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秋一过,不少人以为总算能和夏天的炎热说再见了,结果却被“秋老虎”打了个措手不及。早晚还算凉爽,中午就不行了,一定要防晒,太阳比伏天还晒,主要是紫外线比较强,走在路上分分钟汗流浃背,连风都带着一股燥热感。老辈人常说“秋老虎更毒”,这到底是为啥?其实这里面藏着季
立秋一过,不少人以为总算能和夏天的炎热说再见了,结果却被“秋老虎”打了个措手不及。早晚还算凉爽,中午就不行了,一定要防晒,太阳比伏天还晒,主要是紫外线比较强,走在路上分分钟汗流浃背,连风都带着一股燥热感。老辈人常说“秋老虎更毒”,这到底是为啥?其实这里面藏着季节转换的小秘密。
到了立秋,天空大多万里无云,太阳辐射能毫无遮挡地直达地面,热量一天天干巴巴地累积,温度自然降不下来。
这时候的热和夏天还不一样,夏天偶尔有台风、雷阵雨“救场”降温,而秋老虎期间往往天气晴朗少雨,空气干燥,热量散不出去,就像把人关在一个大蒸笼里,闷得人喘不过气。
立秋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昼夜温差变大,早上可能还得穿件薄外套,中午就热得只想穿短袖。这种温差悬殊的天气,会让身体感觉更“难受”。
白天太阳暴晒下,地面吸收大量热量,午后气温飙升,而干燥的空气让汗液蒸发速度变快,体表水分流失快,人会觉得口干舌燥、皮肤紧绷,比夏天的湿热更易让人疲劳。
到了晚上虽然凉快些,但白天积累的燥热还没完全散去,加上空气湿度下降,呼吸道和皮肤容易受干燥刺激,自然觉得秋老虎更“毒”。
从夏天到立秋,我们的身体其实悄悄发生了变化。夏天持续高温时,身体会启动“耐热模式”,比如毛孔张开、出汗增多来散热,慢慢也就适应了暑热。但立秋后,早晚气温下降会给身体传递“天气要凉”的信号,身体的耐热调节机制会逐渐放松。
这时候突然遭遇秋老虎的高温,身体一时没反应过来,散热效率跟不上,就容易出现中暑、头晕、乏力等不适。就像习惯了空调房的人突然去户外,会觉得更热一样,身体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提高了,自然会觉得秋老虎比夏天的热更“难熬”。
其实应对秋老虎有诀窍,做好这5件事,就能舒舒服服躲过这波“余热攻击”。
一、补水别等渴,喝对水更重要
秋天最为干燥,这时候补水不能只靠猛灌白开水,最好喝温凉的淡茶水(比如菊花、麦冬茶)、绿豆汤,或者吃点梨、葡萄、银耳这些水润的食物,既能补水又能润燥,比冰饮料解渴多了。
记住别等口渴了才喝,每次喝一小口,一天喝够1500-2000毫升,最好是在早上起来时喝杯温水,晚上睡前也小喝两口,可以更好的缓解干燥。
二、防晒不松懈,晒后及时“降温”
很多人觉得秋天太阳不烈,其实秋老虎的紫外线比夏天还“毒”。因为空气干燥少云,紫外线直射更强,容易晒黑、晒伤,甚至长斑。出门一定要涂防晒霜,戴帽子、穿长袖薄外套,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尽量避开阳光最猛的时段。
三、穿衣“洋葱式”,温差再大也不怕
秋老虎的典型套路是“早晚凉飕飕,中午汗直流”,穿不对衣服很容易感冒。最好采用“洋葱式穿衣法”:里面穿透气的短袖,外面搭件薄外套或防晒衫,热了脱、凉了穿,灵活应对温差。
另外,脚踝、腰腹这些部位别露着,早晚风一吹容易受凉,哪怕穿条薄长裤也比露脚踝强。
四、饮食“清润不贪凉”,肠胃少遭罪
夏天吃冰喝凉惯了,这时可不能再任性。冰饮料、冰淇淋会刺激肠胃,加上干燥天气,很容易闹肚子、胃痛。可以换成常温的绿豆汤、银耳羹,或者吃点冬瓜、丝瓜、莲藕这些清热润燥的蔬菜,既能解暑又不伤脾胃。
五、作息要规律,别让身体太疲惫
秋老虎期间白天热得耗精力,晚上稍微凉快些,正好调整作息“养精神”。尽量晚上10点半前睡觉,早上6-7点起床,跟着太阳的节奏走,让身体在凉爽的早晨养足精神,应对白天的燥热。
中午可以小睡20-30分钟,别睡太久,不然醒来会更累。
其实秋老虎的“毒”,本质上是季节转换时的“气候紊乱”——副热带高压还没有散去,干燥空气的叠加,再加上身体适应力下降,三重作用下才让人觉得热得更难受。不过秋老虎再厉害也只是暂时的,一般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就会逐渐降温。这段时间大家记得做好防晒、及时补水,白天别贪凉猛吹空调,顺利熬过这阵,清爽的秋天就真的来啦!
来源:觅源良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