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胡世宗先生一视同仁,平易近人、友善待人、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更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尊师重友的社会意义,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尊师重友 传承美德
——有感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
“尊师重友堪楷模”专栏已收官,可我的思绪仍然惯性地滑向往日的氛围中。感触深的是胡世宗先生,用行动书写的尊师重友的可歌可泣、可圈可点、可学可鉴的篇章。
《尊师重友堪楷模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专栏开篇以来,我们共同走过了两个月,见证了胡世宗先生与良师益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胡世宗先生一视同仁,平易近人、友善待人、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更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尊师重友的社会意义,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尊师重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世宗先生用实际行动,以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文学情怀,生动诠释了这一美德的深刻内涵。他用书信传递情谊,以行动践行美德,无论是与文坛巨匠的文学交流,或是与政要学者的思想碰撞,还是与基层官兵和平民百姓的真诚往来,胡世宗先生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每一位良师益友,彰显出尊师重友的纯粹初心,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型的精神坐标。
胡世宗的平易近人,体现在他对待所有人都秉持着平等、谦逊的态度。无论是面对部长、省长、将军等身居高位的人士,还是边防战士、平民百姓、街坊邻居,他都一视同仁。在与人交往中,他从不摆架子,总是以真诚的微笑和温和的话语拉近距离。他在给边防战士的信中真诚地写道:几十年来,我曾多次奔赴祖国的边防线,黄海渔村、南海西沙、北极漠河,去得特别多的是东极哨所,总共不下10次。我与守卫在那里的官兵结下了深厚长久的友谊。
我和边防的战友们心连心,就保证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永不衰减,创作的激情永不弱化。我在他们中间,就会有无穷的生活源泉,就会有笔耕的永恒动力。这种平等的交流,让战士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和理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热爱生活的坚定信心。
宽以待人是胡世宗为人处世的一大特点。在文学交流和生活交往中,难免会遇到意见分歧和矛盾,但他总能以包容的心态去化解。有一次,在文学研讨会上,一位年轻作者对他的作品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换作他人,或许会感到不满,但胡世宗不仅认真倾听,还对这位作者的勇气和见解表示赞赏,并虚心接受合理的建议。他曾说:“不同的声音能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是难得的进步机会。”这种豁达的胸怀,不仅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也促进了文学界正确对待文学批评的良好风气。
乐于助人更是胡世宗的生活常态。不管是与文坛巨匠的交往,还是与邻里乡亲的相处;不管是同比肩成长的友人,还是对待年轻的晚辈;不管是背靠背与从未谋面文友的沟通交流,还是面对面热心辅导帮助文学爱好者的答疑解惑,胡世宗先生始终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每一位朋友。
他经常登门求教文学前辈,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不忘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于后辈,他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和指导。许多年轻作者都得到过他签名赠书的鼓励,他还在书上写下温暖的寄语,为他们指明创作方向。当街坊邻居遇到困难时,他也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忙解决实际问题。他用自己的行动,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胡世宗尊师重友的行为具有榜样作用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功利性交往逐渐增多,他的行为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真诚、友善、包容的珍贵。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友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更多人在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以真心对待他人。对于文学界来说,他营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促进了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社会而言,他的行为传递了正能量,有助于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
胡世宗用大写的诗意人生,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尊师重友的赞歌,这种榜样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