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灿芳华映雪域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灿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1 01:14 1

摘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2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便是其中一位。入伍23年来,张灿灿扎根高原,聚力练兵备战,在改革转型中勇蹚新路,走出了一条聚力强能、谋战胜战的奋进之路。

张灿灿(左三)在演练中研究地形。陆军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红军营营长张灿灿(右二)与战士一同研究无人机操作技巧。

西海新闻记者 吴予琴 文 通讯员 崔获阳 图

何谓最美军人?是军装在身时的挺拔脊梁,是危难当前的逆向冲锋,是日复一日对使命的执着坚守,也是千钧一发时的无我抉择……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2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便是其中一位。入伍23年来,张灿灿扎根高原,聚力练兵备战,在改革转型中勇蹚新路,走出了一条聚力强能、谋战胜战的奋进之路。

高原军营的“追梦人”

身形精瘦、皮肤黝黑,初见张灿灿,一副标准的军人模样便立在眼前。这种融入血脉的军人气质,源于他自小便扎根于心的参军梦。“我的父亲是一位老兵。小时候,我很喜欢听他讲部队的故事。”张灿灿说。

2002年12月,受父辈精神的感召,张灿灿踏上军旅路,被分配到西北高原的“夜老虎连”,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连队战士。

这支连队的历史可不简单。1934年11月,该连组建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隶属红军鄂东北独立团,能征善战、屡建奇功。1948年,淮海战役初期,该连在一次夜战中全歼敌加强机炮连,被授予“夜老虎连”荣誉称号。

成长在这支功勋卓著的红军部队,红色血脉悄然融入张灿灿的心底。入伍伊始,他便立志当好兵、当尖兵。初期,身体素质并非顶尖的张灿灿凭借一股狠劲和韧劲,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一件沙背心、一副沙绑腿除了睡觉几乎不离身。无论是基础体能还是专业训练,他都紧盯连队“龙虎榜”,咬牙拼搏。

日复一日的汗水浇灌出硕果,张灿灿的名字开始登上连队“龙虎榜”,继而跃上营榜、团榜。之后武装越野,他是领跑员;战术训练,他是示范兵。跑障碍,他的动作轻盈敏捷,战友们形容他“不是跑得快,而是飞得低”,至今他仍保持着某型高原障碍的部队纪录。

当兵第7年,张灿灿以优异的成绩提干。担任3年步兵排长后,他晋升为炮兵连长。面对全新的连队和岗位,张灿灿虚心钻研,仅用两个月就掌握所有技能,实弹射击首发命中、发发命中,用一年时间就将连队从后进带为先进。

转型路上的“领头雁”

连队建设渐入佳境,张灿灿的目光也投向了更远的战场。虽身处西部高原,但张灿灿密切关注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惊叹于无人智能技术的巨大变革,他结合练兵实际,不断思索着战争形态新变化和训练转型新路径。

今年年初,营队受领上级某无人机试点任务。由于大多数装备还未配发到位,张灿灿便号召全营官兵自己动手,基于单位自购无人机革新改装。

“‘手搓’无人机怎么可能?”“涉足新领域,就要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看到大家有些犯难,张灿灿以此激励自己和战友。他带领营队组建专项攻关小组,围绕无人装备技术和无人战法训法展开攻坚。白天,大家集中在一起研究战场上无人装备的运用;夜晚,利用点滴时间补习编程、电路搭设、空气动力学等知识。在张灿灿的带动下,全营迅速掀起无人作战研究热潮。

一个月后,在攻关小组的不懈努力下,第一架简易无人机“手搓”完成。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全营官兵备受鼓舞,自主研发的热情空前高涨。如今,营队已自主革新改装垂直冷加速无人机、察打一体无人车等6类23件装备。

为了让无人装备适应高原空气稀薄的环境,不再出现高原反应,张灿灿带着干部骨干加班加点,将高原环境参数与装备性能指标一一比对,进行模拟推演和数据论证。通过上百次实验论证,大家终于摸透了高原低温对电池续航的衰减规律,总结出一套“三阶电量管理法”,让穿越机能在极端环境下通过调整飞行姿态合理分配电量,最大限度延长滞空时间。

生命禁区的“逆行者”

“营长是一位很纯粹的军人。工作中,他对自己和战士要求非常严格。生活中,他又是一个大哥的形象,对我们都很关照。”战友们这样评价张灿灿。而他的行动,是对这些评价最生动的诠释。

2020年,时任副营长的张灿灿随营队行进在蜿蜒攀升的高原山路上。突然,前方运输车传来嘈杂声,某连战士陈明明突发急症晕倒,口吐白沫、瞳孔放大。匆忙赶来的卫生员边为战士做心肺复苏边判断:“可能是急性高原病,急需吸氧……”

“哪里有氧气瓶?”听到对讲机里传来焦急的呼喊,张灿灿毫不犹豫地回应:“我来送!”此时道路泥泞,车辆无法通行。他随即扛起14公斤重的氧气瓶,沿着近道向前狂奔。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张灿灿赶了近两公里。等到达目的地时,他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因为及时输送氧气和紧急救助,陈明明的脸色明显好转。医护人员心有余悸地说:“幸好第一时间输上了氧气,不然这名同志真有生命危险。”

这样的担当,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书写着新时代军人的赤忱;这样的选择,在强军征程中诠释着革命军人的本色。还有一次野外驻训期间,炊事班战士张渭川不慎面部被火焰灼伤,当即被送往驻地医院紧急处理。时任连长的张灿灿彼时正在轮休,他接到连队战士受伤的消息后,立即赶往医院。为了让张渭川得到专业救治,在与医生商讨后,张灿灿决定将张渭川转送到上级医院。

转运途中,张渭川因烧伤创面疼痛难忍,额头不停渗出汗珠。张灿灿见状,一边安慰张渭川,一边用纸折成扇子为他扇风降温,缓解疼痛。抵达医院后,张灿灿彻夜未眠,时刻关注战友伤口换药情况,直至病情稳定。

家国之间的“赤子心”

守护祖国边防的安宁,张灿灿肩负千钧重担,与妻女的团聚时光总是短暂而珍贵。

2024年9月11日,张灿灿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淬火》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女儿早早守在电视机前,期待父亲的身影。“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节目中张灿灿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女儿激动不已。

也许女儿还不完全明白,电视中的爸爸,当时坚守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用钢铁之躯守卫国土。正如纪录片中所言,“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其他割舍!”这份割舍,让张灿灿对家人,尤其对孩子心怀亏欠。

张灿灿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每天喊着要爸爸。他每次休假结束返营,女儿仿佛有预感,总是哭着抱住他不放。这些年,女儿渐渐长大,变得沉默寡言,与爸爸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那天接到女儿的电话,张灿灿一时感动,忍不住掉下泪来。这份来自女儿的认可,触动了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他守护的不仅是边关,更是身后无数个像女儿一样的笑脸,是万家灯火里那份不必言说的安稳。

“成长在红军部队,内心流淌着红军血脉,我将永葆忠心向党的铁血军魂,永葆矢志打赢的胜战追求,在强军征途上锐意进取、不懈冲锋,扛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这代军人的神圣使命。”张灿灿的话语铿锵有力。

奋进强军征程,人人出力尽力;攻坚百年目标,个个知责尽责。在辽阔的西部高原,在火热的军营,无数像张灿灿一样的铁血勇士正加速成长。他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不负韶华、奋斗奋进,正用忠诚、勇毅和坚持,书写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祖国和人民的崭新篇章。

《西海都市报》(2025年08月11日 第A4版:专版)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