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然建立亲密关系的双方,能毫无保留地分享见解、倾诉诉求、共担哀愁、同享喜乐,且期望无论生活如何变迁,都始终相依相伴。
她窝在沙发里红着眼圈:“今天提案被否了,领导说我做的全是垃圾。”
他放下手机:“肯定是你逻辑没理顺,我早说过要先列框架。”
她别过脸:“我现在不想听这些。”
他提高声音:“那你想怎样?不讲道理难道一直哭?”
客厅里只剩电视的光,她慢慢蜷起膝盖,没再说话。
也许亲密是“安全”与被“偏爱”……
已然建立亲密关系的双方,能毫无保留地分享见解、倾诉诉求、共担哀愁、同享喜乐,且期望无论生活如何变迁,都始终相依相伴。
此外,“安全基地”理论指出,亲密关系的本质功能是提供情感依托。
在健康的依恋关系中,伴侣应成为彼此的安全基地。
当一方遭遇挫折、暴露脆弱时,另一方的接纳与理解能提供心理支撑,让人获得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这种基地的稳固性,不取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能否承接对方的情绪波动——就像一个可靠的容器,容纳暂时的混乱而不急于修正。
在社会关系中,虽然面对他人的困境,保持客观、不做价值判断,能避免过度干预。
但在亲密关系中,价值中立会异化为情感隔绝。
当你倾诉工作中的委屈,伴侣说“职场就是这样,换谁都一样”。
当你因失误自责,伴侣回应“这有什么大不了,下次注意就行……”
这种看似中立的道理,实质是用理性筑起壁垒,暗含“你的情绪不重要”“我不屑于理解你”的傲慢。
亲密关系的特殊性,正在于需要“偏私”的情感联结:我不必认同你的观点,但必须看见你的情绪。
跳过情绪只讲道理,会从根本上破坏“安全基地”。
首先,它否定了情绪的合理性。当一个人说“我很难过”,被回应“你不该难过”时,等于被判定“你的感受是错误的”,进而怀疑自己在关系中的存在价值。
其次,它阻断了情感流动的通道。理性分析需要抽离情绪,而亲密关系的联结恰恰依赖情绪的共享——拒绝参与对方的情绪体验,本质是拒绝亲密。
最后,长期的“道理优先”会让安全基地逐渐瓦解,让人在需要支撑时选择沉默,因为知道“说了也不会被理解”。
建立“情绪优先”的意识。
当伴侣表达情绪时,第一步是确认感受而非解决问题。
可以说“这件事听起来确实让你委屈”“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这些回应不涉及道理判断,却能激活安全基地的容纳功能。
待情绪平复后,再自然过渡到问题讨论,此时理性的建议才会被真正接纳。
区分“情绪表达”与“问题求助”是关键。
当对方用情绪化的语言倾诉时,重点在“被看见”;只有当对方明确询问“该怎么办”,理性分析才是恰当的回应。
这种区分不是否定道理的价值,而是承认:亲密关系的安全基地,必须先能承接情绪的风雨,才能成为彼此探索世界的底气。
真正的亲密,从来不是“我们永远正确”,而是“我愿意看见你的所有情绪”。
【参考文献】
1. Yeung N C Y, Mak W W S, Cheung L K L. Conformity to the emotional-control masculine norm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men in Hong Ko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tress appraisal for expressing tender emotions[J].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2015, 16(3): 304.
2.李征, 邱长江. 亲密关系研究综述: 概念, 特点, 理论与相关研究[J].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025, 15: 310.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