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在网上遭遇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记者在各大短视频平台陆续搜索到上百个“农业专家达人”的账号,发现他们虽然身份五花八门,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账号的头像和名称上都标注着“祥禾农业”四个字,十分醒目。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家农资店大门紧锁,屋内布
据央视财经报道,近日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在网上遭遇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记者在各大短视频平台陆续搜索到上百个“农业专家达人”的账号,发现他们虽然身份五花八门,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账号的头像和名称上都标注着“祥禾农业”四个字,十分醒目。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家农资店大门紧锁,屋内布满灰尘,杂物随意堆放,丝毫没有一家农资店的样子。“祥禾农业”创始人网红史老师,既是所谓的“农资专家”也是学员上万的播音导师。记者采访中,史老师坦言,不仅“史老师说农业”这一个农业专家账号,祥禾农业的1000多个账号,实际出镜、运营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任何农业教育背景,甚至大多数人完全不懂农业知识。
假农技专家并非孤军作战,早已形成成熟的产业化运作链条。他们深谙农民盼丰收的心理,先以“免费指导”“独家妙招”等吸引关注:食盐、白醋、味精、啤酒……这些常见的调料和饮品经过达人专家们简单配比就成了能除草、杀虫、增产的“小妙招”;话术里满是“农资店绝不会告诉你”“不用就亏大了”的煽动性表达。待农民放下戒心,便话锋一转,开始推销所谓“特效农资”,宣传得天花乱坠,用起来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骗局背后有专业团队操盘。“祥禾农业”的案例撕开了行业黑幕:1000多个账号的运营者无一人有农业教育背景,“农业研究所专家”“农大毕业生”等身份全是剧本演绎。其负责人直言,是否了解农业知识不重要,带货挣钱才是唯一目的。这种“造人设、演剧本、狂带货”的模式,与“凉山孟阳”摆拍卖惨、“韩文团队”虚构贫困的套路如出一辙,公众的信任和善意都被视作了流量猎物。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骗局的危害远超普通消费欺诈。农民买农资的每一分钱,都关乎一年的生计与全家的温饱;假农药、劣肥料不仅让一季收成打水漂,更可能破坏土壤肥力,影响长期耕作。更严重的是,它透支了农民对“直播助农”的信任。当真正的农技推广、优质农资通过直播触达农户时,曾受骗的农民难免心生疑虑,最终让良性的农业数字化进程受阻。
整治坑农骗局,需要法律、平台、社会形成合力。法律层面,应借鉴“凉山孟阳”案以虚假广告罪追责的经验,对虚假人设、伪劣农资销售“零容忍”,不仅要处罚主播,更要深挖背后的孵化团队、供货链条,让整个利益链付出代价。
平台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农技账号资质核验机制,对“专家”身份、农资产品进行双重审核,对“小妙招”“特效产品”等内容强化 AI监控与人工复核,发现违规立即下架账号、阻断交易。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通过农技站、村委会等渠道,普及辨别虚假信息的知识,引导农民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农资。
直播助农本是好事,既能让优质农技下乡,又能帮特色农产品出山,但假农技专家的“割韭菜”行为,正在毁掉这片蓝海。唯有以最严的监管、最实的措施斩断骗局链条,才能让直播间成为助农的阵地,而非坑农的陷阱,让农民真正从数字经济中受益。
来源:热点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