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被曝火腿肠吃出大块硬物,背后万隆家族财富196亿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0 22:36 4

摘要:事实上,这位用户的遭遇并非孤例。雷达财经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查询发现,截至目前,与双汇有关的投诉累计多达4829条,涉及防腐剂变质、吃出黑色不明异物、吃出虫子等问题。

雷达财经出品 文|莫恩盟 编|深海

近日,青岛广播电视局旗下《点时新闻》报道称,广东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其在食用双汇玉米风味香肠时吃出了不明异物。

事实上,这位用户的遭遇并非孤例。雷达财经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查询发现,截至目前,与双汇有关的投诉累计多达4829条,涉及防腐剂变质、吃出黑色不明异物、吃出虫子等问题。

尽管面临诸多投诉,但双汇背后的掌舵人万隆家族依然积累起了不菲的财富。前不久发布的《2025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显示,万隆家族身家达195.9亿元,较上一年大增89.3亿元。

作为庞大猪肉帝国的领航者,现年84岁的万隆至今仍牢牢掌控着“双汇系”。即便曾与长子万洪建身陷“内斗”风波,万隆的权柄始终没有旁落。直到现在,万隆仍奋战在双汇发展、万洲国际、史密斯菲尔德的管理一线。

屡次卷入食品安全风波,双汇发展近年利润下滑

据点时新闻8月5日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反映,其在食用双汇玉米风味香肠时吃出了不明异物。

根据视频来看,异物所处位置在香肠一端,看上去脏兮兮且体积较大。这名网友表示,产品是6月份生产的,在保质期内且外包装无异常,希望企业能引起重视。

对此,点时新闻联系了双汇食品官方客服,客服表示,一般这种情况相关人员会收回产品查验,至于其它有关食安的问题,客服表示会有专人给记者回电。截至发稿前,点时新闻暂未收到相关回复。

然而,该网友的遭遇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一位网友曾发起投诉称:“我于美团外卖买的双汇王中王香肠,于8月9日拆封发现异物,用一根香肠发现一个圆管样异物,一个透明大坨异物,味道也很奇怪,但是拆封当时外包装是完好的。联系了厂家只做退款处理。”

类似前述这样的情况,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还有很多,这些投诉涉及防腐剂变质、出现黑色不明异物、吃出塑料纸等问题,累计数量多达4829条。

同花顺iFinD资料显示,屡次涉及食安问题的双汇,其背后的上市公司为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双汇发展”)。

不过,双汇发展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不佳。具体来看,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0.97亿元,同比下跌4.2%;实现归母净利润50.53亿元,同比下跌10.11%。

2024年,双汇发展的业绩延续了上一年的颓势。该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7.15亿元,同比下跌0.64%;实现归母净利润49.89亿元,同比下跌1.26%。

对于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降,双汇发展在去年年报中解释称,主要是受生鲜品、养殖业等企业所得税免税业务利润下降影响。

目前,公司的经销模式分代理销售与直接销售。截至2024年12月末,公司共有经销商21282家,对比年初净增加3522家,增幅19.83%,其中:长江以南7253家、对比年初增幅20.24%,长江以北14029家,对比年初增幅19.62%。

2024年,双汇发展直销收入143.81亿元,同比增长6.11%;经销收入451.81亿元,同比下降2.5%。

目前,双汇发展的线上直销业务由子公司双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运作,在天猫、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开设店铺30家,另运作京东新通路、小象超市、淘宝买菜、美团优选等平台的入仓业务,主要销售包装肉制品、熟食、生鲜产品、调味料等产品。

2024年,公司肉类产品总外销量318万吨,同比下降1.67%。

进入2025年,双汇发展的业绩依旧没有好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2.95亿元,同比下降0.09%;归母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下降10.58%。

万隆紧握“权利大印”,坐拥三家上市公司

雷达财经从双汇官网获悉,双汇发展背后的母公司为万洲国际。同双汇发展一样,万洲国际也是上市公司。

天眼查显示,早在1998年12月,双汇发展就已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万洲国际则于2014年8月在港交所上市。

不论是双汇发展,还是万洲国际,两家上市公司幕后的真正大佬都是万隆,其在肉类加工行业拥有逾50年经验。

如今坐拥近两百亿财富的万隆,出身并不富裕。1940年,万隆出生在河南漯河的一户贫困人家,生活的艰辛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坚韧与不屈。

之后,高中还没毕业的万隆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铁道兵。从部队退役后,万隆来到漯河肉联厂成了一名普通的办事员。

在肉联厂工作期间,万隆的努力和突出表现逐步获得认可。1984年,万隆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在这一年,他成为了漯河肉联厂历史上第一位民主选举的厂长。

20世纪80年代,全球养殖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肉制品行业逐步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肉制品占肉类总量的比例却远远不足。万隆决心提升技术、狠抓产品,改造传统意义上的肉类工业。

1999年,目光敏锐的万隆洞察到了中国生鲜肉类市场的巨大潜力,果断提出发展品牌冷鲜肉业务的战略。

在他的精心布局下,双汇冷鲜肉门店迅速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成为中国生鲜肉类市场的领军品牌。

在万隆的领导下,双汇发展和万洲国际先后奔赴资本市场。如今,尽管万隆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但其仍活跃在公司的管理一线,目前他不仅在万洲国际担任着董事会主席的要职,还在双汇发展担任副董事长一职。

根据双汇发展发布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为罗特克斯有限公司。公司境外间接股东万洲国际(原名为双汇国际)于2010年11月实施股权调整,导致兴泰集团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兴泰集团的受益人分散且独立决策,没有单一受益人能通过其拥有的受益份额控制并决定受益人大会及兴泰集团的决策,截至2024年12月31日,受益人中持有受益份额最大的为万隆,其直接和间接持有的受益份额比例约为49.9%。

万洲国际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万隆作为家族信托委托人,概约持有公司31.68%的股份。

除了双汇发展和万洲国际,万隆还控制着一家美股上市公司。

2024年7月中旬,万洲国际发布一则公告,宣布已向联交所提交一项建议分拆申请,涉及建议分拆在美国及墨西哥经营的史密斯菲尔德食品有限公司业务,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或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作独立上市。

据万洲国际介绍,史密斯菲尔德是一家全球食品公司,也是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万隆担任董事会主席。

雷达财经了解到,史密斯菲尔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早在1936年,史密斯菲尔德就已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问世。

八十年代,史密斯菲尔德迎来飞速发展的阶段,到1998年史密斯菲尔德已稳固其作为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的地位。

而史密斯菲尔德与“双汇系”结缘,则是在2013年。当年5月,史密斯菲尔德和双汇国际(万洲国际前身)达成战略性合并,双汇国际拟以总价7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据悉,这笔交易是当时中国企业在美最大规模的收购项目。同年9月,这笔收购交易正式画下句号。随着这笔交易的完成,史密斯菲尔德随后也从纽交所退市。

今年1月28日,史密斯菲尔德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此次发行后,万洲国际持有史密斯菲尔德80%股份。

家族财富逼近两百亿,父子内斗曾引发巨大关注

雷达财经注意到,史密斯菲尔德上市后股价震荡上行,最新市值100.36亿美元。或是受益于史密斯菲尔德股价上升,万隆家族财富大幅上升。

前不久发布的《2025新财富杂志500创富榜》显示,万隆家族身家达195.9亿元,较上一年大增83.77%。而195.9亿元的财富,打破了万隆家族的财富纪录。

虽然成为万隆家族财富上涨的功臣,但围绕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却曾引发了一场父子内斗。

2013年双汇国际(万洲国际前身)谋划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彼时,作为万隆长子的万洪建其实并不认同这笔收购。

在万洪建看来,收购史密斯菲尔德不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式。“第一,美国业务已经基本成熟,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市场潜力发展空间比美国要强、要快;第二,当时要花70亿美元,印象中是当时双汇净资产的数倍,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动摇我们的根基。”

在提及这场巨额收购交易时,万隆曾在采访中表示,双汇在中国有庞大的分销网络,史密斯菲尔德有着领先的生产技术与安全标准,希望两家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产品。

等到2021年,因为公司接班人的问题,万隆、万洪建之间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当年6月,因CEO人选问题,万洪建曾前往万隆办公室试图与父亲进行交流。但由于交谈过程中言语不合,万洪建在双方争执过程中直接用头撞击玻璃墙柜以泄愤。

而万洪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透露,其实在上一年11月举行的一次会议后,自己在公司的业务操作权已经被剥夺,“基本上来讲,是水火不相容,看见我基本就是不搭理了。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式工厂这件事,我没有同他站在一条线上。”

后续,万洲国际公告称,因“近期对本公司的财物作出不当的攻击行为,使本公司认为他无法履行其作为董事的才能、审慎及勤勉行事的职责”,万洪建作为执行董事、董事会副主席、本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及本公司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及本集团副总裁的职位被免去。

离开万洲国际之后,万洪建并未选择沉默,而是多次对公司和父亲进行口诛笔伐。2021年8月,一篇署名为万洪建的文章《我眼中的父亲和万隆》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公众舆论的沸点,使得原本就紧张的万氏父子关系进一步恶化,双方恩怨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万洪建在前述文章中爆料称,双汇发展的母公司万洲国际是套钱工具;其父万隆从员工持股的兴泰公司强行用一半的低价交易,获利50多亿港元;大量进口美国(猪肉)六分体,造成双汇损失多达8亿元以上等。对此,万洲国际后续通过公告回应称,万洪建对万洲国际提出的指控不真实且具有误导性。

万隆家族的财富未来能否再创新高?雷达财经将继续关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