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四年后,我才开始深刻的想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0 05:30 2

摘要:四年来,我一直在回避母亲去世的事实,虽然我送她入殓、送葬、过三周年,可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她已经离开我了。

到今年十月十五日,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四年了。

四年来,我一直在回避母亲去世的事实,虽然我送她入殓、送葬、过三周年,可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她已经离开我了。

月底是母亲的生日,妹妹问我:我们要不要去看一看妈妈?

我沉默片刻,轻轻说:不用了,有些思念要放在心里,她可能有自己新的生活,来世我希望她不要那么辛苦。

其实我一直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着深深的怨愤。

我家里我的位置比较尴尬,哥哥是大家庭眼里的长子长孙,妹妹乖巧懂事是大家庭的团宠。

而我性格倔强,行事果断,手脚麻利。十岁开始洗全家的衣服,那时候洗衣机这个东西存在于梦里,尤其是到了春节,连续三天要把家里的床单、被罩洗的干干净净,去去晦气。

这个时候,母亲经常在劳作的间隙和我一起去洛河里洗衣。

两只手冻的红萝卜一样,稍微暖和点手又痒的厉害。

那时候家里养着猪、一群兔子和几十只鸡。这些家禽基本是我承包。

为了干活方便,父亲特意根据我的身高给我做了一个小背篓,小巧玲珑。

去岁在家里看见这件落灰的家具,仿佛看见年幼的自己在坡道上背着满满篓猪草蹒跚前行。草放的太高,几乎遮住我的头顶,远远看来就是一个移动的小草垛。

哥哥在干什么?

一般情况下他都在各种装模作样的读书。

高中他读了7年,最后考进一所专科学校。

七年中家里的农活基本和他无关。他结婚的时候甚至不会熬粥。

拿我母亲的话说:没有让你哥进过厨房。

那么家里的厨房基本就是我和母亲的天下。母亲喜欢扫地喜欢洗衣,唯独对于做饭几乎是深恶痛绝,能对付绝对对付,能不做绝对不做。

可是我是一个天生的吃货,食不厌精是我的追求。

所以,到后边一旦我在家,厨房就变成了她的禁地。

我扫地、洗衣、做饭、喂鸡、养猪、给兔子清理窝棚,妈妈那时候学会一项新技能:纳鞋底。她拿着一幅鞋底,到场院里寻找志同道合的婶婶拉家常,间或纳一针鞋底。

不管我如何劳动或者努力,我依然是那个不受待见的孩子。

之所以现在想全面的复盘一下我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因为我发现我和我女儿的关系有一点像我的青春。

我的母亲对我的要求就是考上大学离家远一点,省的她看见了心里烦,所以后来我变成了离家最远的那个孩子。

我现在看见我的女儿也差不多有这样的感觉。她一个准高三学生,天天就是各种睡,然后在有限的时间里玩一下游戏。

在江西这个高考难度堪比地狱的地方,这样的状态也就是一个大专或者职业技术学院的命。

我烦是因为她的不思进取和懒惰,可是当年母亲对我厌烦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

可能是我无数次的顶嘴和高中那不堪的成绩,那时候我的认知和见识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常年做小学教师的母亲已经很难像之前那样在我心里保持着神圣而崇高的地位。于是硝烟四起。

大部分都是我觉得:你也不过如此。

年轻人的傲气和不屑愣头愣脑的冲撞着四周,一个高三文科班班长的自信又让自己觉得世界就在我脚下。事实上直到今天我还在反思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少年轻狂、意气风发、鲁莽幼稚、自以为是。

我们在那所号称全县最长的教学楼里度过自己高中的青葱岁月,也在那段时间和母亲的冲突达到顶峰。

有意无意的,我都在复刻自己的过去,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受过专业心理训练的我察觉到这种情况,于是把这段和母亲之间的拧巴再次翻检出来,细细晾晒。

终生我和母亲都没有像一般的母女之间那种无间的亲密。妹妹曾经在母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释然。

我不希望我和女儿之间有这样的命运轮回。说到底,我们彼此都是对方最亲近的人。这样对峙的结果就是爱的浪费。

除了青少年时期的对立外。我最意难平的是母亲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

她在世的时候反复对我们强调说村里某某的家里,养老就是两个女儿的事,分财产就是儿子们的事。

每年我回去的时候,这样的说教不一而足,一边说一边觑我的脸色。

我那时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律师(惭愧)。

第一次听到,我淡淡的说:那责权利也要平等,平等的照顾父母,平等的继承家业。

其实其时我工作的地方离家里近千公里,家里的各类房产、林地和树木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也不想回去分一杯羹,更不想因为这些身外之物让兄弟姐妹变成乌眼鸡。

之所以这样讲,我觉得太不公平。

妈妈愤怒的说:哪里有女儿继承娘家财产的,法律规定是法律规定,村规民约也是要考虑的,而且往往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村规民约。

我说:村规在哪里?

妈妈胸脯不断的起伏。

这样的谈话不欢而散后,每一次回家对于女儿要养老不要继承财产的谈话如同车轱辘一样时时响起。

我没有一点反驳。抬杠不是我所喜欢的,第一次说清楚了,亮明自己的态度就足够了。

直到那次听亲戚说起:你妈妈在家里拜观音,她经常在观音面前喃喃自语“请你老人家显灵哦,能够把我两个女儿的工作给我儿子哦’。

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的心都碎了。

我的工作是我无数次过关斩将考出来的,妹妹的副高也是她一次次努力的结果。现在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中年过的不那么窘迫。

自己的妈妈说:把你们的工作给你哥哥吧.......。这是现在没有接班或者转让的说法,如果有,我相信妈妈第一时间把我推出来。

因为我能干,即使不做公务员,我也是一个优秀的律师,再不济也可以做一个心理咨询师。何况我还有妞奶奶的丰厚的家底保底背书。

可是她不想想,我离开律师行业已经十年了,我这样的年龄和可以当自己下一代的青年学子去竞争拉扯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难道我的老腰可以承受长时间的出差和久坐或者久站吗(我的腰2019年做过手术,不能负重、久坐、久站或者弯腰)。

这偏心也是到了太平洋了。

母亲常年这样的观念深刻的影响着哥哥。在她去世后,哥哥对于父亲的赡养问题,他想到的解决办法是送养老院。

换句话说他的字典离从来没有赡养老人的观念。

虽然他在离开家的时候基本是掘地三尺,母亲留下的所有现金,房产和林地树木他都一一过目并转移,可是对于父亲,他只想送养老院。

利益他一丝不漏的揽入囊中。身体不好的父亲被他像丢一块抹布一样企图丢到养老院。

我在奔丧回来的高铁上泪如雨下,哥哥的知己不断的给我发消息说服我同意把父亲送养老院。

关键时刻,父亲的兄弟姐妹们快速出手制止这一闹剧。

前边说过,我家是一个大家庭,父亲兄弟姐妹7人。母亲的葬礼后,大家齐聚一堂,由三叔出面代表大家庭对父亲的养老问题做出裁决:哥哥既然继承了父亲的全部财产,现在父亲的养老也当仁不让的由他来接管。

大姑声泪俱下的说:你们把你爸爸送到养老院,就是让他去死。泪如雨下。

老家养老院的情况,懂的都懂,不多说。

父亲的工资卡也交给了哥哥。

嫂子万般不情愿,也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什么。

三叔说的很明确:以后他们兄弟姐妹的养老都是这样的,儿子是第一序位的,全部家产由儿子继承。老人的养老也由儿子全权负责。女儿要尽力而为及时尽孝。

对我们来说三叔是长辈叔叔,对于我的表哥表弟来说三叔是三舅,舅舅在家里的话语权不言而喻。所以借此机会,对他们这一辈的养老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母亲在世的时候,工资基本都贴给哥哥。以至于母亲倒下之后,哥哥看着母亲工资卡的数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可是他忘记了,母亲退休后开始的退休金只有三千多后来才涨到接近五千的,这些年,母亲给他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在老家买了一块地皮、在他需要的时候拿了七万救济,每次只要和他出去,一路的费用包括加油费母亲都一包大揽。

母亲的衣服都是我来置办,吃的药妹妹负责购买。有一种很贵的药我也每年买好带回去。

我们都希望母亲宽裕一点,和父亲的生活好一点。

可是母亲省吃俭用的钱都零存整取的流入哥哥的荷包,在她去世后哥哥对余额之少大惑不解。

他忘记了母亲每次的仗义出手,也忘记了母亲一个月只有四千多的退休金。

母亲很多年和父亲经济AA。父亲后来将自己这些年攒下的一笔钱交给妹妹,言明这是将来进医院救命的钱。

这笔钱是十万。

妹妹后来告诉哥哥还有这样一笔救命钱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怀疑。

我知道,他觉得应该不止这些。

可是我知道这就是父母最后全部的积蓄。在这笔钱刚刚放妹妹那里时,妹妹打电话和我说了,姨妈随后也从侧面印证这一事实。

我直接告诉三叔,妹妹这里还有爸妈留下十万。

三叔一丝犹豫都没有:钱继续放妹妹那里,将来你父亲住院的时候拿出来用。

后来哥哥蜿蜒曲折的打听过这笔钱,几乎明示妹妹要把这笔钱给他。

理由是他养了父亲。那么父亲发所有财产都要做到颗粒归仓。

父亲和母亲为了他们的养老,殚精竭虑,想了各种可能。做了各种预案。结果是这样的现实。

人性经不起考验,更经不起细读。

妹妹有一次问我:你说父母在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哥哥的靠不住?

我说:如果他们不知道就不会把这笔救命钱放你这里了。

妹妹默然。

现在父亲在哥哥一个小房子里养老,哥哥用父亲退休金的一半雇佣了一个阿姨负责父亲的一日三餐。父亲的药依然是妹妹负责、衣服依然我来包办,如果没有买就折成现金支付。

今年洛阳热的时间久且温度高,我和妹妹给父亲房间装了空调。

现在父亲基本能够自理,除了走路慢,超重、不爱运动之外其他还好。

母亲不在快四年了,零零散散写下这样文字。回忆使人痛苦。不管怎么说,父母供我读大学我也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我一直心存感恩,并且也会竭尽全力的赡养父亲,让他的晚年不至惜惶。

父亲最近有点阿尔茨海默,某一日我们在聊天,我问:你见过的媳妇们,谁最能干?

父亲缓缓的说:你妈。

这是父母共同生活这么多年父亲第一次正面评价母亲。

母亲和她同时代的人相比,精明果断,偶尔感情用事,内核不够稳定、胆大心细。

在自己养老问题上患得患失,也使我们有很深的被伤害的感觉。

不过有这样的想法的母亲非常正常。母亲自己后悔自己不是男儿身而不能给姥姥立碑,她对儿子的执念悠长而深邃,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样不能改变。

她无法超越她的时代,也无法超越自己的局限。

可是我仍然要深深的感谢母亲:由于她的远见没有让我在十七岁时早早嫁人。十七岁是我这个时代村里女孩子平均结婚年龄。而是顶着压力让我读完高中,我的很多小学同学都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有的都做了祖奶奶。

现在他们更多的是担心自己的儿子大龄依然娶不到媳妇。勉强娶到了也在担心两个人日子过不下去,他们依然为第三代殚精竭虑。

日子难过的时候,我经常会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我的小学初中同学,和他们相比,我是幸福的。

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没有她的辛勤抚育和谆谆教诲,就没有我的今天。虽然她有自己的局限,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可是只有这样,她才在我的心中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这个世界完美的人已经太多了。不完美的我们才是最普通却也必不可少的底色。

本文纯属个人观念,牵扯家事和故人,杠精绕行。

你杠你对。

网络用图,侵权必删

来源:豆豆的赛叼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