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宝又拉肚子了,怎么办?”“网上说要吃蒙脱石散,但有人说不能乱用……”“孩子一天跑好几次厕所,看着心疼又焦虑!”——这是无数家长在育儿路上的“噩梦”。儿童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每年全球有超过10亿例儿童腹泻病例,中国每年约有2亿例。但很多人不知道
“宝宝又拉肚子了,怎么办?”
“网上说要吃蒙脱石散,但有人说不能乱用……”
“孩子一天跑好几次厕所,看着心疼又焦虑!”
——这是无数家长在育儿路上的“噩梦”。
儿童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每年全球有超过10亿例儿童腹泻病例,中国每年约有2亿例。但很多人不知道:腹泻不仅是“肠胃不舒服”,它可能是威胁生命的“隐形杀手”!
腹泻≠吃坏肚子!儿童腹泻的诱因复杂多样,以下这些“危险信号”你可能每天都在接触:
1.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的“恐怖袭击”
·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头号杀手”,90%的腹泻患儿都与它有关。
· 典型表现:发热+呕吐+水样便(无黏液、无脓血),多发于秋冬季。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玩具、衣物、手部不洁)、空气飞沫(咳嗽、打喷嚏)。
2. 细菌感染:看不见的“毒素炸弹”
· 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细菌可引发细菌性肠炎。
· 典型表现:频繁腹泻(每日10次以上)、血便、腹痛剧烈、发热高达40℃。
· 高风险场景:食用未煮熟的食物、饮用污染水源、接触感染者排泄物。
3.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
· 乳糖不耐受:喝奶后腹泻、胀气、哭闹,多见于早产儿或肠道发育不成熟的婴儿。
· 牛奶蛋白过敏:腹泻伴随皮疹、呕吐、哮喘,需严格忌口并咨询医生。
4. 消化功能紊乱
·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突然更换辅食(如过早添加高蛋白食物)。
· 肠道菌群失衡:滥用抗生素、过度消毒破坏肠道有益菌。
1. 轻度腹泻:每日3-5次稀便,无发热、无脱水症状。
2. 中重度腹泻:每日>5次稀便+以下任一情况:
· 脱水表现:嘴唇干裂、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
· 高热(>38.5℃)、持续呕吐、血便。
· 意识模糊、手脚冰凉、呼吸急促。
专家提醒:
“腹泻最怕脱水!儿童体重的5%脱水即可危及生命。家长要学会‘三看’:看嘴唇是否干燥、看眼泪是否减少、看尿布是否2小时未湿。”
✅ 第二步:科学补液,这才是“救命稻草”!
1. 口服补液盐(ORS):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黄金方案!
· 配置方法:按说明书比例冲泡,少量多次喂服(每次5-10ml,每10分钟一次)。
· 适用人群:轻中度脱水患儿。
2. 静脉补液:重度脱水需立即送医,避免休克。
误区警告:
· ❌ 不要用葡萄糖水、米汤、果汁代替补液盐!
· ❌ 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多数腹泻由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且破坏肠道菌群)。
✅ 第三步:饮食调整,让肠道“喘口气”
1. 继续母乳喂养:母乳中的抗体能帮助宝宝对抗感染。
2. 辅食选择:
· 婴儿:米汤、稀粥、胡萝卜泥、苹果泥(蒸熟更易消化)。
· 年长儿:面条、土豆泥、香蕉(富含钾离子,缓解腹泻)。
3. 忌口清单:高糖饮料(如汽水)、高脂肪食物(油炸食品)、乳制品(乳糖不耐受者)。
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 脱水严重:嘴唇干裂、眼窝凹陷、皮肤捏起后回弹慢。
2. 血便或黏液便:提示细菌感染或肠道出血。
3. 持续高烧:体温>39℃,退烧药无效。
4. 意识异常:嗜睡、烦躁不安、抽搐。
5.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补液,出现电解质紊乱。
1. 手卫生:切断传播链的第一道防线!
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玩具后务必洗手。
家庭消毒:玩具、门把手、奶瓶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2. 安全喂养:从源头杜绝“病从口入”
辅食制作:食材新鲜、彻底加热,避免交叉污染。
饮用水:婴幼儿直接饮用煮沸后的白开水,避免生水。
避免共用餐具:家长与孩子分餐,防止交叉感染。
3. 接种疫苗:给肠道穿上“防护衣”
轮状病毒疫苗:6月龄开始接种,可有效预防70%-90%的重症腹泻。
五联疫苗:覆盖百日咳、破伤风等疾病,间接降低肠道感染风险。
4. 调整肠道菌群:从“内”而外增强抵抗力
益生菌:补充双歧杆菌、乳酸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发酵食品:酸奶(无糖、低脂)可适量添加到饮食中。
肠道被称为“第二大脑”,它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与免疫力、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儿童腹泻看似“小毛病”,实则可能引发脱水、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来源:快乐的小大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