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射雕英雄传》称得上是金庸最出圈的一部作品,书中的主角郭靖可以说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谓“侠之大者”,他的格局不仅仅只在武林之中,他是心系天下苍生,当真令人佩服。
《射雕英雄传》称得上是金庸最出圈的一部作品,书中的主角郭靖可以说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谓“侠之大者”,他的格局不仅仅只在武林之中,他是心系天下苍生,当真令人佩服。
不过《射雕英雄传》中最亮眼的存在却不是郭靖,而是那五绝高手,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顶尖强者,郭靖在他们面前,也不过是晚辈后生。
然而让人奇怪的是这五绝高手中,居然没有当世明教教主,这似乎不太对吧?
(明教剧照)
《射雕英雄传》中的明教哪去了?
一、传承数百年的明教
多数人的印象里,明教是在《倚天屠龙记》中才登场的一个武林组织。
其实不然,明教的历史是足以与少林、丐帮这些门派相提并论的,甚至武当派都没法与他们相比。
张三丰自己就提到过:“魔教中人规矩极严,戒食荤腥,自唐朝以来,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领方腊在浙东起事,当时官民称之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两大规律,传之已达数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对魔教诛杀极严,武林中人也对之甚为歧视。”
(张三丰剧照)
从这里不难看出,明教早已传承了数百年,唐朝之时他们就已经在武林中作恶了。
甚至就在《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也提到过明教这个组织。
说是:“徽宗皇帝只信道教,他知道之后,便下了一道圣旨,要黄裳派兵去剿灭这些邪魔外道。不料明教的教徒之中,着实有不少武功高手,众教徒打起仗来又人人不怕死,不似官兵那么没用,打了几仗,黄裳带领的官兵大败。他心下不忿,亲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战,一口气杀了几个什么法王、什么使者。”
你看,可见金庸在写《射雕英雄传》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明教这个组织,甚至连法王、使者这些明教内的人员配置都已经设定好了。
既然如此,那么射雕时代的明教又哪去了?
为何如此一个强盛了数百年的组织,偏偏在“双雕”时代销声匿迹?
莫不是那《九阴真经》的作者黄裳将他们打服了?
不,恰恰相反,周伯通还特意解释了,黄裳是战败的一方,正是因为输给了明教,他才会隐居四十多年,继而创出那本《九阴真经》。
所以明教一直都很强盛才对,所以双雕时代的他们经历了什么?
二、金庸的武侠世界观
或许细心的朋友已经注意到笔者在前文提到的一段金庸原著描述了。
也就是张三丰回忆明教历史的那段描述。
(明教之人剧照)
张三丰的回忆里,明教曾经有过一位名为“方腊”的教主,熟悉《水浒传》的人或许已经想到了,这不就是后来让梁山好汉伤亡惨重的那个反贼头领吗?
是的,这里提到的方腊,与《水浒传》中的方腊就是同一人,毕竟那北宋末年的时代背景下,还能有哪个在浙东起事的头领叫方腊?
而金庸的武侠世界观里,与《水浒传》联动的细节绝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点。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还提到过郭靖是“赛仁贵”郭盛的后人。
还有梁子翁与郭靖交手时,所用的武功也是出自梁山好汉之手。
说是:“只见参仙老怪梁子翁笑嘻嘻的站起身来,向众人拱了拱手,缓步走到庭中,忽地跃起,左足探出,已落在欧阳克插在雪地的筷子之上,拉开架子,‘怀中抱月’、‘二郎担山’、‘拉弓式’、‘脱靴转身’,把一路巧打连绵的‘燕青拳’使了出来,脚下纵跳如飞,每一步都落在竖直的筷子之上。”
这里提到的“燕青拳”,自然就是出自梁山好汉“浪子”燕青之手。
(金庸、武松、鲁智深)
如此一来,等于说金庸是将《水浒传》的故事融入了自己的武侠世界观里。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水浒传》中发生的那些故事,对于金庸笔下的武林人士而言,都是“历史”。
你还别说,金庸所写的《天龙八部》与《射雕英雄传》之间被略过的那个时代,恰恰就是《水浒传》故事发生的时代,看样子金庸是不愿乱改《水浒传》的剧情,才刻意略过了这段故事。
如此一来,射雕时代明教为何销声匿迹,就不难猜测了。
三、洪七公崇拜的高手
《水浒传》中的方腊势力是谁灭掉的?
答案可不是“行者”武松,那“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桥段是不存在于《水浒传》原著中的,原著中擒下方腊的人其实是那“花和尚”鲁智深。
而在金庸笔下,鲁智深可没有听潮圆寂,而是成了丐帮名宿。
毕竟丐帮长老与黄蓉对决时,就用过那花和尚的武功:“蓉竹棒伸出,一招‘拨狗朝天’,将钢杖杖头挑得甩了上来,笑道:‘不用多礼,只怕我本领不及你。’这钢杖是简长老已使了数十年得心应手的兵刃,给她轻轻一挑,竟尔把持不住,杖头翻起,砸向自己额角,忙振腕收住,更加暗暗吃惊,当下依晚辈规矩让过三招,钢杖一招‘秦王鞭石’,从背后以肩为支,扳击而下,使的是梁山泊好汉鲁智深传下来的‘疯魔杖法’。”
(洪七公剧照)
所以不难猜测,当年鲁智深并未圆寂,而是投身丐帮,而洪七公若有幸见到这位前辈的话,也要俯身跪拜,叫他一声老师父。
而双雕时代的明教之所以沉寂,就是因为鲁智深当年拿下了方腊,他们才从此沉寂了近百年。
如此一来,一切就说得通了。
不得不说,金庸的故事当真是细节满满,当你读懂那些藏在细节中的关联之后,自然会觉得妙不可言。
来源:耳东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