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上交战犯名单,注明13人不可特赦,毛主席拍板彰显伟人格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0 16:04 3

摘要: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华国锋在报告中特别注明,其中13人因罪行严重不符合特赦标准。毛主席沉思良久,挥笔写下批示:“一个不杀,都放了算了,强迫人家改造也不好”。这短短一句话,为新中国第七次特赦战犯定下基调。

1975年2月27日,一份列有293名战犯的名单摆在了毛主席案头。

时任公安部部长的华国锋在报告中特别注明,其中13人因罪行严重不符合特赦标准。毛主席沉思良久,挥笔写下批示:“一个不杀,都放了算了,强迫人家改造也不好”。这短短一句话,为新中国第七次特赦战犯定下基调。

新中国的特赦传统,始于1959年。那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宣布首批33人获得特赦,其中就有两位特殊人物,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这个决定背后,是党中央深思熟虑的结果。1956年,周总理就提出“可以从被关押的国民党战犯入手,释放一些,看看台湾方面的态度”。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更是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政策,总的精神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对国内战犯一个不杀”。

杜聿明被俘后,本以为会被处死,却在狱中得到精心治疗。他患有多种慢性病,工作人员为治疗他的脊椎炎,专门制作了合身的石膏板。特赦后,他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晚年仍为祖国统一奔走,遗嘱中还嘱咐家人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溥仪曾坦言自己“不够特赦条件”,当特赦通知书送到手上时,这位末代皇帝真切感受到了新政权的宽容。

从1959年到1966年,新中国先后进行了六次特赦,每次都以“确实已改恶从善”为标准。

而1975年的第七次特赦,却打破了所有前提条件。毛主席说:“这些人被关在狱中二十多年了,老的老,病的病,放下武器二十多年了,我们不应该区别对待他们。”3月19日,293名战犯全部获释,标志着国内战犯全部得到特赦。9月,毛主席再次批示“建议一律释放”,1.4万名以历史罪判刑的军政人员随之重获自由。

1975年的特赦名单中,那13名被标注“不合格”的战犯曾让公安部门犹豫。他们中有的认错态度不好,有的抵触劳动改造,按惯例应继续关押。但毛主席看到的是更长远的图景:留下他们,还要耗费人力物力管理;全部释放,却能彰显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他在解释这一决定时说:“不要强迫改造。土改的时候,我们杀恶霸地主,不杀,老百姓怕。这些人老百姓都不知道,你杀他干什么,所以一个不杀。气魄太小了。十五元太少,十三人不放,也不开欢送会。有些人有能力可以做工作。年老有病的要给治病,跟我们的干部一样治。人家放下武器二十五年了。”

特赦当天,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广播里传来所长金源的声音:“从今天起,‘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为过去,你们每一位都是中国公民,是我们的同志。”全场掌声雷动,许多人热泪盈眶。几天后,北京饭店的欢迎会上,叶剑英元帅的话让这些前战犯备受鼓舞:“再有二十多年,中国定会变得更加强大,我们要一起为这个梦想努力。”

曾在淞沪会战中激战的黄维,代表特赦人员发言时动容地说:“这是只有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才可能有的优待。我们定要为祖国建设和统一付出心力。”后来,他在给台湾朋友的信中写道:“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党中央不仅释放了战犯,更用心安排他们的新生。每人发100元零用钱,享受公民权,根据意愿安排文史工作或其他职务。对年老多病者,给予和干部同等的医疗待遇。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许多人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毛主席还特别交代,这些人“来去自由”“给足路费”。新中国成立之初,关于如何处理战犯问题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有人总结出了“四不”难题:不能送、不能杀、不能死、不能放。不过,尽管麻烦,党中央还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也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来源:红色风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