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亚政府于2025 年 8 月 5 日正式宣布,选定升级后的日本 “最上” 级护卫舰作为其海军新一代通用护卫舰舰队的首选。该协议总价值约100 亿澳元(约 65 亿美元),将采购11 艘新型护卫舰,并计划分阶段建造交付:首批 3 艘在日本三菱重工船厂建造,
一、最新动态:军购计划尘埃落定
据报道,澳大利亚政府于2025 年 8 月 5 日正式宣布,选定升级后的日本 “最上” 级护卫舰作为其海军新一代通用护卫舰舰队的首选。该协议总价值约100 亿澳元(约 65 亿美元),将采购11 艘新型护卫舰,并计划分阶段建造交付:首批 3 艘在日本三菱重工船厂建造,自2029 年起交付,首舰预计于 2030 年投入使用;后续 8 艘将在澳大利亚本土(如西澳大利亚亨德森造船厂)建造。
此次采购被澳方称为 “澳日两国间有史以来达成的最大规模国防工业协议”,旨在逐步替代澳海军现役老化的 “澳新军团” 级护卫舰,提升其水面作战舰队的规模与战斗力(目标扩充主力舰队至 26 艘护卫舰),并强化对海上贸易航线及北部战略要地的控制能力。
二、深层动因:战略需求与多方考量
1.技术性能与作战适配
先进武备配置:升级后的 “最上” 级满载排水量达6200 吨,配备32 单元垂直发射系统(VLS),可兼容美制 “海麻雀” ESSM 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及日本自研反舰导弹(如 17 式舰舰导弹),显著增强防空、反舰及对陆攻击能力。自动化与隐身优势:采用隐身设计(如一体化综合射频桅杆、平滑舰体外形),大幅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仅需约90 名舰员操作(远少于德制护卫舰所需的 120 人),显著节省人力成本并提升自动化作战效率。远洋续航与多任务能力:续航里程达1 万海里,具备反潜(搭载 SH-60K 直升机及拖曳声呐)、反水雷(配备无人潜航器 / 水面艇)及区域巡逻等综合任务执行能力,契合澳大利亚辽阔海域防御需求。2.成本效益与交付时效
成本竞争力突出:相比其他竞标方案(如德国 MEKO A-200 型护卫舰),日本方案在全生命周期成本(含建造、维护及人力开支)上展现优势,澳方评估其性价比更优。加速产能与本土化:三菱重工承诺前期日本建造 3 艘以确保质量标准,后续转移技术至澳大利亚本土生产 8 艘,既满足澳方提升本国造船业能力的诉求,又缩短交付周期(较原计划提前数月启动项目),填补现役舰队老化退役的战力空窗期。3.地缘政治与战略捆绑
深化澳日军事同盟:此举是两国特殊战略伙伴关系的里程碑进展。通过《互惠准入协定》等机制,双方实现装备体系深度兼容(如数据共享、后勤互通),进一步强化联合威慑及在 “印太战略” 框架下的协同作战能力,尤其应对中国在区域军事存在增强带来的挑战。对冲奥库斯核潜艇风险:澳方 “奥库斯” 核潜艇采购面临成本飙升(总预算超 3680 亿澳元)、交付延迟(首艇或延至 2032 年后)及民意质疑(国内对美英可靠性存疑)等问题。日本护卫舰提供更稳妥及时的战力补充方案,填补核潜艇服役前长期能力缺口。三、局势复杂性与各方博弈
1.日本的历史性突破与战略意图
打破武器出口禁忌:这是日本自二战结束后首次向外国出口大型主力战舰(此前仅出口雷达等非杀伤性装备),标志其突破战后和平主义约束及武器出口限制(2014 年《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持续放宽),迈出 “军事正常化” 重要一步。军工与地缘野心:通过该订单,日本不仅激活国内军工产能、反哺国防工业升级(如三菱重工借此积累技术经验及海外市场口碑),更借机扩大在亚太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为未来深化介入地区安全机制(如潜在参与 AUKUS 框架)铺路。2.国际反应与战略影响
美日澳三边联动强化:此举进一步融入美国主导的 “印太战略”,推动美日澳军事合作向更高层级整合 —— 澳大利亚通过装备日本核心战舰,将自身更紧密嵌入以美日为轴心的 “亚太版北约” 雏形,增强联合对华战略压制效能。地区军备竞赛隐忧:该军购被视为对中国在南海、台海军事活动的回应举措,可能刺激相关国家加速海军现代化建设以作反制,加剧地区阵营对抗风险。北约内部及区域平衡挑战:虽主要影响亚太,但德国、法国等传统北约国家对土耳其叙利亚驻军的争议已显示联盟内部分化倾向,而日本深度介入澳防务合作亦引发对亚太安全架构重塑的关注。3.澳大利亚国内的争议与权衡
经济民生与防务优先级博弈:100 亿澳元巨额投入引发国内辩论 —— 部分声音质疑高昂国防开支是否挤压社会福利、基建等民生领域资源,尤其在通胀压力下更需谨慎评估长期财政可持续性。对美依赖转向多元合作:奥库斯核潜艇项目的不确定性促使澳方寻求 “B 计划”,降低对单一盟友(美国)的安全依赖,通过深化与日本等伙伴的军工合作对冲风险。四、未来走向:前景展望与潜在挑战
1.短期落地与项目推进
双方计划于2026 年初签署正式合同,重点协商最终定价、技术转移细节及澳大利亚本土化生产规范。首舰交付(2030 年)及后续舰艇建造进度、作战部署区域(如北部接近南海方向)将是关键观察节点。
2.长期影响与战略重构
亚太安全格局演变:11 艘新型护卫舰入列将显著提升澳大利亚海军远程投送及区域拒止能力,强化其作为 “印太战略” 前沿支点的角色。日本则借军售深化地区影响力,为未来在台海、南海事务中扩大介入积累筹码。挑战与风险并存:尽管技术与合作设计良好,仍需警惕项目执行风险(如成本超支、本土化生产延迟)、地缘摩擦升级可能引发的实战部署压力,以及如何平衡与东盟等区域国家关系以避免过度刺激对立情绪。结语:地缘棋局上的关键落子
澳大利亚采购 11 艘日本 “最上” 级护卫舰不仅是一次军购交易,更是亚太地缘政治版图重塑中的标志性事件:
对澳大利亚:这是应对安全挑战、弥补战力断层及推进国防工业自主的务实选择,但需审慎平衡成本、民生关切及长期战略可持续性。对日本:此举历史性打破武器出口枷锁,成为其军事角色转型及谋求更大国际话语权的跳板。对地区格局:美日澳三边军事整合进一步深化,而中国及相关国家如何回应与战略调整,将深刻影响未来西太平洋安全秩序走向。这场交易背后,是技术竞争力、经济理性、地缘野心及联盟博弈的复杂交织 ——亚太和平稳定究竟因装备升级更有保障,还是因阵营对抗加剧蒙上阴影?澳大利亚与日本的这步棋,值得持续关注与理性思辨。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