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静电纺丝技术作为制备微纳米纤维的重要方法,在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产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传统静电纺丝材料主要依赖石油基聚合物,不仅原料不可持续,其废弃物更造成严重的环境负担;其次,现有电纺纤维普遍存在机械强度不足、功能单一等问题,限
关注易丝帮,获取最新静电纺丝科研成果!
易丝帮开放实验室现已启用,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实验支持与技术服务,欢迎预约体验。
新加坡国立大学Seeram Ramakrishna院士 & 南京林业大学俞娟副教授:纳米纤维素基电纺纳米纤维的最新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技术作为制备微纳米纤维的重要方法,在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产业化进程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传统静电纺丝材料主要依赖石油基聚合物,不仅原料不可持续,其废弃物更造成严重的环境负担;其次,现有电纺纤维普遍存在机械强度不足、功能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高端领域的应用。为突破这些局限,研究者正积极探索生物基增强材料,其中纳米纤维素(NC)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理论模量达150 GPa)、可调控的表面化学特性以及完全可再生的特点,被视为最具潜力的增强选项。然而,将NC有效整合至电纺体系仍存在关键科学问题:如何解决NC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与界面相容性矛盾,以及如何实现规模化制备过程中性能与可持续性的统一。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Seeram Ramakrishna院士、南京林业大学俞娟副教授团队在期刊《Materials Today》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Sustainable nanocellulose-based electrospinning: Unlocking advanced materials for future technologies”。系统综述了NC基电纺纳米纤维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尺寸效应和表面改性对纤维形貌、界面相互作用及功能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显示,通过预混、后涂覆和Pickering乳液等策略,NC可有效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为药物递送、可穿戴电子、水处理和食品包装等应用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这些突破性进展使NC基电纺纤维成为推动下一代多功能材料发展的关键平台,为材料科学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图 1. 纳米纤维素与静电纺丝技术的结合策略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
纳米纤维素增强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主要采用两种策略:(1)预混法:通过溶剂置换、化学改性或Pickering乳液等方式将NC分散于纺丝前驱液中,可显著提升纤维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但需解决NC与聚合物的界面相容性问题;(2)后涂覆法:在已成纤维表面通过喷涂、浸渍等方式沉积NC构建功能涂层,该方法不改变纺丝工艺却能有效改善纤维的亲水性、机械强度及功能特性。两种方法各具优势:预混法实现NC在纤维内部的均匀分散,而后涂覆法则更便于引入多功能复合涂层。
图2 纳米纤维素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制备策略
纳米纤维素作为绿色增强剂可显著改善电纺纤维的微观形貌,其高比表面积和棒状结构能诱导聚合物成核、细化纤维直径并促进分子链取向结晶。在物理性能方面,NC的引入可同步提升复合纤维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但过量添加(>12 wt%)会导致团聚效应。通过化学改性(如PCL接枝、pH响应性修饰),NC能赋予电纺纤维界面相容性增强(断裂伸长率提升)、智能响应等特性,但现有改性方法仍受限于有机溶剂的使用。
图3 纳米纤维素的添加对静电纺丝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
NC的引入显著改善了电纺纤维的压电性能,其界面极化效应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压电电荷常数,并提升输出功率。NC的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羟基为传感材料提供了活性位点,并且通过化学改性(如磺化)可进一步增强NC基电纺纤维的响应性能,磺化CNC/PHB纳米发电机的输出电压较传统材料提升5倍,且在15,000次循环后仍保持稳定。
图4 纳米纤维素基静电纺丝纤维在电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ttod.2025.04.006
人物简介:
俞娟,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了两项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五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市级科研项目。主要从事生物质纤维资源功能化研究,在《ACS Nano》《Green Chemistry》《Carbohydrate Polymer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40 余篇。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静电纺丝技术感兴趣,或者有相关实验需求,欢迎随时联系易丝帮静电纺丝开放实验室。
我们的实验室不仅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还能帮助您解决从实验设计到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来源:睡不醒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