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规模农场和涉农企业是推动农业科技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的示范力量,而传统农民的经验智慧也是宝贵的农业财富。两者并非大鱼吃小鱼的关系,而是互补协作的关系。
怎么看待规模农场和涉农企业管理的庄稼在产量和品质方面比不过老农民?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规模农场和涉农企业是推动农业科技化、机械化、集约化发展的示范力量,而传统农民的经验智慧也是宝贵的农业财富。两者并非大鱼吃小鱼的关系,而是互补协作的关系。
1. 规模农场和涉农企业的优势
新科技示范应用,规模农场劳动力不足,为了节省人力和降低成本,会普遍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比如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除草、和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遗憾的是这些先进技术设备,在七零八落碎片化农田无法使用。
农业标准化管理新探索:企业化管理农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对农产品质量的掌控和品牌建设,争取能够满足特殊市场需求。
政策支持:国家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推动耕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进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 传统农民的经验价值,小农户的精耕细作种植有一种天然优势,规模化种植无法比拟,但是劳动强度大,管理成本高,消耗工时太多。老农民长期在同一块田地上耕作,对耕地气候、土壤、病虫害,秸秆还田副作用都有深刻理解和应对,能够根据气候墒情科学调整种植方案。 小农户从事农业一贯把人工费定义为零元,才容易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小农户更注重精耕细作,不会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虚幻投资,在很多农作物上比企业大规模种植更具成本优势。
3. 为什么有很多规模农场产量或品质不如小农户?原因很简单,规模农场是粗放管理:雇佣不起大量人工,只能高度依赖机械化,田间细节管理跟不上,导致病虫草害防控和水肥管理不及时或失控。
脱离实际:一些农业项目盲目追求规模,忽视当地种植习惯和生态条件,照搬外地模式导致失败。
人才短板:部分农业企业缺乏真正懂农业的技术团队,依赖“办公室农业专家”纸上谈兵,导致决策失误。
4. 正确方向:经验与科技结合,中国农业的未来,既不能完全忽略传统经验,也不能盲目迷信云端专家。
追求规模化没错,最佳路径是:尊重农民经验,继承农民经验,农业企业应深入田间,向老农民学习本地化种植技术,避免没有把握的“纸上谈兵”。
科技赋能农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生物技术等提升精准农业水平,提高产量和品质。我们就说一说大数据,他是人工输入和记录的, 但是多数都是非农人士输入和记录的,导致数据水分含量太高,一用就上当,应该高度警惕。
政策引导优化,政府一直都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避免“一刀切”式规模经营。
最后结论,规模农场和涉农企业代表的是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因地制宜,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老农民的务农智慧经过长期的总结提炼,实用价值极高,值得借鉴。但是现代化农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不需要纸上谈兵。只有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高质量高速度进步。
来源:汐的斑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