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日的不是后羿?语文课本修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15:17 1

摘要:最近,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在一些平台引起热议。一些视频发布者称,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

最近,话题#辅导不了孩子的语文了#在一些平台引起热议。一些视频发布者称,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出现了所谓的“颠覆性修改”。

司马光不“砸缸”了?

在相关视频中,有人介绍:

“后羿射日”应为“大羿射日”

“凿壁偷光”应为“借光”

“掩耳盗铃”应为“盗钟”

“司马光砸缸”应为“砸瓮”

岳飞背上刺的字应为“尽忠报国”而非“精忠报国”

不少人直呼:

“震碎认知”“一题不会”

“这还怎么辅导娃?”

难道我们从小背到大的成语典故

教材真给“颠覆”了?

现有教材有部分修改

但仍沿用“司马光砸缸”

通过查证现行部编语文教材

并咨询了多位一线小学语文老师

结论是:

所谓“颠覆性修改”

大多是自媒体的夸张!

教材在保留大众约定俗成用语的基础上

对一些表述进行了更为严谨、规范的微调

▎关于“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 改 “砸瓮” 是被误传的,实际上教材里还是沿用 “缸” 这种通俗的说法。而 “砸瓮” 说来自《宋史》记载司马光 “破瓮救儿”,因为宋代的 “瓮” 指的是小口大腹的容器,“缸” 是后世的泛称。因此,课本会在注释里标注原文,这是兼顾了普及性和准确性。

“掩耳盗钟”

“掩耳盗钟”的原典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文里写的确实是盗钟,教材里保留了 “盗钟” 的原始出处说明;后人习惯说“掩耳盗铃”,是因为后来钟和铃形制相近,在民间流传中慢慢变成了 “盗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把两种表述都提一提,并对比《吕氏春秋》原文和后世的演变。

“羿射九日”

“后羿射日”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确已改为“羿射九日”,这是为了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帝尧时期的射师大羿,另一个是夏朝有穷国君主后羿。为避免混淆,教材采用了更严谨的表述。

“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 改成 “后母戊鼎”,这是考古学界根据青铜器铭文研究做出的正式修订,“后” 字在商代有 “君主” 的意思,2011 年之后就统一编入教材了。

“凿壁偷光” 和 “借光”

对于“凿壁偷光” 和 “借光”,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太纠结动词的差异,而是更看重让学生学习主人公匡衡的勤学精神,但也会引导他们关注古籍原文。

“两肋插刀”

“两肋插刀”改 “两肋岔道” 就属于网络误传案例。“两肋插刀” 出自民间的侠义故事,而 “岔道” 的说法源于《隋唐演义》里秦琼的典故,并不是成语。两者本来语境就不同,网络上把它们混为一谈是误读了。

流传千年的经典表达

就要被现代研究的“修正”了?”

语言具有稳定性和习惯性

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播

一些语言已经深入人心

对它们的修改

需要人们重新适应和学习,增加了认知成本

是否修改,怎么改?

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古代文化史副教授武黎嵩认为:

掩耳盗铃、凿壁偷光,这些说法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俗,这是经典,人们从汉唐、唐宋以来就这样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了。这些经典表述的形成往往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现代人不能仅凭当下理解就扭转传统。他强调,语文教育应当以经典为准绳,经典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的培育,而非单纯追求实用功能或迎合大众流行。‌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语文教师施玉洁老师认为:

语言是活的,有变化也得有底线。像“空穴来风” ,原意是 “事出有因”,现在常被当成 “毫无根据” 用,不纠正,古籍意思就歪了;或者像广告改的 “咳不容缓”“骑乐无穷”等错误词汇,就属于有必要较真的。而像“司马光砸缸”,不影响理解,教学标注原文就行,没必要较真。

有评论指出:

与其争一个对错是非,倒不如重新学会看待文化的思维,学会保持开放的心态,建立起对历史文化更深沉的理解。

历史文化的传递,并不是沿着一条笔直的线、单向流传而来,而是多方互动的过程。这当中有演绎有加工,有大众传播的约定俗成,有将错就错的机缘巧合,历史文化在结构和解构的反复中,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尊重历史的真实

也顺应大众语言的流变

或许是在这个多向互动的文化空间里

一种更现实的自处之道

来源:西安eTV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