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村,倘若用“鲜为人知”和“默默无闻”一类成语来形容,我觉得,算不上亏待了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村,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却有了重大发现,使一座沉埋了两千多年的西汉古村落由地下走向地面。它,逐渐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向世人展示着那个遥
在三杨庄,穿越一片西汉的时空
文/王世辉
去内黄文学采风,其中有一站,是三杨庄。不是为了领略乡村风景,不是为了参观生态农业,到三杨庄去,为的是访古——访的是西汉之古。
那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村,倘若用“鲜为人知”和“默默无闻”一类成语来形容,我觉得,算不上亏待了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村,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却有了重大发现,使一座沉埋了两千多年的西汉古村落由地下走向地面。它,逐渐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向世人展示着那个遥远时代农耕文明的辉煌。
汽车驱驰了一段路程,我才实现了与三杨庄的零距离接触。已是半下午时分,偏斜的阳光抛洒下来,笼罩着四野,仿佛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件宽敞的金黄色外套。这外套虽然足够广大,却遮盖不住一种恢宏的气度——站在这片土地上,我获得的初步印象就是如此,说不清楚,是我的主观意识所为,还是客观事实所致。沿着一条乡间小路迤逦而行,两旁是地毯一般铺开的绿色麦田,深深地嗅一嗅,进入鼻腔与肺腑的全乎都是舒爽的清芬,泥土的气息好像已被同化了,无法从中分拣出一丝半缕来。
在三杨庄汉代遗址的标识牌前,我驻足停了下来,浏览标牌上的文字。介绍是概要式的,涉及了遗址的历史背景、发掘经过和文化价值、深远意义诸方面。原来,这座古村落是由于黄河泛滥和泥沙淤积而被掩埋到地下的,2003年,实施“引黄(河)入内(黄)”工程,在疏浚硝河时,它的一角被人们无意间撩开,继而组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终于使它从沉沉睡梦中走出来,重见了天日。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迹,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尚未读完介绍文字,我的心神已开始飘忽摇晃,分不清置身的时间与空间,有了穿越的感觉。这感觉,驱使着我,引导着我,一步一步退回西汉,进入了历史深处的时光……
在遗址的核心区域,我再次停住了脚步。围圈着区域四周的,是坚固的铁质护栏,伸出手去触摸,传感到指尖的,是一种沁沁的凉意,是一份倏忽的清醒,仿佛被一只大手拽了一下,我打了个激灵,立马意识到,哦,我是现在的人,并不属于那个远去了的古旧时代。于是,认认真真地打量,仔仔细细地观察,目光里写满了追寻与探索。
护栏以内,各种遗存呈现,既丰富繁杂,又错落有致,保持了发掘时的原貌。难以计数的遗存物象,各自恪守着固有的秩序,所以,给我的感觉是多而不乱。它们安静地搁置于一座巨大的坑中,神色是闲逸的,也是安然的,呼吸是匀称的,一点儿也不急促,而它们的诉说与讲述,又是和缓平稳的,颇有些“娓娓道来”的意味。据介绍,坑的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是发掘过程留下的现场,运用考古学的专业术语,应该叫“遗址坑”。放眼望向坑内,所见是一座座汉代民居的遗址,轮廓分明,样貌清晰,自成一份宛然的质真与生动。一例地,这些民居的墙体由夯土筑成,屋顶是木构架,覆盖着厚墩墩的茅草。这样的建筑体式,应该具有代表性,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沿着遗址坑的边缘,一边缓慢地走着,一边细致地观察着,我的眼睛是最忙碌的,真有点儿不够用的感觉,恨其不会迅速衍生裂变,增出更多的眼睛来。这些民居的屋舍并非同一规制,有的宽敞,有的促狭。我在心里揣测,或许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等有关吧?院落的痕迹很明显,这一家与那一家由院墙分隔,各自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与生活范围,很好地协调了开放与封闭的对立问题。院落里有厕所,院落外有猪圈,和前些年我们农村的设置几无二致。我看到了一口水井的遗迹,不自觉地,脑海里便活现出一幅幅挑水的图景,耳际依稀传来了清凉之水在木桶里歌唱的声音。
咦!那一条宽阔规整的道路,不是大街吗?宽约5米,笔直地延伸着,在院落与院落之间形成贯穿之势,这样的版本一直复制拓印到今天,未曾发生过什么改变。这条街道保存得极其完好,我的目光沿循着它,使我的神魂再度获得了强烈的穿越感——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领略到了那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境况。
农田和沟渠的遗迹也在遗址坑内赫然显影。农田基本上是规整的,多呈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大小不一,但其间的田埂印痕清晰可辨。沟渠则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种经与纬的交织,也将农田分出了一个个单元,那时的农人们就在这一个个单元内,春耕夏播,秋收冬藏,辛勤地书写着劳动的篇章,在春秋递嬗日月轮转之间,创造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在一块农田里,我看到了一枚脚印,呈淤陷状,很深刻,像已被石化一样。想必这是某人在灌溉庄禾时留下的证据吧?我在想,这些遗址了的农田和沟渠,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的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等情况,该是多么重要的实物资料啊!
走遍了角角落落,看遍了遗址,我也该和三杨庄说声“再见”了,我也该为这次穿越时空之旅画上句号了。重新返回到现在,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思绪已收回了许多。陪同的内黄文学界朋友不失时机插话进来,作补充介绍,说,这个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不仅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和农耕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填补了汉代民居考古的一页空白……
归途中,坐在车里,我微闭双目,脑海里却在须臾不停地回放着探访所见的一幕幕景象,深深地感受着,体认着,思索着,越发觉得,那一切的一切,无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结晶,它们在展示着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它们在坚定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它们在增强着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王世辉,笔名春风秋水,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清荷风新诗研究会特邀驻会诗人。诗作散见于《星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中国诗歌报》等,出版诗集《乡土滋味》、散文诗集《八面晞风》(合著)等。
来源:神州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