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里的东极岛,以一句“海上有难,必救”串起了整个里斯本丸号沉没,东极岛渔民拯救数百名英军战俘的故事,真实的东极岛,同样是以一句“家里有船的都划出去救人”,然后上百位舟山渔民,几十条渔船,就那么秉承着救人一命、天上一星的朴素信念,强顶着日军的疯狂扫射,来来回回
电影里的东极岛,以一句“海上有难,必救”串起了整个里斯本丸号沉没,东极岛渔民拯救数百名英军战俘的故事,真实的东极岛,同样是以一句“家里有船的都划出去救人”,然后上百位舟山渔民,几十条渔船,就那么秉承着救人一命、天上一星的朴素信念,强顶着日军的疯狂扫射,来来回回几十趟,救下了384名英军战俘。
但是因为日军的舆论管控,且大多数英军战俘被东极岛渔民救到岛上的家中和寺庙以后,又因为日军的上岛搜捕而被重新俘虏,企图让里斯本丸号的沉没真相,永沉海底,虽然还有三人,最终抵达重庆并对外揭露了部分真相。
可还是因为当时的战争尚未结束,公众的关注点普遍都集中在战争的局势和走向,而不是此类具体事件的调查上,再加上日本的极力开脱和反驳,以至于英国政府虽然借此抨击日方行径,但始终难以还原事件真相。
所以也导致此次事件,就像那沉没的里斯本丸号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实一直都处于一个被尘封的状态,一直到2017年,才最终确认了里斯本丸号的残骸坐标,逐渐揭开了这段曾发生于二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故事。
当然,如果想要了解更清楚一点的话,那么这个故事的开始时间,可能就还要往前推的更早一点。
当时是1921年,按照美英法日当时所签署的四国公约,各方同意通过尊重其他国家的太平洋领土、签署协定、不寻求进一步扩大领土,并在领土发生争端时,主张通过相互协商等方式来维持太平洋的现状。但相对的,为了确保公约的顺利执行,英国和日本于1902年所签署的英日同盟必须解散。
本来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1922年所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却让这一切出现了变化,按照条约内容,缔约国必须根据条文限制其海军的发展规模及部署。
由于日军的地理位置优势,所以英美和日本的吨位比例,分别为五比五比三,也就相当于日本的海军规模,必须按照条约的约束而进行缩减,不能赶超英美,不过相对的,为了保证日本的利益,日本也成功在条约里,加入了限制在东亚增建军事基地的相关条文。
也就是包括香港在内的所有东经110度以东的英属岛屿,除澳洲新西兰以及加拿大的属岛以外,其各种海防设施以及海军基地自此以后,起码截止1936年,都只能维持现状,或者进行相应的替换和维修,不能增建。
那么也就相当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后,日本虽然在海军规模上,不能赶超英美,但是在海军的部署上,同样可以对英美进行限制,自此以后,英美如果还想要固守远东领地,那么势必就需要先在本土集结,然后才能跨越重洋,抵达远东作战。从而间接实现一个微妙的平衡。
但是因为英日同盟的解散,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以后,虽然国际局势看起来有所缓和,可英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却开始变得有点微妙了。
参考英国海军本部1920年所撰写的远东战争备忘录,直接就是以日本为假想敌,而且后续一直到三十年代,伴随着作战计划的逐渐成熟,英国军方还对这个备忘录进行了多次修改。
比如其1920年的想法,英国的计划是如果英日之间爆发了战争,那么皇家海军将从英国本土派出舰队开往远东的海军基地,并利用沿途的英国属土以及殖民地作为补给站,由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相对远离其他列强的直接威胁,自然而然,新加坡,也就成了英国在远东防务战略的核心。
然后新的问题就来了,由于新加坡距离日本以及英国当时在中国的租界都过于遥远,用作第一阶段的中转站还行,如果还想作为第二阶段行动的中转站,显然就不合适了。
所以对英国海军来讲,也就必须去考虑,如何才能增强香港的防卫能力,进而将香港以及香港以北的港口作为第二阶段的中转核心。
参考1927年,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的战争计划小组所提议的将香港防线延伸至包括九龙半岛在内,可提防日军采取攻打旅顺港的策略,就这,香港守军还必须坚守近两个月,英国海军才有足够的时间调动舰队,赶赴香港增援。
可是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军借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的同时,其远东战略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再加上德国1935年的扩充军备及其海军的重建,无形中又威胁到了英国本土,以至于截止当时这个时间点,英国海军其实已经对香港防守事务,有所动摇了,比如其1937年远东战略备忘录中所描述的,海军本部仍保留原有的增援远东计划,但是却开始构思派遣较小规模舰队开赴远东,配合已在远东驻守的舰队以及驻防新加坡的空军,干扰日本的海上贸易线,迫使日本谈判。
至于香港的防守范围,还在1938年,进一步缩减到了香港岛以及维多利亚港。其可用兵力,更是仅仅只剩下了四营的正规军。
然后我们再看日本,1938年10月12号,在香港附近的大亚湾登陆,紧接着10月21号,就攻陷了广州,然后又在1939年5月,攻克了海南岛,至于深圳河一带的香港边界,虽然这个时候的日军已经开始了和英军的对峙,但实则并没有准备好对英国宣战。
只是截止当时这个时间点,日本显然已经在制海权以及制空权方面,实现了对香港周边的有效控制。
更别说德国闪击波兰,正式拉开二战序幕以后,紧接着开始针对的,就是西欧,偏偏西欧其他国家还不怎么争气,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皆迅速沦陷,然后就是法国的投降,以至于二战这才刚刚开始没多久,起码在欧洲,英国就陷入了一个孤立的被动局面,只能单独对抗野心勃勃的德国,更是无暇他顾。
比如1940年6月,日本陆军调集大批部队在临近香港的深圳集结,并对英国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忙于欧洲战线的丘吉尔没办法,只能暂时在外交上对日本妥协,希望能够通过谈判,拖延日本,避免与日本开战。
这个时候的日本,虽然也有野心直接侵占香港岛,但是出于对美国介入的担心,还没有做好同时向英美开战的日军,只能暂时搁置进攻香港的计划。
一直到1941年8月,美国向日本实施石油禁运,使得东亚局势出现了关键性的变化,再加上这个时候的德国,因为西线战场的久攻不下,也已经选择放弃了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转而开始了针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间接缓解了英国的军事压力,开始有时间琢磨香港的防守事务了。
以至于日军所面临的情况,反而急转直下,再加上德国对日本攻势的督促,希望日本能尽快向英美宣战。并提出日本可进攻香港以及新加坡等英国远东殖民地。
所以可能是为了扭转局势,日本最终下定决心,堵上了国运,于1941年12月7号,对美国珍珠港进行了空袭,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并在空袭珍珠港约6个小时以后,同步开始了对香港的进攻计划。
由于英军在香港没有部署像样的战斗机,所以很快,也就短短十天的时间,日本陆军就在战斗机攻势的掩护下,顺利登陆香港岛,并逐步瓦解了英军防线,截止12月25号,香港沦陷,上万名英国士兵及医护人员被俘。
里斯本丸号上所运载的近两千名被俘英军,就是这些战俘的一部分。
本来这些英国战俘,都是被分别羁押在香港的各个战俘营,但可能是为了将这些战俘作为人质,借以作为战后谈判的筹码,同时因为二战期间,日本国内男性的大量入伍,严重缺乏劳动力,所以为了保证日本国内工业的正常生产,日本于1942年秋季,开始逐步分批次的将这些战俘,秘密送往日本,充当苦役。
然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1942年9月25日,日军将一千八百余名主要为英国籍的战俘驱赶到武装货轮里斯本丸号的船舱里,只有少数体质较差的战俘,才被安排在前甲板之上,准备送往日本本土的劳工营,
有资料显示,里斯本丸是按照日本侵占香港后上台的首任总督,同时也是侵华战争甲级战犯矶谷廉介的指令,运送战俘前往日本,同时还装载了大约1676.5吨的金属原材料等物资,一并送往日本。
之前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以后,矶谷廉介所智慧的第十师团,曾在入侵华北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续1938年3月,也正是其师团的第33旅团沿津浦铁路线,向徐州方向进攻,沿途纵兵强奸抢劫,杀害无辜平民,为台儿庄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包括在香港地区任总督时也是一样,在香港实施残暴统治,强迫市民换取无保证的日本军票,实施日化教育,还把香港街道以及地名,更改成了日本名,并推行疏散政策,强迫香港居民迁回内地,一副留地不留人的模样。
回归主题,就在10月1号,里斯本丸行驶到浙江舟山群岛附近海域的时候,因为没有标识运载战俘,被美军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鲈鱼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开始下沉。
虽然当天下午,日本海军的驱逐舰就已经赶到了里斯本丸号附近,但也仅仅只是转移了里斯本丸上的部分日本军人,包括稍后赶到的另外一艘日本运输船丰国丸号,同样只是转移了剩下的日本官兵以及物资,并留下了25名卫队以及77名船员,然后就没有别的了,也没有对船上的战俘进行转移,同时为了防范战俘逃跑,甚至还专门给舱口钉上了木条和帆布。
这里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日本摆明了是打算一个不救,而且还要严密的封锁消息,就算消息走漏,也完全可以以死无对证为由,将所有的责任,都推脱给美军。
可是英国战俘的求生本能,让他们硬生生的突破了舱门的封锁,大量战俘跳海逃生。
所以为了封锁消息,日军更是丧心病狂的下令,对水中以及还留在甲板上的战俘开火,一场血腥的屠杀就此开始。
但是没曾想,当年生活在东极岛的数百户居民,几乎所有的人,都目睹了这一切。
参考当年曾参与救援的渔民陈永华的说法,一走出去,看到很多的货轮,过了一阵,货轮的船尾沉下去了,于是乘小船出去看,结果发现海上飘着很多人,于是开始救援。
另外参考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说法,就在渔民纷纷出来营救战俘的过程中,日军还在继续开枪。
直到渔民几乎全部出动,冒死展开了大营救,日军眼看有点瞒不住了,这才停止了射击,甚至还假惺惺的加入了救援。直到最后,也就是开头所说的,以一句“家里有船的都划出去救人”,然后上百位舟山渔民,几十条渔船,就那么秉承着救人一命、天上一星的朴素信念,强顶着日军的疯狂扫射,来来回回几十趟,救下了384名英军战俘。并主动送上了衣服、热水以及饭食。
但最终,还是有八百多人,要么直接死于沉没,要么在游离沉船的时候,被日本警卫开枪或以其他的方式杀死。
当然,事情发展到这里,并不代表这些英军战俘就真的获救了。
再怎么说,东极岛终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岛,虽然日军并未在东极岛驻军,但实则1939年6月23日日军侵占舟山群岛以后,东极岛这里就已经归属于日军第三侵华舰队的舟山岛警备司令部管辖,且各个水道都有日军的重兵把守。
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这些被救到岛上的英军战俘,就算被渔民救上了岛,也根本就出不去。
所以后来又因为日本的上岛搜捕,而导致绝大多数战俘,再一次被日军俘虏,然后与其他被日军捞起的数百名战俘一起,作为劳工,被送往了日本神户和大阪的战俘营。还有只有三名战俘,在渔民的帮助下,成功躲避了日军搜捕并最终抵达重庆,然后向世人揭露了日军企图借刀杀人,见死不救的真相,希望能让国际社会了解到日军的残暴行径。
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还处于战争时期,所以很多人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不足,无法形成大的舆论,另一方面,日本也在想方设法的编造日军救援等虚假宣传,甚至刻意伪造档案,对里斯本丸事件的种种过往只字不提,试图让这段历史彻底的消散于历史长河。
更别说二战过后的英国,也确实是元气大伤,所以虽然也就里斯本丸号的沉船事件,抨击日军行径,但终究还是因为日本的极力开脱和反驳,难以还原事件的真相。
以至于最后的审判,很多真正的要犯,甚至还因为真相的模糊而逃脱了审判。
参考战后对里斯本丸号相关事件的审判,这里综合新华社信息,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香港军事法庭对两名当事人进行了审判,其中之一,是翻译官新森源一郎,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另一个是里斯本丸号的船长经田茂,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
但是综合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知名军事史学者唐洪森的相关说法,根据已知史料,日本海军第12炮舰队司令矢野美年,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因为在1942年10月2号的早上八点二十分,他曾向里斯本丸号发布命令,要求所有人准备弃船。
可是过了25分钟以后,他又修改了命令,要求卫兵和船员弃船,而不撤出战俘。这也就意味着,日本用木板和帆布堵上舱门、包括后续对战俘开枪,以至八百多名战俘死亡的指令,也都有可能是出自于他的口中。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因为日军的极力推脱和反驳,始终难以还原事件真相,所以矢野美年,也就因此而侥幸逃过了审判,一直到1963年10月8号,才因病死亡。至于剩下的另外两个要犯,一个是里斯本丸上的警卫队长和田秀男,已经死在了战场上,逃脱了清算,另外一个负责指挥船上所有人员的军官杉山,则下落不明。
一直到2014年,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导演方励,在东极岛参与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无意听到当地渔民说起附近一艘沉船的故事,这才注意到这个历史记载少之又少的人道主义故事。
然后率领自己的海洋科技团队,从2016年开始,显示展开了里斯本丸沉船的具体勘测工作,并于2017年,顺利去野人里斯本丸沉船残骸的具体坐标。
然后顺势展开了寻找人证的信息搜集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还配合海外媒体,进行了一场全球直播的电视访谈,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寻找到事件的亲历者或者其后代。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一共找到了380多位亲历者后代,并面对面采访了一百三十多人,收集了上万张历史照片。
这才拼凑出了曾一度被时间所掩饰的里斯本丸沉没的历史,以及里斯本丸号上的英军战俘,所经历的屠杀和悲剧。当然,也让这一段发生于东极岛的抢救式打捞的英勇壮举,伴随着里斯本丸号被发现的残骸而逐步浮出水面,被世人所知。
来源:见史简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