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意:本文根据古籍记载改编创作,人物形象与事件经过均有艺术加工,故事情节虚构,仅供参考。文中配图用于辅助理解,内容旨在传递智慧,启迪心灵。
注意:本文根据古籍记载改编创作,人物形象与事件经过均有艺术加工,故事情节虚构,仅供参考。
文中配图用于辅助理解,内容旨在传递智慧,启迪心灵。
人死之后,阴间审判避无可避。
不论生前多么荣华富贵,多么权倾朝野,到了阎罗殿前,都要一一清算。
《冥祥记》中记载,唐代名相狄仁杰曾梦游地府,亲眼目睹众生在阴间所受苦楚,无不悲痛至极。
而《玉历宝钞》则详述了十殿阎王如何根据亡者生前所为,决定其来世轮回。
然而,古籍中也记载着一种特殊的"通关文牒",持有此"文牒"者,可在阴间畅行无阻,免受刀山油锅之苦。
这"通关文牒"并非纸笔所书,而是由生前三件特定之事形成的无形印记。
有趣的是,这三件事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的事情。
这三件事究竟是什么?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来世福报?且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唐朝年间,长安城里住着一位叫刘德明的老者。
老刘一生经商,靠着诚信待人,勤劳持家,积攒了不少家财。
他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还算舒坦。
老刘过了六十大寿那年,突然得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卧床不起。
家人请来城中最有名的大夫,用尽各种方子,却依然不见好转。
老刘感觉自己命不久矣,心里特别不安。
一天夜里,老刘在半梦半醒间,见到一个穿着黑衣的人站在床前,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册子。
"刘德明,你阳寿将尽,三日后我会来接你。"黑衣人说完就消失了。
老刘惊醒后,吓得浑身发抖。
他急忙让儿子请来附近灵隐寺的圆明法师。
圆明法师是当地有名的高僧,精通经典,通晓生死大事。
圆明法师来到后,听完老刘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惊讶,只是安静地坐在床边,说道:"施主不必惊慌,生死乃人生常事。
只是我看施主面相,似乎有些阴间劫难。"
老刘听后更加害怕:"大师,我平生没做过什么坏事啊,为何会有劫难?可有化解之法?"
圆明法师叹了口气:"阴间审判并非只看你有没有做坏事,更看你是否积累了足够的善德。
你可知古人所说的'通关文牒'吗?"
老刘摇摇头,表示不解。
圆明法师接着解释:"所谓'通关文牒',就是让你在阴间顺利通关的凭证。
《地藏经》云:'是诸众生,若解脱地狱,生人天中,即得聪明有福德。'这凭证不是阴间发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生前积累的三件事。"
老刘听得入神:"请问大师,这三件事具体是什么?"
圆明法师说道:"第一件事,就是'积善之德'。""积善之德?这是什么意思?"老刘问道。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之德,就是平日里多做善事,帮助他人。
你平生做过多少善事?"
老刘思索片刻,回答道:"我平生虽然经商,但从不克扣他人钱财,也常在饥荒之年减价售粮。
每年冬天,也会给城中贫困的人家送些米面棉衣。
不过这些都是小事,不知道算不算善德。"
圆明法师点点头:"举手之劳,亦是善举。
善不在大小,在于坚持。
不过,积善之德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哦?还请大师明示。"老刘急切地问道。
"真正的积善之德,不仅是表面的施舍,更在于一颗慈悲心。
《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意味着行善时不执着于'我在做善事'的念头,不求回报,不为人知,才是真正的积善。"
老刘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我确实有时会想着别人知道我做善事后会怎么评价我,看来这心态还不够纯粹。"
圆明法师接着说:"第二件事,是'口德'。""口德?就是说话要注意分寸吗?""不错。
《太上感应篇》记载:'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悉皆不可。'一个人的言语若是伤人,造成的业障不亚于行为上的恶。
你平日里说话如何?可曾恶语伤人?"
老刘惭愧地低下头:"我年轻时脾气急,常与人争执,确实说过不少伤人的话。
尤其是对家中妻子儿女,有时态度很差。"
圆明法师语重心长地说:"舌为利刃,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身。
《论语》有云:'巧言令色,鲜矣仁。'不仅要避免恶语,更要避免表里不一的虚伪言辞。"
老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了。
那第三件事是什么?"
【卡点部分】
圆明法师面色凝重,声音低沉道:"第三件事,比金钱珍贵千万倍,却又不需花费一文钱,是真正能让你持有'阴间通关文牒'的关键所在。
前两件事可为你减轻罪责,但只有这第三件事,不仅能让你彻底摆脱阴间苦楚,甚至不受六道轮回之苦,还能庇佑子孙三代平安顺遂。"
老刘的呼吸急促起来,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求大师明示,这究竟是何物?若能得之,死也无憾!"
圆明法师正欲开口,忽听外面一阵喧哗。
老刘的小孙子慌张跑进,叫道:"不好了,后院起火了!"众人闻言大惊,急忙前去救火。
待火势控制住回来时,却见老刘已陷入昏迷...
三天后,老刘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了。
当他醒来时,告诉家人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他被黑衣人带到了一个阴森的地方,那里有十殿阎王正在审判亡魂。
轮到老刘时,阎王翻开了生死簿,仔细查看着他的一生。
阎王眉头紧锁,说道:"刘德明,你一生积德不多,口业尚重,按理说应该先受些惩罚才能投胎。
不过..."
这时,一位白衣仙官走上前,递给阎王一张纸,说道:"此人虽有不足,但他临终前生起真正的忏悔心,且明了三世因果,可免一劫。"
阎王看完纸上内容,点点头,对老刘说:"你可知道为何能免此一劫?"
老刘摇摇头。
阎王解释道:"第三件决定你命运的事,便是'明心见性'。
你虽然没能从圆明法师口中听到,但在昏迷中,你的灵魂已经觉醒,明白了生死轮回的真谛。"
老刘醒来后立即让家人再请圆明法师来访。
法师来到后,老刘迫不及待地问道:"大师,我梦中阎王说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圆明法师微微一笑:"施主果然悟性不凡。'明心见性'正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三件事。
《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意思是说,人的妄念不停,一旦停下,就是觉悟。""明心见性,就是看清自己的本心,认识自己的佛性。
每个人本具佛性,只是被尘世欲望所蒙蔽。
当一个人能够放下执着,看破生死,了悟万法皆空的道理,他在阴间自然无所畏惧,因为他已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老刘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在昏迷中确实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好像看透了很多事情。"
圆明法师点头赞许:"施主有缘。
这三件事合起来,便是你的'阴间通关文牒'。
积善之德,修外在的福报;守口德,净化语言的业障;明心见性,转化内在的灵魂。
三者缺一不可。""《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梦,生死如幻。
真正的通关之道,不在于求得长生不死,而在于明了生死本质,超越生死界限。"
老刘从此改变了生活方式。
他捐出大部分家财建立义学,帮助贫困孩子读书;言语谨慎,不再口出恶言;每日静坐冥想,参悟生死大事。
十年后,老刘安详离世。
据说,他临终前面带微笑,告诉家人他看到了光明,不必为他悲伤。
家人按照他的遗愿简单办理了后事,不设灵堂,不哭不闹,只是诵经念佛,祈愿他往生净土。
后来,有人在梦中见到老刘,身着白衣,面容祥和,说他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苦海,正在更高的境界修行。
圆明法师晚年常对弟子们讲起老刘的故事,告诫大家:"生前不修,死后难求。
真正的'通关文牒',就藏在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一念一心中。
积善行德,慎言养性,明心见性,方能在阴阳两界都无所畏惧。"
历史上,无数智者都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
《增广贤文》云:"世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这些古训都在提醒我们,今生的所作所为,决定着来世的福祸。
所谓"阴间通关文牒",其实就是我们生前积累的善行、口德和心性修为。
它不是一纸外在的文书,而是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印记,无法伪造,无法篡改,只能通过真诚的修行和实践来获得。
生死一如,修行不辍。
愿我们都能在有生之年,积累自己的"通关文牒",在生命的终点从容面对,无愧于心。
来源:青灯古卷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