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7日上午,曾在大革命时期点燃“革命火种”的长江书店,整旧如旧后,以“红色文化综合体”的面目重新亮相。
今日
长江日报头版刊登
长江书店回来了
98年前《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里首发
一起来看
8月7日上午,曾在大革命时期点燃“革命火种”的长江书店,整旧如旧后,以“红色文化综合体”的面目重新亮相。
长江书店位于中山大道371号(六渡桥路口)。98年前,毛泽东同志的《湖南农民革命(一)》(即《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里首发。
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理论和思想,1926年11月,长江书店在汉开业,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开设的第一家书店,主要经销马克思、列宁著作和进步书籍,《向导》《中国革命》《群众周刊》等革命刊物也由该店发行。1927年7月,书店因大革命失败被查封。其间出版了50余种革命书籍,成为照亮黑暗年代的明灯。
武汉党史、文博专家赵晓琳介绍,长江书店一开店便广受欢迎,从上海和广州转运来的书籍,三天便销售一空,“这充分彰显了我党当时在宣传和传播工作方面卓有成效,也反映出广大民众对革命思想、进步知识的强烈渴望”。
近年来,为传承红色文化、唤醒历史记忆,江汉区决定对长江书店原址进行改造。如今,重新开业的长江书店成为集红色文化展示、书籍展售、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文化空间。
进入书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进门处最显眼的书籍摆台,台上陈列着《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书籍。
沿楼梯而上,二楼是毛泽东同志调查研究专题展区。这里陈列的丰富书籍和翔实资料,系统地展示了毛泽东同志深入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书店三楼引入了江汉区图书馆的金桥书院,书架上的书籍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四楼则是活动和文化交流空间,同时还增设了江汉区独有的“安静书桌”,感受百年书店独有的静谧氛围。
第2版
继续聚焦
29年辗转千里护“火种”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初版单行本重现记
一位进步青年与一本毛泽东早期著作,在纷飞战火中辗转千里,相伴近30年。
如今,这本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书名为《湖南农民革命(一)》,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8月7日,汉口六渡桥路口,这本书的出版地——长江书店,时隔近百年后重见天日。当年的进步青年余遂生早已不在人世。
得闻书店重开,余家后人心潮澎湃。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多位相关人士,结合相关史料,侧面还原了一个守护“革命火种”的故事。
1
“武汉中学”学生藏起“革命火种”
打开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页,进入上边框“保管”一栏,搜索关键词“湖南农民”,跳出两则信息条。其中,一条为“长江书店版《湖南农民革命(一)》”。
微黄书页,微损边角,悠长岁月溢出屏幕。封面上,三行印刷体字样:“毛泽东著”“湖南农民革命(一)”“汉口长江书店印行”,还有两行手书毛笔字:“献给湖北省博物馆”,落款“咸高教员余遂生”。
再次看到父亲的字迹,余遂生91岁的次子余锦云激动难抑。他推测,父亲与这本书的初见,应该在98年前。至于父亲是如何得到这本书的,余锦云不得而知。
1927年的汉口风起云涌,长江书店成为当时中共中央的公开出版发行机构,印制进步书籍、刊物,将“革命火种”播撒至全国。最耀眼的一束,便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单行本《湖南农民革命(一)》。
4月11日深夜,瞿秋白挑灯作序:“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
一江之隔,武昌昙华林,“私立武汉中学”进步思潮涌动。
这所以城为名的中学,后来被称为“党史上最牛中学”:建立湖北省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及共青团组织,走出了3位中共一大代表。
学校创办之初,董必武曾在数九寒天,典当身上皮袍筹资,并亲自授课。
江夏人余遂生,时年17岁,正在此就读,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当年,汉口风云突变,笼罩白色恐怖。长江书店由明转暗,存续不到十个月。《湖南农民革命(一)》成了“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对于父亲,余锦云很是佩服:“敢读、敢藏这本书。”
2
携书籍穿越战火
1938年,武汉保卫战,烽火连天,余遂生与《湖南农民革命(一)》开启了最艰险的旅程。
那一年,28岁的余遂生已成长为湖北一所中学的教员。当年6月,湖北省47所基础学校整合为“湖北联中”,迁徙到鄂西、鄂北,以保存湖北教育的根基。
近两万名师生员工艰难跋涉、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余遂生带着全家,一路跟随。日军轰炸机在头顶嘶鸣。衣物细软不得不沿途丢弃,但这本书始终藏在包袱最深处。
现在想起来,余锦云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跋涉数百里,书页边缘被磨出毛边,却始终完好。”
3个月后,恩施咸丰县成为余遂生一家的落脚点。在敌军阵阵轰炸声中,大家吃苞谷、合渣,穿草鞋、补丁衣服,粮食自己去背,柴火自己去砍;洗浴条件不佳,头发长虱子,床板爬臭虫。
年幼的余锦云还记得,众多进步人士在余家出入。有一次,他馋肉了,在家里嚷嚷着要吃,一位年纪大的伯伯走过来,并没有跟普通长辈一样惯着:“战士们吃南瓜打日本,你还想吃肉?”
余遂生也不惯着儿子。他写了一篇文章,让余锦云背诵。“让我不要忘记一路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要牢记抗日烈士,不要怕流血牺牲。”
3
将“国宝”捐给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余遂生辗转湖北多地教学。
在他的孙子余策源眼中,余遂生极爱书,有“藏书”的习惯:将书籍放置于老屋阁楼,需要时临时搭一架木楼梯上去,不用的时候抽走,书籍不易被人发现。
1956年,在咸宁担任教员的余遂生,将珍藏了29年的《湖南农民革命(一)》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记者从湖北省博物馆查到一张登记表,泛黄的表格上明确显示,1956年,省博物馆收到过一本《湖南农民革命(一)》,为“革命文物”,来源是“咸宁高中教员余遂生”。
登记表另显示,1959年,这本书远赴北京,送至中国革命博物馆(后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共早期出版史的重要物证。
武汉党史、文博专家赵晓琳确认,就长江书店出版的《湖南农民革命(一)》来说,目前已知公开的,这是个孤本,“它是国家一级文物,一个‘国宝’”。
捐赠文物这件事,余遂生没有跟家人提过。
多年后,余遂生回到武汉老家,他热爱诗词、书法,参与地方志、历史文献编纂。1997年,余遂生去世,享年87岁。
“父亲虽不是共产党员,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革命火种’,他认同的一直是这条道路。”回望来时路,在余锦云心里,一人、一书的同频、相守、珍视,与其说是命运,不如称其为信仰。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