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零元购”猖獗!超市货架变“保险柜”,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0 15:59 2

摘要:这种做法在欧洲国家非常普遍,在"零元购大国"美国更是如此。美国超市近几年将牙刷、牙膏、除臭剂等多类商品上锁,因售货员数量不足,顾客购买需额外等待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前几天德国零售商协会董事、总经理根特接受一家门户网站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惊人数据:德国每年因商店盗窃产生的损失高达30亿欧元。

尽管这只是小部分顾客的行为,但确实给商店带来了很大困扰。零售商向警方报案后,通常得不到警方及检察院的重视,检察院往往出于效率原因直接结案。

为了效率就要快速结案?不许起诉。

这让德国零售商非常沮丧,一些零售商不得不将超市商品锁起来,回归几十年前的柜台模式——顾客看中商品后需叫售货员开锁,再在售货员引导下结账。

这种做法在欧洲国家非常普遍,在"零元购大国"美国更是如此。美国超市近几年将牙刷、牙膏、除臭剂等多类商品上锁,因售货员数量不足,顾客购买需额外等待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超市解释称,比起增加售货员、安保人员,或增设监控、报警设备,上锁是更经济实惠的短期最优方案。这被称作在"客户乐于光顾"和"超市损失"间寻找微妙平衡。

但上锁的意义不止于防盗——如今生活节奏快,顾客进超市除了应付收银员,两句话结完账就走,对陌生人毫无关怀与交流。而上锁后,等待开锁的过程中,顾客可以与其他等待者聊天:抱怨何时开始上锁、讨论上周为何没盗窃犯、分享出门后途经的商店餐厅酒店……话题自然展开。

都是诚信购物的诚实顾客,彼此有基本信任。

由此延伸,还能聊地铁线路、工作地点、是否为新搬来居民等。上锁商品多为有价值的小件,如化妆品、保健品、美容产品、非处方药、婴儿食品、T恤、刀片、服装、运动鞋、烟酒、避孕药等,这些商品本身也能成为拉近关系的话题。结完账后,一起抽支烟、喝杯酒(当然不提倡刚认识就过度亲密),但常来常往,陌生男女自然熟络,产生好感。

即便无进一步发展,一起吃饭喝酒、吐槽领导、爬山或citywalk,也是解闷排遣压力的方式。

反观一些电商高度发达的国家,手机下单十几分钟到一小时,饭菜日用品即可送到家;超市不上锁,拿了就结账。结果大家仍是陌生人,还得上网找搭子——这哪有对陌生人的关怀?不都原子化了吗?

这波"自组织"现象始于2022年德国物价不稳定。

2022、2023两年,商店盗窃案件两次大幅增长,分别上涨34%、24%。除30亿欧元损失外,员工及送货员偷窃也造成12亿欧元损失,且98%的案件未被发现或发现后未报案。

损失不仅由超市承担,消费者也受影响。超市商品毛利仅10%-20%,盗窃金额占总销售额约3%,超市需通过涨价弥补损失及安保成本。欧洲供应链保险协会估算,安保成本占总销售额约1.5%,若增加可能涨至1.6%-1.8%,这些成本必然转嫁到商品价格上。

从警方不完全样本看,被逮捕的盗窃案例中,2/3盗窃金额低于50欧元,40%低于15欧元。这符合日常经验:大件商品(如电视、微波炉)难偷,自行车虽方便但不易转手。

欧洲超市盗窃主要分两类:一类是2022年生活成本上涨后,部分人因愤懑"领物资"。

欧洲住房研究所研究显示,这类人群以有家庭者和退休人员为主,他们因生活愈发拮据而小偷小摸。近年超市发现,以往较少被偷的肉类、奶酪也常被盗。

另一类占比约2/3的是有组织团伙,他们分工明确——一人遮挡工作人员视线、一人往包/袋塞商品、一人在外开车接应,盗窃目的是快速销赃获利。仅少量不缺钱者因"顺手牵羊的快感"行窃,可称为"机会主义者"。

2017年12月,一名58岁德国商人在超市自助结账时,试图将47欧元的小牛干以低价水果价结账,当场被发现。调查显示,该商人月收入高达2.4万欧元(约20万人民币)。此前他已因类似行为被抓3次,法院因其累犯,以盗窃和逃税罪判处其1个多月刑期,并依据收入处以20.8万欧元巨额罚款。

若他晚几年作案,赶上德国偷窃案98%未起诉的阶段,可能仅面临小额罚款(初犯处罚更轻),甚至因"衣着体面"被安保人员网开一面——近年安保人员会格外留意"看起来穷"的人。

有研究者称德国为"超市盗窃者的天堂",因虽理论上盗窃最高可判5年,但实际处罚极轻,初犯基本不起诉。不仅德国,2024年英国零售商协会数据显示,顾客盗窃事件同比上涨22%,总量达2040万起,为2003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按此计算,英国每家超市每天面临约1.5起盗窃,与超市实际感受一致。协会发言人表示:"若问店主,他们会说没发生盗窃的那天就算幸运。"

为防盗,英国部分超市将牛排锁入带GPS定位的大塑料盒,但防不住暴力抢劫——抢劫犯明目张胆在工作人员和顾客注视下清空货架。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盗窃犯更肆无忌惮,不怕摄像头和报警(因警方不处理)。一名家庭便利店店主称,曾监控拍下几人偷77英镑商品,次日他路上撞见小偷并质问,反被其中一人一拳打在脸上,此后他连报警都不去了。该店主每天遇盗窃,每周损失约250英镑,易盗商品为牛排、巧克力棒、洗衣用品等(因易转手,甚至有买家指定偷窃)。此前他报警后,盗窃犯曾持锤子、刀威胁店员或店长家属。

欧洲警方对盗窃处理力度弱,但民众对警方态度出奇宽容(最多无奈),愤怒反而转向"是否应包容贫困犯罪"——这一话题的讨论广度与深度远超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评判,堪称欧洲民众的"集体无意识"。

2022年2月,德国某连锁超市在希腊分店发生的70岁退休老人盗窃事件,引发欧洲民众对超市的广泛愤怒。

老人因身无分文(退休金多用于还房贷和昂贵药物),偷窃30余欧元食物被抓。超市其他顾客劝工作人员"已抓且无实质损失,老人已丢面子,别报警",甚至有人愿帮付饭钱,但超市仍坚持报警起诉。

老人因被起诉试图自杀,事件在希腊引发轩然大波,民众在社交媒体声援老人,指责超市无同情心。某激进无政府主义组织更夜砸该郊区超市窗户。起初超市坚称"依法起诉是权利和义务",但随着抗议升级,最终放弃起诉(仍不道歉)。

事件报道聚焦"同情心",未指责警方——无论团伙盗窃还是个人小摸,警方与政府轻易脱责,默认"损失由商家和民众自担",但涉及"老人与超市矛盾"时,民众却愤怒不已。这反映出欧洲民众的深层集体无意识。

这让我想起约十年前中文互联网流传的"1935年纽约市长故事":寒冬夜,纽约市长旁听夜间法庭,老妇人因偷面包被罚款10美元(称要养孙子)。

市长脱帽捐10美元,要求在场每人交50美分"为冷漠付费",称"生活在需老奶奶偷面包养孙子的城市是耻辱"。

这故事看似动人,实则经不起推敲。我搜索后未找到当时新闻报道,美国辟谣网站Snopes也查证:原故事最早见于2000年某书,其引用来自1999年另一本书,再往前是1988年《最佳步道》(作者为明尼苏达州牧师)。牧师称故事源于"某处看到的前纽约市长事迹",但记不清具体来源。

Snopes还发现印尼变体(老妇人偷木薯,法官罚款后要求民众捐钱)。

问题在于:雅典老妇人偷窃,雅典人都有罪?德国、西班牙等国有人偷窃,全民都是共犯?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