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评职称的战场,早就成了没有硝烟的 “修罗场”。有人为了一个国家级课题,熬得 30 岁出头就冒出白发;有人为了凑够加分项,硬生生把自己逼成 “斜杠青年”—— 白天是讲台上的老师,晚上是公众号小编,周末还得去学短视频剪辑。某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91% 的高校老
高校评职称的战场,早就成了没有硝烟的 “修罗场”。有人为了一个国家级课题,熬得 30 岁出头就冒出白发;有人为了凑够加分项,硬生生把自己逼成 “斜杠青年”—— 白天是讲台上的老师,晚上是公众号小编,周末还得去学短视频剪辑。某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91% 的高校老师承认 “评职称是职业生涯中最拼的事”,其中 67% 说 “为了这事,连爹妈都快认不出自己了”。
国家级课题就像 “紧俏商品”,抢到手得脱层皮。某 985 高校的王老师,连续 5 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都把申报书改到能背下来。第 5 年冬天,他为了完善实验数据,在零下 10 度的实验室里待了 37 天,每天只睡 4 小时,结果课题没中,头发倒是掉了一大把。现在他头顶的发量只剩入职时的一半,同事开玩笑:“你这课题没出成果,倒先出了个‘地中海’。” 数据显示,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课题的平均成功率只有 12%,有人调侃 “比中彩票还难,还得天天熬夜研究‘开奖规律’”。
为了课题数据,差点把命搭进去。张老师研究的是高原生态,为了采集样本,每年夏天都要去海拔 4500 米的藏区。有次遇到暴风雪,车陷在雪地里,手机没信号,他硬是抱着样本箱在零下 20 度的野外走了 3 小时。“当时就一个念头,样本不能丢,这可是熬了三年的课题。” 现在他膝盖留下病根,一变天就疼,但看到采集回来的数据,又觉得 “值了”。某课题组的统计显示,为了获取一手数据,63% 的老师有过野外探险、通宵实验等 “高危经历”。
课题评审的 “人情关”,比科研本身还难闯。李老师的课题明明创新点突出,却连续两年卡在评审环节。后来才知道,同领域有位 “大佬” 的学生也在申报,评审专家大多是 “大佬” 的同门。他硬着头皮托人约 “大佬” 吃饭,酒桌上喝到胃出血,才换来一句 “你的申报书我看看”。这种 “学术江湖” 的潜规则,让不少埋头做研究的老师犯难:“以前觉得搞科研靠智商,现在发现还得靠情商。”
教学不够,“新媒体” 来凑。某师范大学的年轻老师,发现 “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能加 2 分,赶紧自学短视频剪辑,带着学生拍起了 “校园生活 vlog”。为了拿奖,他研究了 200 多个爆款视频,连标题怎么起、BGM 怎么选都摸得门清,现在抖音粉丝比学校官方账号还多。有次上课讲《传播学》,他直接现场演示怎么剪视频,学生惊呼 “老师比网红还专业”。数据显示,近三年高校老师参与的 “跨界加分项目” 中,新媒体相关占比达 41%,成了最热门的 “加分项”。
把爱好变成 “加分工具”,也是迫不得已。教历史的陈老师,书法是业余爱好,以前就过年写副春联。听说 “艺术创作成果” 能算加分,他硬是逼着自己每周练 8 小时,还报了书法班,去年真的办了场个人书法展。开展那天,他对着自己写的《兰亭序》临摹本苦笑:“我一个研究明史的,现在快成书法家了,这算哪门子学术?” 更绝的是位体育老师,为了凑 “社会服务” 加分,考取了急救证、心理咨询师证,现在课余时间还去社区当志愿者,“感觉自己快成‘万能工’了”。
跨学科合作成了 “捷径”,但常闹笑话。某生物老师为了发篇 “文科核心”,拉着中文系老师合作写《科幻小说中的基因伦理》,结果写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 —— 生物老师嫌文科老师 “不讲逻辑”,文科老师嫌生物老师 “没有文采”。折腾了半年,论文是发了,俩人为了署名顺序差点翻脸。有评审专家直言:“现在不少跨学科成果,看着花哨,其实是‘强行联姻’,根本没有学术价值。”
为了加分,把自己活成 “数据机器”。赵老师有个小本本,上面记着所有能加分的项目:主持课题加 5 分,指导学生获奖加 1 分,甚至参加学术会议都能加 0.3 分。他每天睡前都要算一遍 “总分还差多少”,连做梦都在念叨 “再拿个教学奖就够了”。有次学生问他 “老师,您当年为啥当老师啊”,他愣了半天,居然答不上来。某调查显示,72% 的老师在评职称期间,会出现 “目标迷失”,只盯着加分项,忘了教学和科研的初心。
家庭成了 “牺牲品”,后悔都来不及。王老师评上教授那天,回家想跟老婆孩子庆祝,却发现女儿看他的眼神很陌生 —— 为了评职称,他连续三年没陪女儿过过生日。老婆翻出一张照片,是他去年答应带女儿去游乐园,结果临时被课题会耽误,女儿在游乐园门口哭的样子。“那一刻突然觉得,就算评上了又怎样?孩子的成长回不来了。” 这样的故事在高校不算少见,有 39% 的老师承认 “评职称期间,家庭关系降到冰点”。
有位老教授退休前说:“我当年评职称,就靠一篇扎实的论文,现在的年轻人,得会写论文、搞课题、玩跨界,还得懂人情,这哪是评职称,是评‘全才’啊。” 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痛处 —— 当职称评审变成 “加分项大比拼”,当老师为了加分被迫做些无关的事,受损的不只是老师,还有学生和学术本身。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回归简单:评职称,就看谁课教得好,谁研究做得扎实,谁真正能为学生着想。到那时,老师不用再熬夜改课题,不用再逼自己学不爱干的事,能安心站在讲台,能静心做研究 —— 这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不是吗?毕竟,能让学生记一辈子的,从来不是你有多少课题和论文,而是你有没有用心教过他们一节课。
来源:用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