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余展品再现抗战雄壮史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1 08:00 3

摘要:波澜壮阔的日日夜夜被浓缩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22万平方米的展厅。正在展出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运用多种现代展陈手段,将包括1525张照片、3237件(套)文物等在内的5000余件展品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14年,5098天。

波澜壮阔的日日夜夜被浓缩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1.22万平方米的展厅。正在展出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运用多种现代展陈手段,将包括1525张照片、3237件(套)文物等在内的5000余件展品立体呈现,全面展示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雄壮史诗。

《铜墙铁壁》雕塑

抗战人物雕塑

抗战人物雕塑

第29军士兵在卢沟桥抵抗日军时使用过的大刀

关于赵一曼的报告中记录的赵一曼在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

李云鹏写给家人的平安家信(信封)

观展·亮点

珍贵文物

“巩固统一战线”手迹出自一次演讲

本次展览共展出一级文物115件(套),其中反映抗战时期我党我军中流砥柱作用的珍贵文物更是占据多数。

展厅中,一张“巩固统一战线”手迹吸引很多观众驻足拍照。手迹以钢笔草体书写,落款为“毛泽东”。时间拉回到1938年5月,八路军总政治部会议室里,毛泽东为学生做了题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演讲,勉励前来听讲的南方学生将来回到南方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毛泽东讲完后,知识青年黄克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请他题字留念,毛泽东略微思考后,提笔写下“巩固统一战线”六个字。专家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战略方针。为妥善保存,黄克将题字粘贴在硬纸上,用黄红色卡纸镶边,并于1993年将其捐献给抗战馆。

萧克关于冀热察工作给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手稿格外珍贵。报告为萧克的毛笔竖行手书,散页共8页。专家介绍,抗日战争初期,为在冀热察广大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193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同时成立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军队及地方党政工作。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后,萧克于1939年2月向军委做了详细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冀热察游击战争发展的形势,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展平北”的“三位一体”战略任务。军委回电同意该计划,并指出“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与中央意见一致。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冀热察游击战迅速开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回电稿抄件就粘在第8页。

一张泛黄的布告字迹清晰可见。布告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布告》,于1939年9月1日由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政治部主任傅钟共同发布。这张布告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发展起来,发展锄奸运动,参加八路军,发起人民战争。专家解读,布告一方面强调了八路军要严守纪律,做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

历史细节

首展文物丰富抗日斗士事迹

展厅中,约1/3的文物为首次展出,为观众勾勒出更加丰满的历史细节。

“右者为中共满洲省委珠河县委妇女会路北区委员会的宣传部责任者,活跃于宣传反满抗日、组织领导妇女洗缝队,以及指导煽动革命军外廓团体的反满抗日行动等的抗日战线……”展厅中,一份档案已经泛黄。它是1936年8月11日,伪满滨江省警务厅给伪民政警务司关于赵一曼的报告。这也是首次展出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

这份报告原本是想从赵一曼逃走中吸取“教训”,加强“对思想犯人的管理”。但报告所记述的事实,却真实记录了赵一曼忠于理想、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比如,档案中写道,赵一曼被逮捕后,“排除万难而脱逃”的原因是为了“再投到赵尚志的麾下去,作一个抗日战线的斗士”。

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定格的是一个27岁的年轻生命。证书的主人叫沈忠明,是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1983年12月22日,民政部向其家属颁发该证明书以资褒扬。

专家介绍,1936年,沈忠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前,他任第29军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1937年7月7日晚,日军蓄意在卢沟桥挑起事端,协助守卫桥头的沈忠明跃出堑壕,站在掩体前制止日军进入警戒线。当时,沈忠明手里只有六七十人兵力。面对来犯之敌,他们依托掩体,集中火力,多次打退日军进犯。在从受伤的轻机枪手手中夺过机枪对敌人狂射时,沈忠明不幸肩头中弹。然而,炮火再次袭来,日军在夜色中又向阵地扑过来。沈忠明强忍着剧痛站起来,带领战士抡起大刀与日军肉搏,终因体力不支,被凶残的日军连砍两刀,倒在血泊中。这次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残酷,全排战士除两人回城报信外,其余全部为国捐躯。

英雄家信

字字句句写满英雄儿女家国情怀

一幅《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油画为观众展开另一段历史叙事。1943年3月,日、伪军对江苏淮海抗日根据地发起扫荡,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临危受命,肩负起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的重任。18日,4连在淮阴以北刘老庄遭敌合围,官兵在强敌面前苦战竟日,身负重伤的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组织全连所余的战士,端起刺刀扑向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直到全连战士都倒在血泊中,全部壮烈牺牲。战后,新四军第3师7旅重建4连,并将其命名为“刘老庄连”。

展览首次展出了李云鹏的照片以及刘老庄战斗打响前李云鹏写给家人的平安家信(信封)。讲解员说,李云鹏在信中写道:“待风息波静,凯旋而归,全家团圆,以报此恩。”这两件文物由李云鹏的妹妹捐赠给该馆。

1938年10月向宗圣到延安后写给父亲和哥哥的家信也是首次展出。向宗圣是被哥哥王孝慈(原名向宗仁)领上了革命的道路。王孝慈曾担任中共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他曾写信给向宗圣,鼓励他“应立即奔上抗日战场,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向宗圣在收到信不久后,便放弃了在家乡教书的安稳生活,于1938年底奔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942年在山西与日寇的激战中献出了年仅20岁的生命。

在给父亲的信中,向宗圣汇报了自己离家后的行程。在抗大七大队八队时,他形容自己所在的学校“是一个革命的学校,穷的学校,而在这个困难中,学校还尽力的帮助”。在给另一位哥哥向宗正的信中,他写道:“你们无论如何,将我们那里的民众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来保卫大武汉,保卫全中国,以尽人民之责任,以尽民族革命战争中自己应尽之任务。”

观展·解码

广征海内外文物十年磨一剑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文物3237件(套),包含纸质、金属、木质、纺织、皮革、瓷器、玻璃等多种材质,全面展示了抗战时期各党派、阶级、军队、团体、民族和地区人民的战斗与生活,更加鲜活生动地展现抗战历史,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

背后,是抗战馆过去近10年的积淀。

抗战馆副馆长李志东说,2015年以来,结合新时代文物征集保护利用新形势、新要求,该馆通过社会捐赠、国际交流、革命后代介绍、收藏家征购等形式,征集到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提供了丰富的文物基础。

80周年基本陈列改陈任务下发后,结合主题内容需要,抗战馆“多线作战”:一方面向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全国13省区市50余家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发送文物征集复制函;另一方面,组织西北、东北、东南、西南4个调研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征集文物线索。

此外,依托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平台优势,抗战馆还扩大文物征集的海外影响,征集到一批珍贵文物。比如,国际友人捐赠的有关东京审判的旁听券、记者通行证等;以及多种国际渠道征集到的刊载中国抗战内容的《伦敦新闻画报》《纽约时报》《芝加哥新闻报》等。

本报记者 牛伟坤 文 武亦彬 摄 张存 制图

观展提示

展期:长期展出

地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票价:免费,免预约参观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