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速览丨8月11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1 10:25 1

摘要:炎热夏季,贵州为全国打开了一扇绿色的窗户。满眼是绿的贵州,赢得游客频频点赞,森林氧吧深呼吸、矿泉水上漂流、喀斯特溶洞探秘……让游客感受不一样的清凉体验、不一样的自然奇观、不一样的绿色消费、不一样的发展活力。

炎热夏季,贵州为全国打开了一扇绿色的窗户。满眼是绿的贵州,赢得游客频频点赞,森林氧吧深呼吸、矿泉水上漂流、喀斯特溶洞探秘……让游客感受不一样的清凉体验、不一样的自然奇观、不一样的绿色消费、不一样的发展活力。

本期推出“不一样的生态游”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出发,去寻觅贵州山水间蕴藏的独特魅力,感受各地因生态旅游焕发的发展活力。

19℃的浪花 跃动盛夏的清凉诗

盛夏,当川渝地区的气温突破40℃时,北纬27度的贵州大地上,贵阳市修文县桃源河的浪花正裹挟着19℃的清凉扑向游客脸颊。

今年避暑季以来,贵阳市充分利用凉爽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将其转化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以桃源河景区为例,周末和节假日的日均游客接待量接近1万人次。

上海游客黄鑫早就听说过贵阳的桃源河漂流,8月2日,当他和同伴乘坐漂流艇穿越一道道瀑布进入峡谷时,那种冰爽刺激的感觉让他直呼不虚此行。

贵阳市桃源河漂流。(贵阳旅发集团供图)

在靠近桃源河漂流终点的桃源河朵芳阁温泉酒店广场上,“爽爽贵阳·特邀+冰爆爽集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挑战互动区,贵阳游客张昌禹正沉浸于“冰雕寻宝”游戏的乐趣之中。“现场的游戏很有趣,之后我还打算去‘贵阳冷饮地图’打卡品尝。”

“不用进市区排队,漂流完就能在景区品尝贵阳本土特色冷饮。”网名为“一杯冰美式”的重庆游客,在品尝了何记冰粉后发朋友圈感叹。

水上自行车、卡丁船、卡通充气船、摩托艇、尾波冲浪……与此同时,在桃源河漂流起漂点旁的桃源水库周边,游客罗钰琛一圈摩托艇游玩下来后与同伴分享:“‘冲浪小镇’太好玩了,和我前几年在三亚体验的感觉一样。”

自去年8月营业以来,桃源水库打造的“冲浪小镇水上运动”项目已累计吸引游客超过6万人。

夜漂、亲子漂、竞速漂等多元化产品,贵州漂流以差异化特色形成不一样的生态游。如黄果树小黄鸭漂流设计了“鸭鸭寻宝记”游戏、高过河推出“毕业漂流季”、施秉杉木河打造“缓漂+垂钓”组合产品,凭借“矿泉水上漂流”成为生态避暑标杆。

素有“黔中第一漂”美誉的贵定洛北河漂流,12.6公里的河道全年保持Ⅲ类以上水质,今年夏天,游客量较去年增长40%。

2024年,全省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日前,水利部发布202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贵州成功实现“四连优”。

截至目前,全省已认定省级水利风景区72处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5处,通过进一步挖掘贵州水库、河湖、湿地等资源的生态、景观、文化价值,更好提升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8.2%。一条条“黄金水道”直接带动沿岸产业和富民增收,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15℃的溶洞 寻觅地心深处的“蓝宝石”

“哇,太凉快了!”8月2日,贵阳市清镇市麦格乡观游村石龙洞口,15℃的沁凉空气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来自广东的张女士专程带孩子来体验这处被誉为“水溶洞探洞天花板”的喀斯特秘境。

石龙洞,一条沉睡数亿年的地下6.7公里长廊,洞内30多个碧蓝瑶池串联成翡翠珠链,10余处梯级细瀑垂落,钟乳石在幽暗中悄然生长。2022年,这片“地心蓝宝石”登上《中国国家地理》封面。

“游客至少要提前20天预订,目前订单已经排到8月底。”石龙洞运营负责人杨建友告诉记者,每天进洞人数控制在120人左右,最大程度保护洞内生态环境。

依托洞内奇特的喀斯特景观,石龙洞吸引众多户外爱好者前来。2024年8月,由万万青年旅行提供专业化运营的石龙洞正式开放,推出桨板探洞、洞穴潜水、洞穴冥想等小众玩法,让古老洞穴焕发新生。

领队在石龙洞入口指导游客驾驭桨板。

“大家在洞中要待4个小时,在桨板上要保持身体平衡,感受水流!”洞口,领队陈千义正指导游客驾驭桨板。凭借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狭窄水道中灵巧转向的优势,轻巧的桨板取代了笨重的皮划艇,载着人们进入清凉世界。

“趴稳!过窄洞了!”领队的提醒在洞壁间回荡。来自广东的郭先生俯身贴紧桨板,钻进仅80厘米高的岩洞,一股凉风扑面而来。“每次穿越这个岩洞,都像被自然之力洗礼。”他笑称这是自己三访石龙洞的理由。

更险峻处,1.2米宽的水道需屏息滑行。“穿过这个水道时,给人一种身在峡谷的感觉,第一次看到喀斯特溶洞,一切都很新奇,孩子比我还兴奋。”来自湖北的瞿先生趁着暑假,带孩子来感受。

“为确保安全,每位游客由专业领队全程护航,领队经过半年严格培训后,均取得‘桨板运动员证书’‘红十字救护证’。”杨建友介绍,目前72名领队均来自观游村村民。

“游客来玩的同时,我们也能跟着赚钱,平均一个月有4000元收入,节假日一个月能有1万多元。”领队陈千义说。

今年上半年以来,石龙洞接待游客2500余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省外游客占比90%以上,实现营收270万元。2024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9万元,预计2025年村集体分红近100万元。

作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峰林、瀑布、峡谷、溶洞交织成绿色脉络。石龙洞正以地心恒久的15℃清凉,将喀斯特的生态密码转化为发展动能——当桨板划开亿年暗河,碧水映照的不再是沉睡的宝藏,而是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23℃的森林 飞出夜空中最美的萤火虫

“这里面到处都是草地和树木,不是工作人员指引,我们半天都找不到酒店!”8月3日一大早,历经10余小时的长途自驾,湖南来的陈默夫妇带着5岁的儿子,终于抵达云屯生态体育公园停车场。

“不枉此行。”陈默说,一进来,一整片的森林和草场瞬间映入眼帘,晨雾笼罩着进入景区的路——相比湖南三伏天黏腻的热雾,这里的清晨丝丝凉意,微风中还夹杂着些许草木味。

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鲁屯镇的云屯生态体育公园,是贵州省首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之一,占地6700亩,森林面积占4300余亩,其中一部分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景区森林覆盖率6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5%,让整个公园成了天然的“绿色氧仓”。

魔法城堡亲子套房。

这座公园深谙“动静相宜”的秘诀。“动区”里,烧烤区的烟火气与无动力乐园的欢笑声交织,成了亲子家庭的快乐星球;而“静区”则藏在密林深处——树屋酒店隐身林间,推窗可见萤火虫跃枝;星空露营帐篷在草坪上排开,抬头便是银河倾泻。更妙的是天然地热资源催生出的云屯・沐云温泉,游客可在森林环抱中泡汤,看落叶飘落在热气腾腾的水面。

穿梭在林间的斑驳光影间,呼吸着负氧离子织就的清新空气,一座藏在树林里的城堡式双层建筑,便是陈默夫妇早在两周前通过网络抢订的魔法城堡亲子套房。

“房间中央设计了一个巨大的螺旋滑梯,是孩子最喜欢的部分,一整天玩得停不下来。“景区游客服务负责人孙开朋介绍。

“每间小屋都配备了望远镜,孩子们可以在露台上观测星轨,清晨起床还可以到萌宠动物园喂养梅花鹿,孩子说童话场景成了现实。”山西太原游客吴志平说。

8月2日至17日,景区推出云屯·暑期龙虾啤酒露营音乐party系列主题活动。

重回侏罗纪恐龙展上,霸王龙、三角龙等种类的仿真恐龙栩栩如生,绿野仙踪魔法森林梦幻泡泡秀、主题动漫气模展、风筝节等活动吸引大量青少年儿童。孩童们奔跑在广阔的草坪上,快乐嬉戏、释放天性。

孙开朋介绍:“7月以来,景区迎来来自上海、北京、重庆、四川、广西、广东等地的避暑游客,已累计接待游客5.8万余人次,景区旅游综合收入290.66万元。”

夏季平均气温23.6℃,森林覆盖率63.3%,被誉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抓住良好的高原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已建成78个森林康养(试点)基地,凤冈、黄果树、江口、道真、息烽5个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单位,基地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生态“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价值。

25℃的院坝 感受“新村民”的乡愁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马头村的葡萄架下,紫红果实正垂落肩头。

8月6日上午,湖南游客汤燕和刘梅凤坐在民宿的青石板院坝里,手里蒲扇轻轻摇着,身后不远处,玉米地、稻田与清澈的小河仿佛一幅美丽画卷,25℃的微风裹着稻花香扑在脸上。

“住了3年,早把这儿当家了!”汤燕的话里藏着一段故事。自前年夏天来过一次后,她和同伴就被这里的凉爽气候、美丽风景与淳朴民风所吸引。如今,马头村成了湘籍游客的避暑根据地,全是“老乡带老乡”的口碑相传。

游客在葡萄架下纳凉。

走进民宿老板罗应禄为游客提供的厨房,里面摆满了鸡蛋、食用油和各种新鲜的蔬菜。灶台边,游客陈湘平正在制作湖南风味的糯米饭,黑豆、腊肉混着糯米的香气漫出窗棂。

“罗老板把厨房收拾得亮堂,锅碗瓢盆样样齐,我们自己买菜做饭,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陈湘平说着,给外出的罗应禄留了一碗。罗应禄回来时笑着说:“他们也吃辣,就是不太习惯我们的素瓜豆,水豆花的吃法也不一样。”

记者采访了马头村的三家民宿,共接待30多名湖南游客,再加上其他民宿,住在这里的外省避暑游客超过了60人,其中50多人是湖南游客。

新寨组民宿的价格是公开统一的,每间房1800元/月,算下来每间房每天60元,民宿提供包含冰箱、电磁炉等厨房用品用具的厨房,避暑游客自己买菜做饭和支付水电费。“每周都赶场,新鲜蔬菜随手可得。”湖南游客对这里的生活便利感到满意。

这些大多是退休老人的“新村民”,带着孙辈把在马头村的日子过成了诗:清晨6点,散步的脚步声惊起露水;上午院坝里,乐器声、广场舞旋律与鸡鸣交织;午餐时十几人围坐,湘音混着布依话笑成一团。多位湖南籍游客表示,不管是新寨组、马头村还是整个新堡布依族乡民风淳朴,村民很好相处。

下午5点,大家又聚到河边一起准备晚餐。晚餐后,大部分人继续去河边散步,有时候也会在院坝里举行小型晚会,湖南花鼓戏调子刚起,就被贵州山歌接了去。就着夜色纳凉最是温馨,孙辈们追逐嬉闹,大人们聊着家常,直到晚上11点后,寨子才沉入虫鸣与风拂树叶的寂静里。

7月上旬来的首批游客已住满一个月,眼看老家还在40℃高温里煎熬,大家打算再住上一两月。

“乡里请我们去看民族文化活动排练,还邀我们参加,大家对此充满了期待。”游客张平生说这话时,葡萄架上的果实更沉了——25℃的布依寨里,异乡客早已把乡愁酿成了新的牵挂。

【多彩新论】

绿色藏在贵州的温度里

19℃的浪花、23℃的森林、15℃的溶洞、25℃的院坝,这些带着清凉体感的温度背后,是贵州生态优势的生动注脚,更是不一样的生态游最动人的底色。

温度里藏着守护的态度。桃源河上,浪花裹挟着“矿泉水漂流”的清爽,这得益于贵州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10年保持100%。石龙洞内,钟乳石在恒温中静静生长,喀斯特地貌的神秘与脆弱,被转化为科普教育的生动课堂。为了让绿色得以自然生长,贵州没有把生态优势当“资本”挥霍,而是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每一片绿。

温度里藏着文化的深度。云屯森林里,树屋与吊脚楼共栖,苗族蜡染的靛蓝与森林的翠绿相映成趣;布依院坝中,湖南味与贵州菜同灶飘香。当湖南花鼓戏遇上贵州山歌,绿色成了最好的黏合剂。贵州的生态游不是简单的“看风景”,而是不同文化在绿色基底上的温柔碰撞,更是文化根脉在生态沃土中的延续与生长。

温度里藏着发展的热度。贵定洛北河漂流游客量增长40%,云屯公园暑期收入近300万元,马头村的布依民宿成了跨省“乡愁驿站”。数据背后,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巧妙转化。桃源河打造 “冲浪小镇”,云屯公园发展森林康养,更可贵的是,发展的红利惠及了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贵州的温度里藏着的是对绿色发展的深刻理解。这里的每一丝清凉,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也为全国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彭林元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