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远方家有个亲戚晓妍,那天她正做着晚餐,客厅传来儿子小宝一阵接一阵的清嗓子声。这阵子,她小宝频繁清嗓子,还眨眼、耸肩,被确诊为抽动症。吃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就复发,还精神萎靡,晓妍急得没辙。
远方家有个亲戚晓妍,那天她正做着晚餐,客厅传来儿子小宝一阵接一阵的清嗓子声。这阵子,她小宝频繁清嗓子,还眨眼、耸肩,被确诊为抽动症。吃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就复发,还精神萎靡,晓妍急得没辙。
其实,我国儿童抽动障碍患者近 1000 万,患病率约 2.5%,多在 5 至 10 岁。很多家长像晓妍一样靠药物压制,效果却不好。有没有好办法?答案是调和肝脾。
中医对抽动症早有研究,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肝风有甚》记载:“风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 “情绪管道”,脾主运化似 “营养工厂”。肝脾调和,气血通畅;肝气旺孩子易烦躁抽搐,脾气不足会加剧肝脏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大、零食杂、常熬夜,易致肝脾失调。吃汉堡等油腻食物加重脾负担;家长紧盯学习批评,孩子肝气易上冲。抽动症孩子多脾气急、爱发火、腹胀、不爱吃饭,有的眼睛干涩、嗓子痒爱清嗓子,这些都是肝脾不和的信号。
1、中药调理:用柴胡、白芍疏肝解郁,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加钩藤、蝉蜕熄风止痉。
【免责声明:用药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专业医生,切勿自行用药。】
《黄帝内经》说 “脾主肌肉”,《小儿药证直诀》言 “脾虚则肝木乘之”,中药调理据此从根源调节肝脾。
2、生活调整:家长多理解鼓励孩子,别紧盯学习批评。饮食上多做小米山药粥等养脾食物,少吃易上火零食。每天半小时户外活动,帮孩子散心。
3、穴位按摩:每晚按揉太冲穴(疏肝)和足三里(健脾),各 3 分钟,力度以孩子舒适为宜,辅助调和肝脾。
调理抽动症要兼顾整体,理顺 “气” 和 “营养”,让肝脾和谐。坚持调理,孩子肝气顺、脾气好,抽动症状会减轻且不易复发。
来源:宝宝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