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曾经有这样一位皇后,她辅佐丈夫拯救了濒临破产的大唐帝国,但却在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中遭人暗算,死后还被废为庶人,还背上了阴谋家的骂名。时至今日,无人替她鸣冤。
历史经常会上演令人意难平的一幕,魔鬼在道德的舞台狂舞,好人却在地狱呻吟,纵使千年,阳光也无法穿透历史的真相。
唐朝曾经有这样一位皇后,她辅佐丈夫拯救了濒临破产的大唐帝国,但却在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中遭人暗算,死后还被废为庶人,还背上了阴谋家的骂名。时至今日,无人替她鸣冤。
时光回到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攻破长安,唐玄宗一行仓皇西逃。由于“马嵬驿之变”,太子李亨与父亲分道扬镳,并率军北上灵武,承担起收复旧山河的责任。
李亨一行人很狼狈,虽然贵为太子,但只有一两千兵马,沿途不停遭遇土匪、溃兵的袭扰,以及叛军的追击,凶险异常。
夜晚,一行人露宿山涧,李亨抱着肩膀蜷缩在帐篷里,远处的呼啸声中似乎夹杂着马蹄声、刀枪的撞击声,他忧心忡忡。
张良娣挺着大肚子,在帐篷口铺了床席子:殿下勿忧,妾就守在你的门口。
李亨轻轻摇头说:御敌是男人的事,你快临盆了,为何这般苦自己?
张良娣莞尔一笑:太子涉险,卫兵不多,恐有意外。仓促间妾或可挡一挡,太子就可以从后面离开。
这个给丈夫当肉盾的孕妇就是李亨的侍妾张氏,当时张良娣,后来的张淑妃、张皇后。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当年唐玄宗的母亲窦氏因为得罪武则天而被杀,年幼的唐玄宗是靠姨母的抚养长大的,他的姨母窦氏就是这位张氏的奶奶。也就是说,唐玄宗为了报恩,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姨妈的孙女。
张氏不光美貌可人,而且颇有见识,敢作敢为,有点像女汉子,跟谨小慎微的李亨完全是两个风格。
在逃亡的路上,张氏挺着肚皮,既要照顾李亨的起居,操劳他的安危,甚至产后三天就亲自给将士们缝补、浆洗。到达灵武后,张氏又召集官员们的家属种桑养蚕、纺纱织布,将大后方的生产搞得风风火火。
除此而外,张氏还承担起李亨的秘书工作,以及朝政助理工作,俨然一个无所不能的女强人。因此蔡东潘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张氏是一个与“汉之冯婕妤、明之马皇后”相提并论的贤明女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张氏被唐肃宗李亨册立为皇后,由此进入了大唐帝国的权力核心层。
女人干政!一个可怕的词又蹦了出来,于是后人都责怪唐肃宗“昏庸”。
可是这能全怪唐肃宗吗?假如换一个人替换唐肃宗,恐怕没几个人会做得比他好,尤其在“谁是可信任的人”这个问题上,选择张皇后也是必然的结果。
“安史之乱”的本质绝不是唐玄宗个人的失误,也不是安禄山这个偶然的怪物出世,而是唐朝发展到一定时期社会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当时,庶族集团的崛起,以及豪门集团对资源的垄断,构成了大唐帝国无法根治的“癌”,皇帝已经无法信任以庶族集团为根基的军人,也没办法依靠以宰执班子为首的豪门集团,尤其是在国破家亡之际,唐肃宗真正能信任的只有身边人,包括张氏,也包括两个儿子李豫、李倓,以及贴身宦官李辅国。
唐肃宗的这个小团队可谓患难与共的一家人,他们经历了多次生死劫难,可是当他们一起“共享权力”的时候却走向了内部分裂,以至于你死我活。
按照史书记载,当张皇后享受到权力的快感时,就再也无法罢手。随着野心迅速膨胀,在通往个人权力巅峰的路途中,她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冤案。
第一个倒霉蛋就是唐肃宗的次子,被誉为一代贤王的建宁王李倓。
张皇后说,李倓这个人野心太大,竟然做出危害皇储的举动,实属谋反。唐肃宗一咬牙,下令处死了这个骁勇善战的儿子。
第二个上了靶心的就是太子李豫,张皇后要为自己正名了。
李豫虽然被唐肃宗立为太子,但他其实只是庶长子,而不是嫡子。作为皇后,张氏生了两个儿子,却因为年幼而没被立为太子。
真正的嫡子却位于庶子之下,这不符合宗法。年龄虽然是个弱势,但随着时光的变迁,孩童也会长大,张皇后当然不甘心亲儿子的皇储之位被李豫夺走。
所以,李豫成了张皇后必须要除掉的眼中钉。遗憾的是,李豫有个护法金刚,那就是李辅国。
第三个死敌就是李辅国,张皇后要将“四人集团”归一统。
相对于李豫,李辅国更危险,因为这家伙就在皇帝身边,消息灵通,不好对付。当张皇后计划利用唐肃宗病危的机会,将李豫诓进宫击杀时,李辅国却提前探听到消息,悄悄将李豫保护起来,并且发动兵变,一举击碎了张皇后的阴谋。
张皇后四面为敌,在清除掉李倓后,却被李辅国反杀。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就在唐肃宗驾崩的当日,张皇后被囚禁、废黜后位,不久又被唐代宗(李豫)处死。
这就是史书中的张皇后,一个被权力迷了心窍的女人,最终从一代贤后堕落为祸乱大唐帝国的罪人,死不足惜。
但那只是史书的“正面”记载,我却从史书的“字缝”里读出了一个大大的“冤”字!
首先,张皇后除掉李倓是事实,不过那是李倓自寻死路。
李倓这个人刚猛有余,智谋不足,此人虽然有一颗“爱国心”,但却走了歪路。原来,唐肃宗登基后,有心想任命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两个儿子,长子为太子,次子掌兵权,像不像大唐开国的格局?
太像了!“白衣宰相”李泌一个大耳刮子下去:你傻啊,当初李世民不就是因为掌了兵权,才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了天下?咋的,你也想走老路呗?
唐肃宗一哆嗦,罢了,于是李倓的“天下兵马大元帅”飞了。这哪甘心啊?报国之志岂不是没法实现了?于是幼稚的李倓将枪口对准哥哥,采用了极端的手段。
至于什么手段,史书没写,但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测,应该是类似于谋反之类的手段,结果被张皇后、李辅国联手揭发。
事实上,杀子这么大的事,唐肃宗怎么可能不谨慎、不调查?所以我认为李倓死得不冤,不是张皇后栽赃。
其次,张皇后根本没有产生夺嫡的野心,更没有实际行动。
李豫被立为太子时,张皇后的长子李佋才1岁。国难之际,当赖长君,这个道理谁都懂,唐肃宗需要得力的儿子辅佐,帝国更需要能撑起半边天的储君,这就是李豫被立为储君的理由。
到唐肃宗驾崩时,李佋已经夭折,张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侗还不到2岁,她有什么自信替奶娃子争储君之位呢?
事实上,史书里还有很多矛盾的记载,一则说张皇后与李豫关系和谐,当初就是为了李豫才除掉李倓。二则说,在李亨驾崩前三日,张皇后还找李豫商量,一起对付李辅国。
由此可见,在储君问题上,张皇后一直是支持李豫的,甚至对他很信任。
于是史书又“搅局”,搞出了另一个说法:张皇后想立越王李系。这就更扯淡了,李系也不是张皇后所生,张皇后凭什么为他拼命?
史书中这些无法解释的矛盾记载,只能说明一个道理:谎言说多了,难免漏洞百出。
最后,张皇后发动的阴谋,又被反杀的兵变,其实是李辅国与李豫合谋的栽赃!
张皇后确实想除掉李辅国,因为这个太监的专权引起了朝局的混乱,张皇后更偏向于外朝的立场。
但张皇后知道这种大事必须征得太子的同意,毕竟她仅是个“参谋”,未来太子登基她必须隐退。就在5月13日,唐玄宗驾崩,唐肃宗因过度伤悲而病倒的当日,张皇后找到了李豫,提出“李辅国将图不轨,若不诛之,祸在顷刻”。
很遗憾,李豫拒绝了。
为了防止意外,张皇后令李系率领二百多名内卫,埋伏在长生殿。
第二天,唐肃宗病情加重,一早,张皇后令人传召李豫进宫。李豫得到消息匆匆赶来,却被李辅国拦住,理由是张皇后要对他下手,不能去。
于是李豫“被保护”起来,当晚,李辅国调动军队发动兵变,杀害了李系,囚禁了张皇后。
第三天凌晨,唐肃宗驾崩,李豫灵前即位,并杀害了张皇后。
这个过程其实很清晰地表明,张皇后除掉李辅国的计划泄露了,由于李豫的拒绝,张皇后事实上已经放弃,只是做了预防。而李辅国却下手了,他拦住李豫,并与李豫达成了一致:联合除掉张皇后。
张皇后显然大意了,她只防备着李辅国,根本没料到李豫会与李辅国联手反攻,所以猝不及防之下遇害了。
最大的疑问来了:李豫为何要联合李辅国除掉张皇后呢?
其实理由也很简单,一是李辅国比张皇后更纯粹、更可信,人家是太监,皇帝是唯一依靠。而张皇后则不然,她有“嫡母”的身份,还有嫡子,对李豫来说都是定时炸弹。
第二个理由就是,张皇后这个人能力太强,将来她要是做太后,肯定会分割皇权,谁不顶又是第二个武则天。
提到“武则天”,我们就必须要说到将张皇后打倒的“幕后凶手”——李泌。
没错,就是被世人神话的白衣宰相李泌。李泌曾经跟唐肃宗长叹宫闱之事,他公然替李倓鸣冤,说是张皇后栽赃。又以“黄台瓜辞”提醒唐肃宗,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李泌虽然一个字也没提到张皇后,但很显然就是针对张皇后,而且说辞极其卑劣。
李泌为何要这么做?我不是贬低李泌,要是我或许也会这么做,理由很简单,女人干政在当时确实是个危险信号,不利于帝国的稳定,更何况前面还有武则天的前车之鉴。
但李泌的手段确实不够光明,他为了扳倒张皇后,不惜黑白颠倒、危言耸听,起到了扰乱视听的作用,也坚定了李豫的基本立场——必须除掉张皇后,哪怕手段卑劣。
这就是政治的可怕之处,只讲利害,不讲公义、人情,你张皇后虽然没做坏事,但你的身份,你的能力,将来就是可怕的洪水猛兽!
正是基于这个立场,张皇后稀里糊涂地惨遭杀害,还被戴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并且公然出现在史书上,一千多年来都难见真相。
对了,还有张皇后那个不到两岁的儿子不久也死了,没人关心他是怎么死的。
你说历史可怕不可怕?
来源:寻根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