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误诊”致男患者溴中毒,OpenAI条款声明:不应依赖我们的服务输出作为专业建议的替代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0 20:18 2

摘要:据参考消息援引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月8日报道,一名男子在咨询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后,改变了饮食习惯。而在坚持这种饮食改变三个月后,他最终因新出现的偏执和幻觉等精神病症状而就医于急诊科。

转自:宁波晚报

据参考消息援引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月8日报道,一名男子在咨询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后,改变了饮食习惯。而在坚持这种饮食改变三个月后,他最终因新出现的偏执和幻觉等精神病症状而就医于急诊科。

事实证明,这位60岁男子患有溴中毒,这是一种由长期过度接触溴化物或其近亲溴引起的综合征。在这桩个案中,该男子一直服用他在网上购买的溴化钠。

关于该病例的报告发表在8月5日的美国《内科医学年鉴:临床病例》上。

趣味科学网站记者就该病例联系了ChatGPT的开发者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该公司一名发言人指点记者查阅其服务条款。条款声明,其服务不用于诊断或治疗任何健康问题。其条款称:“您不应依赖我们的服务输出作为真相或事实信息的唯一来源,或者作为专业建议的替代品。”

在19世纪和20世纪,溴化物被广泛用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包括镇静剂、抗惊厥药和助眠剂。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与其长期接触会导致溴中毒。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监管机构从非处方药中移除了几种形式的溴化物,包括溴化钠。此后,溴中毒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尽管如此,偶尔还是会有病例出现。最近的一些病例与人们在网上购买的含溴化物的膳食补充剂有关。

在最近出现溴中毒之前,上述患者一直在阅读有关食用过多食盐(即氯化钠)对健康负面影响的文章。报告提到,“令他惊讶的是,他只能找到有关减少饮食中的钠含量”而非氯化物含量的文献。“受到在大学学过营养学的启发,他决定亲身展开实验,去除饮食中的氯化物”。

这名患者就此咨询了ChatGPT。患者说,ChatGPT称可以把氯化物换成溴化物,所以他把饮食中的所有氯化钠都换成了溴化钠。

为了模拟病人可能遭遇的情况,该患者的医生试着询问ChatGPT可以用什么来替代氯化物,并也得到包括溴化物在内的回答。报告作者们写道,这种大型语言模型确实提到“背景很重要”,但它既没有提出具体的健康警告,也没有像医学专业人士会做的那样,试图围绕为何提出这个问题了解更多背景。

在以溴化钠代替食盐三个月后,该患者向急诊科报告,他担心邻居正在给他下毒。他当时的化验结果显示,他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碱度也出现上升。

他血液中的氯化物含量似乎也升高了,但钠含量正常。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这是一例“假性高氯血症”,也就是实验室的氯化物检测给出了错误的结果,因为血液中的其他化合物(即大量溴化物)干扰了测量。在查阅医学文献并咨询毒物控制中心后,该患者的医生认为最有可能的诊断是溴中毒。

在入院接受电解质监测和补充后,该患者称其口渴,但对拿给他的水疑神疑鬼。在住院一整天后,他的妄想加剧,开始出现幻觉。然后,他试图逃离医院,结果被强制送入精神病院,并开始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随着精神状态在治疗药物的作用下得到改善,患者能够告诉医生自己使用了ChatGPT。他还提到他最近注意到的其他症状,比如面部痤疮和皮肤上的小红疙瘩,这可能是对溴化物的过敏反应。医生写道,他还提到失眠、疲劳、肌肉协调问题和过度口渴,“进一步表明(这是)溴中毒”。

报告作者们总结说:“虽然人工智能(AI)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工具,可以在科学家与非学术人群之间架起桥梁,但它也有传播去语境化信息的风险。当患者寻找氯化钠的可行替代品时,医学专家不太可能提出溴化钠的建议。”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