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这尊炮花了15万两白银,——我查了一下,这些白银放到现在,上千万人民币总是有的吧?
有人说这尊炮花了15万两白银,——我查了一下,这些白银放到现在,上千万人民币总是有的吧?
谁来算算。
我对兵器不懂,本来不想去胡里山炮台,这边要门票的,但是听书里面有个“克虏伯”,心思就动了:克虏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不是有个“克虏伯”。
“团长,打一炮啊打一炮啊”,实在印象深刻。
门票25元,说多不多,谁让咱想看克虏伯大炮呢,还是个全国文保单位。
沿着台阶上去,两边都是大榕树,今天说不上凉快,还有些闷。
好在不是很高,上去就是一个石门“天南锁钥”。
胡里山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
一圈石头砌成的城墙把炮台围成了一个圈。
里面到处是这种“铁疙瘩”红衣大炮,原称红夷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最早是从荷兰葡萄牙进口的。
当时军人迷信,在这些巨炮上盖以象征吉利的红布,正巧清代满族忌讳“夷”字,便定名为“红衣大炮”。
现在看很落后的红衣大炮,在历史上曾经很厉害的,不管是明清之间战争,还是清后来平定三藩,都起着很大作用。
这些大炮很多都是清朝中国人制造的,上面还有文字记录。
其中一个炮身有‘铁模’二字,也是国内外仅存的“遗世孤品”。
大石头上刻着当年买克虏伯大炮的朱批奏折。
两次鸦片战争后,海防重要性就显现出来,随着洋务运动兴起,购买洋枪洋炮就成了必然。为了卖大炮,闽浙总督卞宝第“先斩后奏”,但没有借到银两,最后病重死于任上。
继任闽浙总督谭钟麟截留新海防捐输,所得资金用于购炮筑台,光绪帝只好同意。1896年十一月初八,长期难产甚至险些胎死腹中的胡里山炮台终于竣工。
旁边还有“独木成林”的景点。
福建榕树多,上百年的大榕树不少,但是这个“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大榕树由三个树根组团组成,每个组团由无数的气根组成,数不清的气根从树冠上垂下,扎进土壤里,远看就像一棵一棵的树木,俨然一片树林!
在林下走走,几十步是走不完的。
榕树下不少桌凳供游客休息,树上还有不少小鸟,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篇文章《小鸟天堂》。
据说12级超强台风在厦门沿海登陆时,这棵大榕树依然不倒。
榕树旁边也是看“三剑客”的一个观景台。
再走,左边就是克虏伯大炮的炮台了。
真是大呀!
炮身长13.13米,重50吨,口径280毫米,炮重87吨,炮管长13.9米,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
大炮原来可360度旋转,现在上面加盖了一个盖子,,就不能旋转了。
这是“世界上现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被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下面都有轨道,包括运送炮弹的推车。
克虏伯大炮的出厂价是8万两白银,从德国运至闽江口每门炮花了2万两白银,再从闽江口运至胡里山,又用了1.5万两白银,加上整个炮台的建设花费的8.7万两白银,两门大炮屈指一算,清政府一共花费30.2万两白银,平均每门炮的花费是15.1万两白银。
可惜1957年间,大炼钢铁,西炮以每斤8分钱当做原料。幸好在有关部门制止下,东炮得以保存。
真是幸运!
炮台下面是地堡,里面除了一些陈设,还有“小电影”,介绍有关金门海战等历史背景。
院子好像是个演武场,旁边也是当时驻守炮台官员的陈列室。
从炮台的方向远望大海,台湾方面的大担岛二担岛三担岛四担岛看的很清楚。
1900年8月间,日军曾经妄图独占厦门,胡里山炮台调转炮口,对准鼓浪屿海面的日舰和日本领事馆。日军慑于大炮的威力,不得不于8月31日撤兵回舰。
1937年9月3日,日本海军3艘军舰闯入厦门军港炮击胡里山炮台,中国守军使用克虏伯,一发炮弹直接击沉日本若竹型驱逐舰,青史留名。
当然,日据时候日本人对克虏伯大炮进行一定的破坏,后来才修补了。
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厦门对敌有线广播站"在胡里山炮台正式成立。10月06日,直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
下午四点,我还看到了红夷火炮操演,表演的很完整,但是这个天气,演员真是辛苦。
兵者,国之大事。
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我回来就吃不到这可口的猪脚饭。
说实在的,这几天厦门的饭菜我太不习惯了,一开始吃还能新奇一下,现在只有这广东猪脚饭还能习惯些。
想念一碗油泼面。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来源:云水终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