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专业看似无人问津,就业情况却持续向好。四年后,现在的热门可能会降温,某些领域的需求反而会上升。
一些专业看似无人问津,就业情况却持续向好。四年后,现在的热门可能会降温,某些领域的需求反而会上升。
许多家长忽略了这种变化趋势。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选择专业需要预见性。
国家政策对就业市场有直接影响。近年的“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催生了大量新的人才需求。
过去无人关注的一些领域,因为政策的出现,人才缺口显现。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其中一个例子。环保相关的专业随之需要更多毕业生。
乡村振兴计划的推进,也让基层对特定人才的需求增加。农业工程、农村区域发展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基层岗位变得抢手。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反映了这个现象。这些数据统计了近三年新增设的本科专业情况。
数据显示,有十二个过去不被看好的专业方向,其毕业生与岗位的供需比例为一比三。
就是一个毕业生,市场上有三个职位空缺在等待。
这是一个很高的需求信号。
相比之下,一些广为人知的专业领域,情况不同。计算机科学与电子信息类的供需比例已经变化。
它们的比例降至一比零点八。这意味着毕业生数量超过了岗位数量,求职者面临更大压力。
两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在就业竞争压力上存在显著差距,相差了数倍。
这个官方数据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意外。
某些专业的真实情况,并未广泛传播。它们并非真的“冷”,只是相关信息没有触达多数人。
以“智能装备运维”专业为例。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不够现代。
该专业去年的毕业生,初始薪资水平超过了计算机专业的平均值。
具体高出八百元。
这样的薪资差异说明了市场的实际需求。
还有“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这个专业在过去很少有人报考。
近两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海上风电项目的增多,导致企业用人需求大涨。
相关企业会直接前往学校招聘该专业的学生。毕业生甚至不需要自己投递简历寻找工作,工作机会主动上门。
专业的价值不能只看名称是否流行。课程的实用性是更重要的考量标准。
一些热门专业,课程设置可能偏向理论,不够扎实。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掌握的实践技能有限。
相反,一些不那么热门的专业,教学内容非常务实。
“复合材料工程”专业就是一例。学生在校期间有大量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操作。
这样的培养模式,让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直接投入实际生产。企业对这类具备动手能力的人才需求很大。
企业招聘员工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人,而不是只会说热门名词的学生。
选择专业时,学校的层次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报考冷门专业,有机会用同样的高考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
假设一个分数,报考热门专业只能进入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
用这个分数去报一个冷门专业,可能被一所985或211大学录取。
学校的品牌效应是长期存在的。名校背景在将来的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中都具备优势。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衡量的利弊。
当前,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志愿时普遍感到焦虑,担心孩子在起步阶段就落后。
实际上,专业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学生本人。
如果一个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操作,那么学习“智能制造工程”可能比投身于竞争激烈的计算机领域更有利。
如果孩子性格耐心、做事细致,那么“文物保护技术”这类专业可能是一个好的方向。
这类专业未来的就业去向包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工作环境稳定,社会地位也受人尊敬。
长远的职业发展,是填报志愿时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个专业的学习人数,会影响四年后的就业市场。
热门专业因为报考人数众多,四年后毕业生集中涌入社会,市场可能趋于饱和。
而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少。
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就成为“稀缺品”。
企业更愿意投入资源培养这类稀缺人才。他们在公司内部的晋升机会也可能更多。
几年前的“数据科学”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它被认为是一个较冷门的方向。
现在,几乎所有公司都存在数据分析师的岗位缺口。
人工智能专业的火热是众所周知的。但其背后的情况需要了解。
全国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超过十万人。
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数量级仅为几千人。
大部分毕业生将面临激烈的岗位竞争。
数据是客观的。
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发布的信息可以作为参考。
近三年就业率排名前二十的专业中,有十一个在过去属于报考人数较少的方向。
这说明就业市场的风向在变。
那些盲目跟从热门选择的学生,毕业时面临就业困难的情况并不少见。
选择专业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要观察那些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致的领域。
要关注那些行业人才缺口大的方向。
要选择那些课程设置务实、强调实践的专业。
这些方向具备未来的增长潜力。
四年后,当许多人还在为找工作而发愁时,选择这些方向的学生可能早已获得满意的工作邀约。
志愿填报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基于全面信息的独立判断,比单纯的跟风选择更为可靠。市场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
来源:悦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