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初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半年时间就变成了结满稻谷的丰收田!8月8日,首届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在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举行,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的23家成员单位共83份新品种现场比拼,来自广东省、上海市等地的
首届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在肇庆举行
年初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半年时间就变成了结满稻谷的丰收田!8月8日,首届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在肇庆市农林科学院沙浦基地举行,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的23家成员单位共83份新品种现场比拼,来自广东省、上海市等地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共300余人围绕节水抗旱稻示范推广深入交流。
本次活动由肇庆市人民政府、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办,肇庆市农业农村局、肇庆市农林科学院、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承办。
金灿灿的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进行头季收割作业。就在4个月前,这里还是石块遍地、杂草比人高的荒地,如今却已是一片丰收景象。据介绍,节水抗旱稻适用于多种种植场景,集高产、优质、节水、抗旱等优势于一体,是近年来农业科技领域标志性成果之一。今年4月,研究院采用直播旱管方式,在这里种植了节水抗旱稻“旱优78”。
“‘旱优78’不仅有较强的抗旱性、耐贫瘠性,还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再生稻二季不同割茬高度长势现场,华农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教授余新桥在稻田里边走边向参会来宾介绍,经过半个多月的生长,再生苗生长状况良好,预计二季也能有不错的产量。据悉,这种直播旱管的再生稻生产模式已应用于肇庆市怀集县边际复垦地上。
在“我选我秀”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展示评选现场,5位专家、12位企业代表考察参评品种在丰产性、抗倒性、产业潜力、米质商品性等方面的表现并进行打分。最终,“节优136”“旱优761”等十个品种(组合)脱颖而出,成为首届十大优秀品种。
“研究院自3月筹建、6月揭牌以来,短短半年已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打造撂荒地复垦应用推广样板上超额完成任务,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将继续与各方深化合作,将沙浦基地建设成引领华南水稻绿色转型的根据地和校地合作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创新示范平台,通过选育优质品种、发展栽培技术等技术创新,引领农业新范式发展。
肇庆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肇庆将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打造华南地区节水抗旱稻核心技术高地,构建以节水抗旱稻为代表的“研发、示范、推广”全产业链,打造区域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加快肇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贡献力量。
“我选我秀”评选结果发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则表示,团队将努力将无人农场技术应用在节水抗旱稻的种植中,早日实现“铁牛下地,专家种田”的美好愿景。
在报告交流会上,肇庆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肇庆市农业产业链发展情况。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罗利军,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蔡文倩,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章家恩进行专题分享,介绍节水抗旱稻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罗利军介绍,近一年来,研究院聚焦边际土地复耕应用场景,构建了覆盖全省13个地市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测试与试种示范网,初步建立撂荒地复耕全程解决方案。“我们将继续聚焦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的发展,尽快选育出适合华南地区的高产优质节水抗旱稻新品种,通过产品与技术支撑高科技附加值种业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处长曾波表示,节水抗旱稻的研发和推广,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挖掘粮食增产新空间提供了关键路径和有力武器。“仅在广东,如果科学复耕推广节水抗旱稻,有望新增稻谷200万吨,将显著提升区域粮食自给能力。”
广东科技报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安沛 夏辉
本文图片由华南农业大学提供
来源:广东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