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然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的战略性能源矿产资源,被称为核电的“口粮”。从铀资源勘探、采冶,到生产出天然铀产品、制造核燃料,天然铀产业涉及地质、矿冶、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于一体,既是传统产业,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趋势下显现出新
天然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的战略性能源矿产资源,被称为核电的“口粮”。从铀资源勘探、采冶,到生产出天然铀产品、制造核燃料,天然铀产业涉及地质、矿冶、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于一体,既是传统产业,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趋势下显现出新动能。其中,铀资源勘查采冶是整个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说到重要基石,近期有两则新闻值得关注:一则是我国产能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位于鄂尔多斯的“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另外一则是,我国在塔里木盆地地下1820米发现全球最深的砂岩型工业铀矿化,刷新世界砂岩型工业铀矿化发现最深纪录。
这两则新闻引起行业内外高度关注,笔者也注意到,多项“最”的背后隐藏着诸多“新”意——基础科研过程中诞生的找矿新思路,催生出新理论、新突破;采冶工艺流程中采用的地浸新技术,培育出新成效、新模式;天然铀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智能化新工具,打造出新变革、新标杆……用一线科研工作者的话说,如果没有这些大胆的新尝试、新实践,就不可能“一年之内建成千吨级大铀矿”,更不会创造“在沙漠腹地空白区红杂色层中发现的厚大工业铀矿化”的奇迹。
而“倒逼”天然铀产业推陈出新、加快找矿、加速“出货”的,正是规模化发展的核电和正在生长的核能综合利用产业。
看现状——2022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核电驶入积极安全有序发展“快车道”。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已达58台、装机超过6000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54台、装机超过6400万千瓦,合计装机约1.25亿千瓦,规模居全球第一。
看前景——根据我国核电发展规划,到2035年核电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综合国内权威机构研究结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4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2亿千瓦,2060年装机规模有望达到4亿千瓦。
看需求——业内专家曾预测,在核能“三步走”战略背景下,未来15年我国天然铀需求将大幅增长,或超过目前全球天然铀总产量的一半,并且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天然铀海外供应不确定性同步增加,所以立足国内供应是保障天然铀国家战略需求的根本。
面对发展中的供需现实,加大国内铀资源勘探、优化开采技术、升级采冶工艺、变革生产模式,实现铀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成为保障自有“口粮”的关键所在。
手中有“粮”,发展不慌。面向未来,铀矿勘探采冶科技工作者正在思考和筹谋,如何更加积极地拥抱“新”实践,借助更先进的找矿理论、更好的采冶技术、更新的数字化工具,打破铀资源复杂化、铀与多种资源共伴生等多重障碍,从“探测禁区”中找到铀资源的踪影,安全、高效、科学地开采深埋地壳的“宝藏”,让更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助力我国由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朱学蕊)
中国能源报联系电话:010-65369450,邮箱:nengyuanwang@126.com,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来源:中国能源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