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传宝”走了,如来佛祖“谢幕”了!朱龙广带走几代人英雄记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23:51 2

摘要:2025年8 月 2 日,著名演员朱龙广因病治疗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朱龙广的去世,令50后、60后甚至70后、80后中老年人涌现感伤情绪。要知道,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朱龙广在《地道战》中扮演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民兵队长—高传宝的英雄形象,早已深深烙

2025年8 月 2 日,著名演员朱龙广因病治疗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朱龙广的去世,令50后、60后甚至70后、80后中老年人涌现感伤情绪。要知道,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朱龙广在《地道战》中扮演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民兵队长—高传宝的英雄形象,早已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记忆深处,成为几代人的“国民记忆”。

尤其是50后、60后的老人们,都会回忆起《地道战》中朱龙广扮演的高传宝,机智勇敢,谋略过人,巧妙利用地道的陷阱、暗堡等设施,以及地道独特的战斗形状出其不意地打击日军,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让装备精良的日军屡屡受挫,充分流露普通百姓面对强敌流露的战斗智慧。

高传宝又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他知道战斗意义不是为了眼前的生存,更是为了守护家国、捍卫民族尊严,于是始终把乡亲们的安危放在心上。这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高传宝为了胜利不断去抗争,那怕付出巨大牺牲也在所不惜,这一种大无畏精神的精神,也是千千万万抗日群众的缩影。

现在,朱龙广的离世,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终点,标志哪一个用血肉演绎英雄、用理想信念塑造角色的年代也逐渐远去了。我们在缅怀他的同时,也不免感慨时光的无情和一个时代的正式谢幕。

朱龙广的履历

我们看看朱龙广的履历,他1939 年 9 月出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邮电职工家庭,也就是抗日的战争时代。童年时候的朱龙广,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日子都是过得拮据。

即使是物质生活匮乏,朱龙广却不忘对生活的理想追求。少年时候的朱龙广,常常在西安钟楼旁边听秦腔的艺术表演,戏台上演员们精美绝伦的表演,令朱龙广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他的梦想就是能成为一名演员,用艺术点燃璀璨的人生,这也成为他童年时候努力的梦想。

1959年,高中毕业的朱龙广,经过努力也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考进入培养演员的兰州艺术学院。在校期间,朱龙广担任了学生会文体部部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文艺活动,还在话剧表演上流露了过人的天赋。

朱龙广在读大学二年级时候,应该一次事业腾飞的机会。当时宝鸡市话剧团邀请他出演话剧——《降龙伏虎》。在话剧中,朱龙广凭借精湛的艺术表现,荣获全国青年演员一等奖,获得了知名度。这个奖励不仅是对他表演才华的高度认可,也为他正式开启了演艺生涯的大门。从此,朱龙广走上了艺术表演的康庄大道。

1962年,对于朱龙广的演艺事业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时,八一电影厂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20 周年,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决定拍摄一部展现敌后军民抗战智慧的影片。于是,八一电影厂的主创团队深入冀中平原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关于地道战的真实史料,1942 年日军“五一大扫荡”,当地群众为躲避战火挖掘的简陋地窖,以及能藏、四通八达的“地下长城”—地道,这些真实的历史素材为影片提供了丰富又坚实的创作基础。

当时,28岁的朱龙广浓眉大眼、英俊威武的形象,以及“军人般坚毅的眼神”和朴实的气质,扎实的表演功夫,被《地道战》的导演任旭东看中,挑选为剧中男主角——高传宝的演员。剧中“高家庄”的原型,就是河北冉庄全长16公里的地道网,这里地道网全长16公里,曾让日军寸步难行。

为演活这个角色,朱龙广曾深入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体验生活,与老民兵同吃同住三个月,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把自己活脱脱弄成一个农民。同时,向当地抗战的老民兵学习挖地道的技巧,深入了解抗战老兵的生活习惯、地道暗语、地雷的埋设技巧、战斗方式以及地道战的各种技巧。这些宝贵的经历,为他塑造高传宝这个角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坚实的基础。

朱龙广在体验在地道的生活,受尽了不少苦。一切如他后来采访中回忆:“地道里又黑又潮,膝盖跪得全是淤青,但一想到先辈们就是这样打鬼子,就觉得这点苦不算什么。”

朱龙广塑造的“高传宝”,融合了多位真实民兵队长的形象。如抗战时候当时冉庄民兵队长—李恒彪,曾带领队员用土炮击毙日军小队长;此外,发明“翻板陷阱”,让日军掉入插满竹签深坑的民兵队长张森林;女民兵英雄王霞,用纺车作掩护传递情报。着三名抗日民兵英雄的故事融合,就成了“高传宝”的人物艺术特征。

《地道战》电影中许多细节源自真实战争例子。如“锅台射击孔”,冉庄民兵将灶台改造成暗堡,日军吃饭时被一枪毙命。“驴槽地道口”,日军搜查时,民兵从喂驴的槽子下钻入地道。“地下长城”就是真实的地道,民兵们故意暴露假地道诱敌深入,再引爆炸药。一切如朱龙广曾说:“我们不是在演戏,是在还原历史。”

就是由于朱龙广的“体验派”的表演方式,令高传宝的人物形象兼具有草根的鲜活,成为战争片中少有的“平民英雄”典范。

电影《地道战》上映后,非常受观众欢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朱龙广扮演的高传宝手持红缨枪,坚定地喊着 “各小组注意” 的经典画面,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人心中的英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之一。那句“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的经典台词,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高传宝这个角色不仅让朱龙广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偶像。

如果说高传宝是朱龙广的“英雄底色”,那么改革开放后1986版《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则是他艺术生涯的“神来之笔”。

86版《西游记》不怒自威、庄严慈悲如来佛祖的气场,以及气场强大的如来佛祖收拾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这都是80后童年的集体记忆。当时,剧组看重朱龙广脸型方正,耳朵较大,看上去有福气,自然挑选为如来佛祖的演员。

为了塑造这个庄严慈悲的佛界领袖,朱龙广立即翻阅大量佛学典籍,观察寺庙中佛像的仪态,模仿寺庙佛祖的面容姿态,甚至通过调整呼吸频率来控制面部肌肉,使自己面容姿态与如来佛祖相似,给观众呈现出佛祖“佛光普照”的视觉效果。

在拍摄过程中,朱龙广再次展现出了他的敬业精神。他每天都需要提前 2 小时进行化妆,头套要贴 48 块乳胶零件,金粉需用毛笔一根根仔细描画,整个过程十分繁琐、枯燥无味又耗费时间。但化妆完毕之后,朱龙广扮演的如来佛祖形象就栩栩如生。如此逼真,这也是导演杨洁曾评价:“朱老师的如来一出场,连剧组的灯光师都忍不住合十礼拜。”

《西游记》如来佛祖拍摄是在盛夏,片场的温度常常超过 40℃,在如此高温下,朱龙广还要穿着厚重的袈裟进行拍摄,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是始终没有丝毫抱怨,还打趣说:“流汗好啊,佛祖自带金光!”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毅力,朱龙广终于将如来佛祖的威严与慈悲成功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所塑造的如来佛祖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现代中老年人心中不可超越的如来佛经典。

朱龙广的超越自己

在电视剧播出后,有网友回忆说:“当年播完后,真有人对着电视烧香跪拜。”这足以证明他所塑造的这个角色在观众心中的崇高地位。朱龙广饰演的“如来佛祖”被泰国制成了佛像,供香客在寺庙里参拜。

《西游记》在尼泊尔播出后,尼泊尔民众坚信朱龙广就是释迦牟尼转世,甚至写信给中国外交部,要求他“回到佛祖的故乡尼泊尔”,信封上还写着“释迦牟尼朱龙广收”。外交部哭笑不得,最终安排朱龙广访问尼泊尔,结果他一露面,当地民众高呼“佛祖回来了”。朱龙广不仅成为“佛祖专业户”,更让《西游记》的宗教美学达到巅峰。

可以看到,朱龙广从接地气的民兵队长到超脱尘世的佛祖,用演技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从不会被角色定型,一生都在为事业目标,不断超越自己。

之后,朱龙广又主演了《降龙伏虎》《焦裕禄》等主旋律作品,始终以“正面形象”示人。然而,2006年《武林外传》的横空出世,却让观众看到了严肃的朱龙广生活化的另一面。在电视剧中,他化身为佟湘玉的父亲佟伯达,操着一口陕西方言,将一个市侩又疼爱女儿的客栈老板演绎得活灵活现,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们忍俊不禁。

虽然佟伯达这个角色与他之前所塑造的英雄和佛祖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却也让观众们看到了无论是英雄的坚毅、佛祖的庄严还是老汉的诙谐,朱龙广都能轻松驾驭,将角色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演员,什么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朱龙广在86岁高龄时候,为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再世妖王》配如来,拒绝AI修音。一切如他批评当下演艺圈乱象:

“现在有些演员,台词靠配音,武戏靠替身,哭戏靠眼药水……我们那时候,演死人都要先体验窒息感。”通过角色体验,才能把人物给演活儿。

朱龙广艺术家的去世,带走了人们对高传宝一类英雄人物的记忆。回想起老一辈演员将角色视为信仰,而非今天网络流量流量明星的“人设工具”;老一代艺术家演出为镜头呕心沥血,不像网络流量明星的“抠图演技”的特殊时代终结。由于老一代艺术家视演艺为生命,这就是《地道战》能影响三代人,今天的“抗日神剧”只留下笑柄。86版《西游记》重播4000次仍被怀念,而特效堆砌的新版却遭群嘲的原因。

真正的英雄主义,从不他带走了一个时代,但英雄从不落幕会因时代更迭而褪色。相信当孩子们通过数字技术走进“1965年的冀中平原”,依然会为朱龙广扮演的高传宝的智慧与勇气鼓掌,这就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留给中国人们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朱龙广去世了,标志老一辈艺术家英雄主义时代的落幕。但他的名字和他所塑造的那些经典角色,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影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读者们,如果让你向年轻人推荐一部朱龙广的作品,你会选哪部?什么时候?最难忘哪个片段?在网络时代,你会怀念高传宝一样英雄人物吗?

来源:柳州阿妹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