、报告)时间和方位。
现在是西元132年,其它民族还在用神话传说解释地震呢,这位绝顶聪明的中国科学家,却领先欧洲将近18个世纪,创造了地球上第一台地震测报仪器,「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后汉书张衡列传》)
这精致的酒樽,诉说着张衡的热忱和创意。他请天龙当通报使者,因为古老的神话说,地震是猛龙翻身造成的。酒樽直径8尺(1.9米),刻着篆文、山龟和鸟兽,似乎在诉说一个神秘的故事。八条天龙盘踞八个方位,口里各衔着一颗神秘的铜珠。周围簇拥着八只蟾蜍,仰着头张大嘴巴,彷彿在等待什么。
「张衡地震仪」复原品(根据史书的文字记载)
地震学之父
当地震波传来,酒樽会产生一连串的反应:
﹡震摆(都柱)像钟摆那样,往震源方向倾斜。
﹡它会压迫曲杆(八条通道),以及曲杆尾端的牙机(利用杠杆原理的发动机关)。
﹡牙机触动震源方向的那个龙头,让他张开嘴、落下一颗龙珠,掉进蟾蜍嘴里。
﹡当啷啷的声音响起,酒樽在通报大地震动的时间和方位!其它龙珠仍然牢牢咬住,呈现静止状态。
现代的日本、英国地震学权威学者,根据历史记录画出张衡地动仪的想像图。李约瑟介绍古中国的地震学:「地震仪的鼻祖出在古中国,这贡献来自张衡,他是卓越的数学家兼天文地理学家。」
张衡的设计是安装三个酒樽,测定震央的精确位置。但头一个酒樽在交货之后始终静悄悄的,因此没人理会,只能堆放在灵台某个蒙尘的角落里;后续工程也不可能申请审批了。
交通&测量仪器
张衡也发明了一些交通和测量仪器。虽然细节被战火吞没了,只留下当代一些简单的描述,但已经显示大神级的水准,他也成为超前时代的机械制造专家,后人称为「木圣」、「科圣」。
「木圣,张衡、马钧是也。」(北宋初年《太平御览》,引用东晋葛洪《抱朴子》。)
(1)独飞木雕:蓝星第一架机械飞行器
《广博物志》记载:「张衡尝作木乌,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张衡曾经制作木鸟,外部安装羽毛,内部安装机械,能飞行几里。)」。
这飞行距离或许灌水了,但「飞行的木鸟」是蓝星第一架机械飞行器,也就是飞机的动态实体模型,在人类历史里发光。
「独飞木雕」不是被人牵线的风筝,它在体内安装了机械,能独立(自力)飞行。猜想张衡是这样做的:
A. 把能量储存在某种弹性物体当中。
B. 加装控制系统,让弹性物体逐步释放能量,形成一个螺旋桨推进器或者能耗更低的扑翼飞行器。
C. 在能量消耗之后,靠上升气流进行远距离滑翔。
十六个世纪之后,法国人孟格菲兄弟发明热气球。
(2)指南车
张衡曾经用差动齿轮原理制造指南车,这是古中国在车辆机械和导航技术上的重大成就。
车上站着一位仙人(仙风道骨的木头人),手臂指向南方。猜想张衡利用齿轮,把两个车轮转幅的差距,传动到仙人身上。结果是,无论车行方向怎样变化,手臂永远指向南方。直到一个世纪之后,三国曹魏的机械发明家马钧才再一次制造成功。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至于秦汉,其制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创造,汉末丧乱,其器不存。」(《宋书》)
(3)记里车:蓝星第一台计程车
张衡制作过一种三轮器械,某些人认为这就是记里车。「张衡能令三轮独转(晋朝傅玄《傅子》)」,「参轮可使自转(张衡《应间赋》)」。
记里车又叫记里鼓车,是蓝星第一台计程车,超前欧洲18个世纪。基本原理类似指南车,也利用齿轮传动系统:
﹡根据车轮的周长,算出转动几圈会达到1里(0.45公里)。
﹡车轮前进1里,就会牵动大齿轮前进一圈,从而拨动迷你木头人的手臂,让他每前进1里击鼓一下。
(4)测量仪器
张衡曾经制造日晷,观测太阳的投影位置(日影)。他也发明了候风铜鸟仪(相风铜鸟),能观测风向、风力。
「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天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鸟,过风乃动。」(后汉或南北朝的地理书籍《三辅黄图》,作者佚名)。
「凡俟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于竿首作盘。上作三足鸟,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转,回首向之,鸟口衔花,花施则占之。」(唐朝李淳风《观象玩占》,天文学着作)
「相风铜鸟」类似欧美屋顶上的风信鸡,成书时间领先10个世纪。
东汉的首席画家
在这样的基础上,张衡成为东汉六大画家的第三位。他绘制的《地形图》有详尽的地图(自然地理),搭配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流传了八个世纪或更久。「衡尝作《地形图》,至唐犹存。」(唐末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距离张衡八个世纪。)
古中国崇拜张衡的气质和绘画技术,粉丝情绪甚至外溢成一个传奇故事:「骇神」是一位怪兽,住址是南阳蒲山山脚的水潭。生成一个怪兽并没有错,问题是长相之狰狞,连各派系各门类的鬼魅都没办法直视,造成「人怕鬼,鬼怕骇神,骇神什么都不怕」的现象。
骇神既然喜欢在岸边的石块上晃荡,就没必要等到天黑了,经常大白天公然爬出水潭。这时人鬼走避,水潭地区只剩下一片空旷,任凭他晃荡到尽兴。
虽然号称什么都不怕,但每个人总有个罩门——骇神不能让自己的容貌复刻到画纸上,或许是没办法面对这狰狞的事实吧。只要远远瞅见张衡拿着纸笔,就跳进水潭,再也不肯出来,「骇神顺口溜」也进化成「人怕鬼,鬼怕骇神,骇神怕张衡」。
张衡的智商超越神鬼,是不可能被打败的。第二天他空着手、悠闲地旋过来了,彷彿沉浸在蒲山水潭的风景里,实际上正用脚趾在沙地上素描呢。当地的居民可不是讲着玩的,他们慎重地为水潭取名「巴兽潭」,并且把故事流传下去,最后收录在南朝和唐宋的野史当中。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高才过人,性巧,明天象,善画。累拜侍中,出为河间王相,年六十二。昔建州浦城县山有兽,名骇神,豕耳人首,状貌丑恶,百鬼恶之,好出水边石上。
平子往写之,兽入潭中不出。......去纸笔,兽果出,平子拱手不动。潜以足指画兽,今号为巴兽潭。」(晋朝郭氏《异物志》、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朝《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
崔瑗的颂赞
不仅普通人仰慕张衡,连天才崔瑗都发出最高级的赞美。听听这篇墓志的口气吧,是含着泪对着星空讲的:
「…天姿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是以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瑰辞丽说,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与神合契。然而体性温良,声气芬芳,仁爱笃密,与世无伤,可谓淑人君子者矣。」(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
科圣张衡——忽视形式主义,得到超越的尊严
东汉15-2:科圣张衡(应间赋)
张衡在邓太后摄政期间担任太史令,用六年时间为古中国的天文学集大成,制作了一台水运浑天仪。现在能让过劳的大脑放松一阵子了,安帝(27岁)开始亲政,任命张衡(43岁)为公车司马令,向全国征召人才。
几年后调回太史令,用中央的资料和设备,掌握大地的脉动(48~54岁)。张衡投入20年的青春岁月,在冷衙门里水平移动,已经变成一个笑话了——姿态为什么不能放低,讲话为什么不能合群一点?外在孤僻,内在傲慢,让自己停滞在落魄里。
「顺帝初(顺帝登基),再转(经过两次调职),复为太史令(回到太史令的岗位)。衡不慕当世(张衡不羡慕当代人羡慕的东西),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官职长年没有升迁)。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卸任太史令五年之后,兜兜转转又回到这个冷衙门)。」
坚持人性,得到尊严
但张衡了解,人性包括道德、尊严、美学。守住人性和道德原则,才能肯定自己,得到深刻的、来自内在的尊严,让人生变得丰富而宽阔。
他讲得没错。人终身汲汲营营,跟别人竞争,跟自己呕气,究竟在追求什么呢?不过就是一点尊严和自由罢了,让自己能抬起头,无愧良心高来高去。这境界没有捷径——如果放弃人性,追求廉价的肯定,就注定不可能舒畅或快乐了,只能短短激动一阵子。
张衡付出代价,走过一个漫长而挣扎的流程——从失去尊严开始,跟人性的黑森林纠缠。最后终于进化了,愿意保持人性、忽视形式主义,接收天上的光芒和力量,得到超越的尊严。
危险的捷径
张衡写《应间赋》,回答那些劝他出息一点的声音——你担心我太退缩了,我更替你捏一把冷汗!
「子忧朱泙曼之无所用(你担心屠龙术没有发挥),吾恨轮扁之无所教也(我担心技术没有传递)。子睹木雕独飞(你看见木雕起飞了),愍我垂翅故栖(怜惜我垂下翅膀,栖息在树上);吾感去蛙附鸱(我感慨你离开青蛙,依附一个恐怖的对象),悲尔先笑而后号也(现在灿笑,将来却会哭号)。」
「夫玄龙,迎夏则陵云而奋鳞,乐时也;涉冬则淈泥而潜蟠,避害也。」(玄龙懂得观察环境,该积极就积极,该潜伏就潜伏。)
「不见是而不惽(在混乱当中能保持冷静),居下位而不忧(在基层位置能感到满足),允上德之常服焉(是最棒的道德实践)。」
专业和务实精神
与其走捷径、登钢索,不如采取一个更有效率的方案——追求内涵丰富而且实用的知识,成为比自己更优秀更善良的人,就能创造一些价值,提升人类全体的生命。
「人各有能,因艺授任(造物者根据各人的特性,赋予不同的任务),…官无二业(官员只负责一项业务),事不并济(想兼顾两件事,就谈不上效率了)。昼长则宵短(白天长,夜晚就会缩短),日南则景北(太阳南移,影子就会偏向北方)。天且不堪兼(穹苍都做不到分心跨界了),况以人该之(何况是区区的人类呢)。」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道德比地位重要,智慧和技能比收入重要。在专业知识上进步,力量就能发挥了。)
张衡走科技专业路线,他的人生是宽阔的——接受穹苍的栽培,翻阅大地这本典籍,跟天地一同把眼光投向宇宙,畅谈万事万物的道理。(「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与之乎高睨而大谈。」)
来源:听听历史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