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初春的寒意,深入骨髓,考研成绩查询页面赫然显示着那个冰冷的数字。书桌上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写满计划的日程表,瞬间都成了刺眼的讽刺。整整一年的孤注一掷,从清晨图书馆开门到深夜闭馆音乐响起,那些压缩的睡眠、错过的聚会、紧绷的神经……换来
J同学
北京邮电大学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GPA:86 雅思:7
主要经历
基于xxx二手房屋数据分析及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区块链的课外活动签到与学分币激励系统
上海xx资产市场经理实习生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班级团支书
录取学校
南洋理工大学 区块链理学硕士
点开查分时候的颤抖、自己对自己沉默的叹息……考研梦碎的玻璃渣还扎在心上,命运的齿轮却在30天后疯狂转动!
留学契机:
当一扇门关上,另一扇窗被撞开
2024年初春的寒意,深入骨髓,考研成绩查询页面赫然显示着那个冰冷的数字。书桌上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写满计划的日程表,瞬间都成了刺眼的讽刺。整整一年的孤注一掷,从清晨图书馆开门到深夜闭馆音乐响起,那些压缩的睡眠、错过的聚会、紧绷的神经……换来的却是理想院校分数线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种铺天盖地的迷茫和窒息感,像潮水一样漫过胸口,我屏住呼吸,却还是被淹没。我盯着电脑屏幕,光标在网页上一闪一闪,像心跳漏拍。窗外天色从灰白变为墨黑,我却仍僵在原地,指尖冰凉,仿佛连血液都忘了流动。未来像断线的风筝,一头扎进看不见底的深渊,而我只能站在原地,听见自己胸腔里空荡荡的回声。
正当我深陷“二战”还是工作的泥潭时,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一次偶然的宿舍夜谈,已拿到名校offer的室友向我推荐了指南者留学:“试试吧,我朋友就是用的这个,很快就拿到offer了,说不定能赶上今年的末班车!”抱着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心态,我联系了指南者留学。
第一次与顾问老师的线下沟通就让我心头一震。老师快速浏览了我的背景:北邮大数据 GPA3.6,国奖,一段量化私募实习,区块链项目,专业而犀利地提出:“你的背景很有竞争力!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实在是太晚了,很多顶尖项目早就截止了,我们要马上行动起来!”。
彼时,摆在眼前的现实过于残酷,大部分港新热门专业的申请通道已关闭。顾问老师为我坦诚分析:“想赶上今年秋季入学,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目标只能是仍开放申请且审理速度快的项目。而是,说句实话你要做好‘今年冲刺+明年保底’的两手准备。”
她迅速发来一份聚焦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仍有希望的院校与专业清单,而我最终拿到offer的南洋理工大学的区块链理学硕士(MSc in Blockchain Technology)赫然在列,且明确标注申请截止日期在四月初——这几乎是当年入学的最后机会!
那一刻,绝望的冰层裂开一道缝隙,透进名为“可能”的光。
极限申请
与时间赛跑的30天
那段日子像被人按了快进键。3月2日,我在指南者留学的合同上签下名字,心里“咚”的一声——倒计时开始,不是比喻,是真的滴答作响。老师直言不讳:“NTU区块链还有三周关系统,咱们把它当唯一目标冲。”一句话把退路全堵死,空气瞬间变稀薄。
选校只用了不到一小时。NTU区块链放最前面,HKU的项目挂在“理论上还开着”的位置上,剩下的两个春季项目纯粹当救生艇。
接下来是文书。我和文书老师约在晚上八点沟通,印象特别深刻她问我:“你做过的哪个项目,让你半夜三点还在改代码吗?”我脱口而出:“大学那个签到发学分币的系统。”立马敲定:“好,就讲它。”
我们像剥洋葱一样拆那个项目:怎么想到用区块链解决代签,怎么写智能合约,怎么把3000名学生的数据塞进一条链里又不炸……
写到实习那段,我原本只想提一句“在xx资产跑数据”。老师却追问:“你跑数据的时候,有没有哪个瞬间觉得旧系统不好用?”我回忆半天,想起有天凌晨两点,为了对账,我把成千条行成交记录一条条粘到Excel。那一刻我真想把整个清算流程写进链里。老师一拍桌子:“要的就是这个画面。”
材料关更像打地鼠。教务处的打印机卡纸,一页纸来回跑三遍;我排在后面,手里捏着U盘,心里算着快递截件时间。好说歹说插队成功,才把成绩单抢出来。推荐信更惊险,专业课老师那天正好去外地开会,我在vx上催了好多遍,直到他回复我为止。
真正玩命的是雅思。签约那天我连考位都没报,一算日子,只能赌十天后的那一场。十天我活成了一只计时器:实习路上听听力,午休做阅读,晚上回宿舍把室友按在椅子上练口语。成绩出来那天,我刚在澡堂吹头发,手机“叮”一声——7分。我差点在澡堂里喊出来,旁边同学以为我疯了。
4月3日晚上,系统提示“Application Submitted”。我盯着那行绿字,手指悬在鼠标上忘了松开,像悬了整整一个月的石头终于落地。屋里没开灯,屏幕光打在脸上,冰凉却踏实。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支撑我跑完的不是什么宏大战略,只是把每一天拆成小时、把每小时塞满具体动作:改一段文书、跑一趟教务处、刷一套听力……像拼乐高,一块都不能少,也不敢少。
后来有学弟问我怎么做到的,我总想半天,最后只能说:“把日历撕成小时过,把退路全堵死,然后相信帮你按秒表的人。”听起来像鸡汤,但当时真的只有这样才活得下来。
提交申请后的日子,是另一种煎熬。看着身边早早申请的同学陆续收到offer,而我申请的NTU项目杳无音信。时间一天天滑向7月,官网显示的最晚发放日期(7月15日)近在眼前。
焦虑啊,就像藤蔓缠绕我的心脏,我几乎每天都忍不住刷邮箱、查申请状态,又在一次次“No Update”的失落中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
7月15日,Offer发放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已经在考虑gap一年该如何度过了,漫不经心地拿起手机,却有一个熟悉的邮箱发来了邮件。我不可置信地点开了它,发件人赫然是“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时,我的心跳几乎停止!
手指颤抖着点开邮件——“Congratulations! We are pleased to offer you admission…” 后面一串文字变得模糊。巨大的、不真实的狂喜瞬间冲垮了所有防线!我猛地原地起跳起来,狠狠挥了下拳头,眼眶发热。赶上了!真的在最后一刻赶上了!空置一年的担忧烟消云散,失学的阴霾被这封邮件彻底地驱散。
申请收获
感恩于心,寄语后来者
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申请之旅,心中翻涌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那些在黑暗中伸出的援手,是支撑我跑完这场生死时速的关键力量。
感谢我的神仙室友!在我人生最低谷,蜷缩在考研失败的阴影里茫然无措时,是你,在深夜的宿舍卧谈会上,敏锐地捕捉到我的绝望,然后像变魔术一样掏出“指南者留学”这个选项。不仅是一句建议,更是溺水时抛来的那根最坚实的“救命稻草”,瞬间点燃了我几乎熄灭的希望火苗。
申请材料的准备过程堪比一场混乱的战役。当我在教务处、教授办公室、打印店之间疲于奔命,恨不得有分身术时,是你主动伸出援手。“这个扫描件我帮你弄!”“打印好了,放你桌上了!”“推荐信教授签了吗?我顺路帮你问问?”你的鼎力相助,成了我多线程作战中最可靠的后勤保障,那些琐碎却耗时的跑腿,因为有你分担,才让我能集中火力攻克文书和语言。
致敬指南者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的“战略指挥官”!在我因考研失利而信心崩塌、对留学一无所知时,老师们用惊人的效率,一次次沟通中精准定位了我的核心优势,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致命的短板。没有给我虚幻的希望,更没有放弃,迅速制定出“今年冲刺+明年保底”的双轨策略,并精准锁定NTU区块链这样理论上尚存一线生机、又与我背景高度契合的“最后堡垒”。
文书老师,更是我的“点金圣手”, 引导我在“打杂”的实习经历中,挖掘出对“金融数据痛点”的洞察和对“区块链变革潜力”的思考,瞬间将平凡的实习升华为有力的佐证。更让我叹服的是,老师们深谙NTU区块链项目想要什么样的学生,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潜力和思考,这种信息差和专业洞察力,远超任何DIY所能触及的范围。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容不得半点差错。无时差的沟通响应让我感觉团队永远在线;严谨细致的材料把关确保了每一份投递出去的申请材料都堪称完美。正是这种高效、专业、零失误的流程管理和执行,才让我这个“起跑晚了半年的选手”,硬生生追平甚至超越了那些提前半年准备的竞争者。
说实在的,如果时间真的能倒回大三暑假,我会把当时的自己从自习室揪出来,先别急着把《1000题》刷第二遍,现在就去楼下打印店把成绩单、在读证明一次性复印10份。
把以下四件事当“副业”做完,每天顶多花一小时,比背50个政治多选题轻松:
开一份官方英文成绩单,扫描成PDF,存三处云盘。
找两位最熟的教授,各发一封邮件:“老师,我可能在半年后需要推荐信,先给您递一份个人小结,您方便的话帮我留档。”
把简历写成中英双语。考研复试也能用,一石二鸟。
去考一次雅思,哪怕裸考。不是为了分,是为了踩坑:流程、耳机音质、口语考官口音。这样12月考完研,我就能判断要不要二刷,而不是像后来那样用十天玩命冲7分。
“双线并行”并不是多么宏大的战略,就当顺手攒几张过冬的粮票。至于“如果再来一次,选考研还是直接留学”,坦白说,我还是会先考研。不是因为留学不好,而是我太了解自己:大三那年我根本没想好到底想研究什么,只是随大流觉得“得考个研”。
考研对我最大的意义,是逼我在高压下把基础打牢,也让我看清自己不是做纯学术的料。只是代价太大——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可以把考研复习和留学材料同步推进,我后来也不会慌成那样。
来源:真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