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衡《南都赋》,揭秘诸葛亮“躬耕南阳”时,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2 04:01 2

摘要: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剧照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诸葛亮道出了他出山前在南阳的生活状态。这句话不仅让人感叹其出身之平凡,更引发了我们的无限遐想:在东汉末年那个纷扰的年代,诸葛亮究竟在南阳的土地上播撒了何种粮食,又以何物为食呢?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提到粮食,自然要说五谷,古代五谷通常指稻、麦、稷、黍、菽。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在诸葛亮生活年代接近的文献中找到蛛丝马迹。最有说服力的要数东汉南阳人张衡写的《南都赋》。因为张衡(78年—139年)和诸葛亮(181年—234)都出生于东汉,前后相差仅一百年左右。

其水则开窦洒流,浸彼稻田。沟浍脉连,堤塍相輑,朝云不兴,而潢潦独臻。决渫则暵,为溉为陆。冬稌夏穱,随时代熟。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百谷蕃庑,翼翼与与。

——东汉张衡《南都赋》节选

《南都赋》是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赋作。该赋主要描绘了东汉时期南阳郡的地理位置、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细致入微地铺叙了南阳的宝藏矿产、山岳峰峦、树木禽兽、川渎水产、原壤稼植、祭祀礼俗、士女游衍、新声妙曲等内容。《南都赋》中提到东汉南阳郡的粮食作物覆盖了五谷了范围,对研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细节,提供了依据。

水稻

水稻性喜温热,其分布范围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南都赋》“其水则开窦洒流,浸彼稻田”生动地描绘了南阳稻田灌溉的场景。可见,当时的南阳的气候具备种植水稻的条件。

复征为谏大夫,迁南阳太守。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

——《汉书·召信臣传》

种植水稻需要必要的灌溉条件。西汉时期,南阳太守召信臣,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劝导农耕,调研南阳的大小河流,开通沟渠,修建水闸堤堰一共有数十处,使灌溉面积年年增加,达到三万顷之多。可见当时南阳具备种植水稻的灌溉条件。

尽管南阳的水利条件优越,但考虑到诸葛庐所在的卧龙岗,地势较高,缺乏稻田蓄水之利,因此诸葛亮在此种植水稻的可能性似乎并不大。要想种植水稻,还得另行选址。

麦田

小麦,这个适应性强的作物,在南阳的旱田上生长得尤为茂盛。《南都赋》“冬稌(tú,稻子)夏穱(注释:zhuō,早熟的麦),随时代熟”,描述了当时南阳水、旱田轮模式,即冬季种植稻谷,夏季种植小麦。可见,东汉南阳已经有了小麦种植的记录。南阳卧龙岗属于旱田,不能种植水稻,但是种植小麦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谷子

稷,又称粟、谷子,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诗人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提到的“粟”,就是“稷”。

《后汉书》记载“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当时,刘秀从新野到宛城贩卖的谷子,应为稷,是它是两汉时期,南阳地区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诸葛亮在卧龙岗“躬耕”,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必然要大量种植。

黍,也是南阳盆地古老的粮食作物,《南都赋》里有相关记载,籽实碾成米叫黄米,性黏不仅可以煮粥,还可以用来酿造黄酒。

不过还有人说,黍也指“高粱”,南阳当地称之为陶秫[táo shú],营养价值低,不能作为主粮,但穗秸可以做成刷子、笤帚。

陶秫

菽(shǔ),豆类的总称,作为粮食作物,在先秦时代韩国故地曾有大面积种植。《战国策》记载“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战国初南阳盆地大部隶属韩国,也具有种植大豆的传统。《南都赋》记载“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东汉时期,南阳的田野上有豆类作物(菽)种植。

黄豆

两汉时期,南阳豆类种植面积广,在粮食作物中占的比重较大地位。诸葛亮躬耕南阳期间,可以种植的豆类品种丰富,有黄豆、黑豆、绿豆、豌豆等。

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出土的《豆腐制作图》东汉画像石,详细记录了豆腐制作从浸豆、 磨豆、 滤浆、 点卤 、压制成型的全部流程。可见,东汉时期,中原人民已经掌握了豆腐制作工艺,我们可以浮想出诸葛亮在草庐磨豆腐的劳动场景。

豆腐作坊

不过,近些年也有不少研究诸葛亮的专家认为,诸葛亮出山前还种植过玉米、西瓜,甚至还将当地的特色品种贴上“诸葛亮”的标签,进行商业宣传。

众所周知,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据研究表明,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河南省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开始引种玉米,略早于其它省份,到清朝前期才逐渐发展到全国各地。

玉米地

而西瓜,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史学家一般认为,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五代十国到宋初这段时间。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后约700年左右,中原地区才有”吃瓜群众“。可见,专家所谓的“诸葛亮种植玉米、西瓜”,违背历史事实,纯属无稽之谈。

西瓜田

东汉末年,诸葛亮父母双亡,跟随叔父诸葛玄从山东琅琊出发,辗转大半个中国,来到荆州投靠刘表。17岁左右,叔父亡故,诸葛亮不得不”躬耕南阳“自食其力。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南阳的沃土上耕耘着希望。他不仅通过种地养活了自己和家人,还博览群书、结交名士,用自己种的粮食和酿造的美酒款待良师、挚友。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和能力,也为他日后的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番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葛亮躬耕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来源:旅行也是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