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说心语丨界碑的温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1 10:44 1

摘要:清晨,东极阁正沐浴在晨光中,无人机巡航的嗡鸣掠过中俄界江的航道。黑瞎子岛的界碑旁,我的指尖轻轻抚过碑体基座上那道熟悉的凹痕——如同13年前,刚下连的我,蹲在-30℃的江风里,第一次抚过它时一样。远处的江雾慢慢散开,我惊觉,当年那个被江风吹得直打摆子的新排长,已

清晨,东极阁正沐浴在晨光中,无人机巡航的嗡鸣掠过中俄界江的航道。黑瞎子岛的界碑旁,我的指尖轻轻抚过碑体基座上那道熟悉的凹痕——如同13年前,刚下连的我,蹲在-30℃的江风里,第一次抚过它时一样。远处的江雾慢慢散开,我惊觉,当年那个被江风吹得直打摆子的新排长,已经在祖国的东极,把23岁到36岁的青春,焐成了一座温热的界碑。

2012年12月,窗外的景色已裹在一片银白里,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蒸腾着雾气,像幅未干的水墨长卷。我背着作训包站在营房门口,连长拍着我肩膀说:“小张,明早跟我去文化节,带你认认咱们的‘邻居’。”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冬捕文化节。说是节日,其实是驻地渔民在冰封江面上办的联欢。老村长带着赫哲族渔民凿冰,钢钎撞击冰面的脆响惊飞了觅食的寒鸦。我跟着连长挤在江面的暖棚里,看阿婆们围着火盆包饺子,蒸汽裹着鲜香直往人鼻子里钻。戴狗皮帽的老村长扬扬手中的粗瓷杯:“小排长,这是咱江水酿的,暖乎!”我好奇地把鼻子凑近杯口,一股辣劲顺着鼻腔直冲天灵盖,呛得眼泪直冒。

傍晚,江面上支起十几口热气腾腾的铁锅,当地渔民和官兵们围坐一团煮起了鱼汤。我捧着粗瓷碗喝汤,看阿婆们把吃剩的鱼鳔收进木盆。

夜里回营房,我的背包上多了个小布包。打开,是渔民老赵孙女送的鱼皮挂饰,暗褐色鳞片拼成了小鱼形状。我把挂饰系在背包带上,走在结着冰碴的营区小路上,感到这冰凉的夜晚,有了一丝暖意。

日子像乌苏里江的江水,奔涌向前。3年过去,驻地赫哲村添了不少新电脑,抚远市开始建设跨境电商试验区。银灰色的机箱在挂着鱼皮挂件的房间里,透着股新鲜劲儿。大学生士兵小刘主动接下任务,教阿婆们用直播展示鱼皮画制作。

尤文凤阿婆对着镜头讲解:“这鱼皮得在玉米面里泡20天,去了腥气才能软和。”她边说边用鹿筋线将晒得半干的大马哈鱼皮绷在木框上,鱼皮带着阳光晒透的韧劲,指尖一按便能弹出细微的响。看着屏幕上不断弹出“求教程”的留言,阿婆的每根皱纹都带上了笑意。

那年冬天,黑瞎子岛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渔民的鱼干晾晒场被雪压垮了,连队接到求助电话,电话里老村长的声音带着焦急:“小张排长,好几千斤鱼干压在底下,挖不出来,开春就坏了!”

我带着战友扛着铁锹往渔村跑。到了现场,只见小刘正带着几个青年用无人机勘测灾情,屏幕上红蓝光点标记着受损的晾鱼架。“排长,莽吉塔港的冷链车两小时能到!”他拍了拍帽子上的雪,睫毛上挂着冰碴,“咱们先把鱼干转到物流中心!”

那天我们在雪地里干了整整一天,直到看着一箱箱贴着“东极抚远”标签的鱼干被装上冷链车。阿婶硬塞给我们每人一块烤得焦香的鱼干。咬下去 “咔嚓”作响,油脂顺着嘴角流下,阿婶还在鱼干上抹了辣椒面,辣劲儿混着鱼香,从舌尖暖到胃里。

前年春节,我在视频里看见母亲。她举着手机走到客厅,墙上挂着一幅鱼皮画——是尤文凤阿婆送给我的《东极哨兵》。画里的界碑旁,赫哲人撑着桦皮船,士兵握着钢枪,水面下游动的大马哈鱼鳞片闪着银光。我转头望着身边界碑上未化的积雪,突然觉得那冷硬的石头也有了心跳。

13年过去了,如今的抚远市,东极物流园的冷链车穿梭不息,跨境电商园里堆着成箱的蔓越莓干。我们连队的执勤点装上了5G监控,无人机巡航画面能实时传回指挥中心。那天和小刘一起帮赫哲老乡调试新设备,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您看!这是今早渔民在江心岛直播的流量,比去年开江节还涨了三成!他们正教网友辨认大马哈鱼的洄游路线呢。”

所谓第二故乡,从来不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它是阿婆递来的鱼皮挂饰,边角被摩挲得发亮;是物流园里昼夜不息的货车鸣笛,载着鱼干和收获的喜悦去往远方;是大学生士兵教阿公阿婆直播时的“家人们双击666”,把古老的手艺讲给世界听。

去年退伍季,小杨攥着抹布站在界碑前,突然开口:“这碑石真暖和。”我摸了摸,确实,阳光晒过的碑身带着温度,像块被焐了多年的老玉。

界碑上的温度,是我23岁摸过的冰碴,是我36岁掌心的茧,是13年里所有守在这里的人,用呼吸、用脚步、用心跳,焐出来的家国温度。

作者:张裕怀 朱睿琳

责任编辑:刘雅娟

来源:中国军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