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口,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发展之变,彰显经济张力。8月7日,记者从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今年上半年,福建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73亿吨,其中集装箱874.9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0.1%。港通货畅,进出口贸易加速发展,今年上半年,福建省
港口,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发展之变,彰显经济张力。8月7日,记者从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今年上半年,福建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73亿吨,其中集装箱874.9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0.1%。港通货畅,进出口贸易加速发展,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145.9亿元,同比增长11.4%。
高亮数据的背后,不仅是港口从单一运输功能向综合服务生态的跨越升级,更是港口作为经济引擎深度赋能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
支撑外贸经济
电商快线“迭代升级”
8月3日,“马士基艾弗特”轮(ERASMUS EFFORT)成功靠泊厦门港海天码头11号泊位,菲律宾线PH1航线正式首航厦门港。该航线构建起东北亚至东南亚的高效物流闭环,助力企业深度拓展菲律宾市场,进一步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面对国际航运联盟重组等因素对港航行业和外贸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福建转变港口发展思路,积极优化、拓展东南亚航线布局,为港口和产业经济发展打开了新路径。目前,福建港口已开通东南亚航线达65条,进一步夯实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港口物流支撑。
2022年6月,厦门港直达菲律宾马尼拉港的“丝路海运”电商快线开通。该航线享有“丝路海运”服务标准及厦门港泊位直靠、提前进场、优先用箱等绿色服务,可精准满足跨境电商货物“批量小、批次多、时效强”的进出口需求。
今年6月,“丝路海运”电商快线迎来了迭代升级。“厦门—东南亚”“丝路海运”跨境电商快速通道为东南亚经济协同发展打开了更高效、更经济、覆盖面更广的贸易“高速路”:首批整合27条厦门港至东南亚直航航线,途经5个国家、10个港口,实现对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家港口的“点对点”直航覆盖,货物综合物流效率提升20%以上。
开通三年来,电商快线集装箱吞吐量已超10万标箱,成为我国与东南亚跨境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
拓展覆盖面,开启“加速度”,有效降成本,福建港航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批新航线相继开通:2月23日,全省首条直达东帝汶海运航线泉州港至帝力港航线开通;5月16日,厦门港直航厄瓜多尔瓜亚基尔港的精品航线开通;7月28日,海杰航运地中海航线班轮“利雅得穆卡布”与中远海运东南亚航线班轮“萨凡纳”成功首航靠泊福州港……港口触角进一步延伸,为福建外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赋能产业经济
港口服务“量身定制”
6月17日,香港籍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闽鹭”轮在湄洲湾港秀屿港区中海LNG接收站完成接卸作业,这是该码头投产以来完成作业的第800艘次LNG船。
“随着省内调峰电厂用气需求逐渐增大,我们调配加大印尼天然气运载量,今年来仅印尼进口天然气接卸量就已超120万吨,同比增加约27%,有力保障夏季高峰用气需求。”福建LNG接收站运行部港务经理屠朝辉表示。
今年以来,福建港口以服务能源产业发展为支点,有力推动运输和贸易的便利化,进一步织密外贸干线网络,助力海运物流大通道建设、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提升福建港口在全球航线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7月22日,两艘30万吨超大型原油轮“凱恒”轮与“凯豪”轮接续靠泊湄洲湾港,标志着VLCC超大型油轮“一潮两靠”作业模式在福建港口成功落地;7月28日,巴拿马籍“尖峰汽船”轮成功靠泊湄洲湾港肖厝港区鲤鱼尾4号泊位,其运载的外贸丁烷通过码头管道直输临港产业百宏化学厂区储罐,开创了湄洲湾港公共码头“船—港—厂”无缝衔接的新范式,“港口+化工”产业集群效应加速显现……在港口的辐射带动下,产业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能源运输的海上大动脉,今年上半年福建沿海港口石油、天然气及制品吞吐量达3112.64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液化气、天然气吞吐量完成301.81万吨,同比增长6.0%,有力保障福建产业发展需求。
能源保障是临港产业坚实的基础支撑,精准的港口服务是临港经济发展的“超级密码”。
6月29日,装载着青拓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34辆新能源重卡的巴拿马籍“虎鲸”轮从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7号泊位启航,发往印度尼西亚。这是青拓集团首次通过自有码头出口新能源重卡,不仅运输更快、更顺畅,综合物流成本也大幅减少。
“自有码头直接出口新能源重卡,可以说是为我们打开了‘私家通道’,后续,我们还有400余台产品将通过这条通道走向世界。”青拓集团副总裁周玉泉表示。
“产业需要什么,港口就匹配什么;企业的呼声在哪里,港口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正是这样的港口服务思维,让“新三样”出口走得更快、更稳。上半年,福建机电产品出口2594.6亿元,占同期福建外贸出口总值的46%。其中,锂离子蓄电池、汽车、船舶分别出口635.7亿、94亿、87.7亿,分别增长22%、47.8%、36.5%。
服务腹地经济
跨省合作协同发展
7月24日,伴随着一声汽笛,一列满载66箱集装箱的货运列车缓缓驶入福州港江阴港区铁路装卸线。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来自江西向塘的海铁联运货物并未在铁路堆场停留,而是在福州港江阴港区海铁联运港站联合调度中心的统一指令下,直接运抵码头前沿指定箱区。
这是闽赣港航物流合作的又一项目成果。今年3月,以“丝路扬帆 通联全球”为主题的福建港口江西推介会在南昌举办,两省在港口物流、多式联运、产业发展等多领域达成合作或意向合作的项目53个,至6月底已落地48个。
充分发挥福建港口资源优势,打造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便捷通道,促进沿线城市资源互补、分工协作,“物流+贸易+产业”联动,闽赣通道建设跑出“加速度”:3月7日,福州港(宁德)上饶码头正式开港,成为闽赣两省携手共建的首个现代化物流枢纽;3月19日,全国铁路首列多式联运“一单制”班列“樟树—(福州)江阴港—营口港”开行;4月12日,萍乡赣西国际港至福州港江阴港区的海铁联运定点专列正式运营。6月22日,新能源汽车组件从江西抚州比亚迪经兴泉铁路运抵泉州石湖作业区,搭上“晴春”号前往林查班港,“抚州—泉州—泰国”多式联运顺利首航。
在深耕闽赣通道的同时,福建港口持续优化延伸“海铁联运+”模式,促进港口与闽西北乃至湖北等周边地区腹地经济联动发展。
7月16日,装载60标箱石材的“麻城—厦门”海铁联运班列启运,在厦门港无缝转接国际货轮出口。这条麻城石材产业园与东南沿海的物流“黄金通道”从临时性专列转为常态化班列,初期将按“每周一班”的频次运行,进一步提升通道的稳定性和运输效率。
“港口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中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未来,我们将围绕服务对外开放、服务产业腾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打造联通两岸、服务中西部、‘海丝’‘陆丝’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东南沿海港口群。”福建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于锐星表示。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