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覆灭的世界性宗教,大名鲜有人知,但别名在中国却家喻户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1 19:01 2

摘要:说起宗教,大家脑子里先蹦出来的肯定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些大头,它们影响深远,信徒遍布全球。可历史上还真有过这么一个宗教,它一度风头无两,传播范围从欧洲到亚洲,影响力跟这些巨头差不多,但最后彻底消失了,只剩些遗迹和古书供人研究。

说起宗教,大家脑子里先蹦出来的肯定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些大头,它们影响深远,信徒遍布全球。可历史上还真有过这么一个宗教,它一度风头无两,传播范围从欧洲到亚洲,影响力跟这些巨头差不多,但最后彻底消失了,只剩些遗迹和古书供人研究。

这个宗教叫摩尼教,大多数人听到这名字估计一脸懵,但它在中国有个别名叫明教,这下很多人就熟悉了,尤其是看过武侠小说的人,明教在金庸笔下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存在。

摩尼教的来头不小,它是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地区冒出来的,由一个叫摩尼的人创立。这家伙生于216年,死于274年左右,出生在巴比伦附近,那地方当时属于萨珊王朝。摩尼的家庭背景有点复杂,他爸是当地贵族,信一个基督教的分支,强调素食和禁欲。

摩尼从小就接触各种宗教思想,长大后游历了不少地方,吸收了祆教的善恶二元论、基督教的救赎理念,还有佛教的业力概念,把这些糅合在一起,搞出了自己的体系。他自称是琐罗亚斯德、佛陀和耶稣的继承者,觉得自己是最后一位先知,目的是统一所有宗教的优点。

这个教的教义核心是二宗三际论,听着有点抽象,但简单说就是世界分成光明和黑暗两部分,光明代表善,黑暗代表恶。

三际是时间上的划分:前际是光明和黑暗分开的状态,中际是两者混战,现在的世界就是这个阶段,后际是光明最终胜出,一切回归纯净。信徒要通过禁欲、素食、祈祷来追求光明,避免陷入黑暗。

摩尼教的组织结构模仿基督教,有听众和选民之分,听众是普通人,选民是严格遵守规矩的僧侣。他们有自己的经书,像《活福音》和《宝藏》,用多种语言写成。

刚开始,摩尼教在波斯还挺受欢迎,国王沙普尔一世甚至支持过它。摩尼本人到处传教,从印度到罗马帝国,信徒越来越多。

但好景不长,摩尼死后,萨珊王朝的新国王巴赫拉姆一世受祆教祭司影响,把摩尼教当成异端,摩尼本人就被抓起来关了26天,最后处死,尸体还被剥皮示众。这事发生在276年左右,从那以后,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就遭重创,信徒们只好往外跑。

往西传到罗马帝国,那边基督教正强势,罗马当局视摩尼教为威胁,信徒只能地下活动。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教会更狠,教皇派十字军围剿,摩尼教徒被抓了就火刑,书籍全烧掉。

在中东和西亚,伊斯兰教兴起后,国家政教合一,摩尼教根本没空间,阿拉伯国家把伊斯兰当成国教,摩尼教被逼得要么改宗要么逃亡。印度和中亚那边,本土佛教强势,摩尼教被当成模仿者,很难扎根。

最有意思的是东传到中国,这也是它在中国叫明教的原因。公元694年,一个叫拂多诞的波斯传教士带着经书到洛阳,开始传播。因为教义强调追求光明,中国人就管它叫明教。

刚进中国时,唐朝官方不待见它,觉得跟佛教太像,是异端,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下诏禁止。但中国那时文化开放,万国来朝,摩尼教还是偷偷存活下来。

转机在安史之乱,755年到763年,回鹘部落信摩尼教,他们帮唐军平叛,收复长安。战后,唐肃宗承认摩尼教合法,在长安、洛阳建寺。

摩尼教在中国本土化,融入道教元素,信徒强调行善积德,节日焚香祈福。到宋朝时,明教深入民间,尤其福建地区,底层民众喜欢,因为它讲平等,集体劳作分享财产。

但这也埋下隐患。宋末战乱多,一些起义军借明教名义号召民众反抗朝廷,像元末韩山童他们,就用明教组织起义。

朱元璋早年加入过明教,靠这个势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但上台后,他转而打压明教,怕它成叛乱源头,下令禁止,官吏搜捕信徒,焚毁经书。明清两代继续围剿,明教越来越弱,到清代基本消失,只剩零星遗迹,比如泉州草庵的摩尼光佛造像。

为什么摩尼教是唯一被覆灭的世界性宗教?其他宗教像基督教、伊斯兰、佛教,都适应了环境,找到生存空间。

摩尼教太杂糅,到哪都像外来户,被本土势力排斥。欧洲基督教独大,它被当成异端;中东伊斯兰政教合一,没它位置;中国封建王朝视它为造反工具,自然不容。它的教义反对生产生育,这跟统治阶级需求冲突,早晚被淘汰。

想想看,摩尼教从3世纪到15世纪,存活一千多年,横跨欧亚,文献用十多种语言,这影响力不小。可它灭亡也提醒人,宗教不是真空里的东西,得跟社会、政治合拍。

明教在中国家喻户晓,多亏武侠小说,但真实历史里,它是底层民众的精神寄托,却因政治动荡成了牺牲品。

摩尼教的灭亡过程挺曲折的。在波斯本土,创始人一死,就开始衰落。萨珊王朝后期,祆教祭司掌权,摩尼教徒四散。东传中亚,回鹘人接手,帮它延续,但回鹘汗国灭亡后,中国摩尼教失去靠山。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灭佛,顺带禁摩尼,没收寺产,驱逐僧侣。仅长安一地,就有上千人被迫还俗或处死。

尽管如此,明教没一下子灭绝。五代时,泉州有法师活动,跟民间巫术混在一起。宋代在福建盛行,寺庙林立,但底层色彩太浓,每逢饥荒,就有起义打着明教旗号。

元代它跟白莲教掺和,韩山童父子用“明王出世”口号组织红巾军,朱元璋就是从这起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改称自己是佛教徒,严禁明教,视它为邪教。清朝继续高压,到17世纪,基本没影了。

对比其他宗教,基督教从罗马迫害中崛起,靠君士坦丁支持翻身;伊斯兰靠军事扩张立稳;佛教在印度衰落后,东传中国本土化成功。摩尼教哪儿都没彻底本土化,到处被当成“缝合怪”。它吸收太多元素,反而没核心竞争力。欧洲人觉得它太东方,中东人觉得它不纯正,中国人觉得它像佛教却又多事。

敦煌壁画里有摩尼教内容,假托佛教传播。泉州草庵石刻是世界遗产,证明它在中国留痕。武侠小说里,明教成了英雄组织,但历史原型是底层反抗工具。金庸借它讲忠义,其实反映了民间对公平的渴望。

摩尼教的二元论影响了后世思想。善恶对立,斗争宇宙,这跟某些现代理念有点像,但它没适应变化。欧洲文艺复兴时,基督教内部改革;伊斯兰有苏菲派变体;佛教有禅宗创新。摩尼教固守原教义,传播靠模仿,到头来被原版取代。

在中国,明教的兴衰跟王朝更迭绑一起。唐朝开放,它进门;宋元乱世,它壮大;明清集权,它完蛋。这不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吗?外来东西,总得中国化,但中国化过头,就变味了。明教从波斯舶来品,变成汉人民间信仰,最后因政治被灭,挺可惜的。

来源:陈先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