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第十九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正式开始的第二天,线下精彩升级,6个会场数十场精彩日程陆续展开,杨凤池、林烝增、江文贤、朱建军、李博、月亮老师、李朝旭、王纪琼、贺岭峰、秦一铭等专家在心理学家大会心圈子视频号和大家进行分享,精彩观点一起回顾。
今天第十九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正式开始的第二天,线下精彩升级,6个会场数十场精彩日程陆续展开,杨凤池、林烝增、江文贤、朱建军、李博、月亮老师、李朝旭、王纪琼、贺岭峰、秦一铭等专家在心理学家大会心圈子视频号和大家进行分享,精彩观点一起回顾。
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心理卫生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我们总是在崇拜权威,而非让自己成为“权威”,你难道不想成为杨凤池这样的人吗?你要想你就别合影了,合影的意思就是说“我成不了你,咱们合张影吧”。
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并非源于西方启蒙运动后的人本主义,而是扎根于先秦思想传统,其核心特征是伦理本位与实践理性的结合。
不同于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自由”为出发点,中国文化更强调“关系中的自我”;西方人本主义常与“人类中心主义”相连,而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则更注重人与宇宙的共生性。
将“仁爱”“民本”等理念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智慧。着急实现团体的目标,但不去维持团体内部凝聚力,这是不可持续的。
林烝增(台湾地区咨商心理学博士,高校副教授,认证心理咨商督导师)
大部分来访者都想要来跟我们抱怨,需要用“有什么可以帮助你”这样的问句有一个正向的开场。重点在于赋能,让来访者能够看到自己有目标往前。
结束三部曲:以赞美,同意搭建桥梁,最后的建议。
很多人误会焦点解决是快速,不适当,是短期。短期就是把目标切小,把目标确认。
不是只有说“太好了,我们就来回答一下”这样一厢热情地这样说,我们一定要随时跟他同在,跟他共情。
一首曲子的会变成快还是慢曲,中间有多少节,我觉得没有这么结构化,我认为这首曲子是和我和来访者共同创造的。
咨询师其实就是开车师傅。需要问的是“你要去哪里?”不要问“你从哪里来?”。需要稳稳当当地陪伴来访者把曲子谱好,引导他到安全的到达他的目的地。这就是咱们咨询师的工作,不是给他支招,不是给他分析。
当我是小白的时候,如果我的个案跟我说“老师你知道吗?”,因为我害怕这个人看到我不知道;但是如果现在,我会说“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告诉我”。
江文贤(心理学博士,家族治疗专家,自杀干预专家)
我觉得咨询就像是在做曲,50分钟可以拆成四五个小节,每个小节做一些东西。我觉得咨询不用怕这一小节做坏。我们不知道成功什么时候会到来,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可能在某一小节成功,那没关系,那就再换一小节。
成功经验不是只有谈过往的很多事情,还包含着此时此刻你看到的他的成功经验。
每个人的咨询一定要有一个地图,你有地图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今天要带他往哪里去,不走这条路那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不要被技术卡住。但卡住了就不要再用这个猫了,要及时换技术。
自杀危机干预,首先想办法降低焦虑,然后再来理清现实,最后引导他界定自己。用佛学的说法来说叫做明心见性,心不明就无法知道本身是什么。
朱建军(心理学教授,意象对话创始人、回归疗法联合创始人)
诗词的引用使得中国人在这个里面获得了很多,不仅是美感,而且是情绪表达能力。使一件事情提升了层次,增加了韵味。
在情感教育上,读诗词能够提升我们对情绪的感受力,提升对高级的、复杂的、精神化的情感的理解力。让你的心对各种感情有一个更好的分辨能力。
在作诗推敲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最能表达我们当下感受的那个词。这也就是所谓的聚焦疗法。在这个过程中,你既得到了精准地表达,也让别人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产生一种惺惺相惜,一种共鸣。
知情,你才能有钱,你有情,才能享受情给你带来的快乐,然后你才能过一个有很多美好情感做支撑的人生。
体会诗词,描写感受,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能在你生活中碰到一些艰难困苦的时候,你就可能在某一个诗词里得到鼓励,启发或者安慰。
李博(北京和文化心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心理咨询师、社工师职业规划与培训专家)
‘流量’与‘伦理’只能2选1吗?”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伦理,无论咨询师和经商机构还是咨询师和IP,大家要分清咨询内外,先从角色上给自己一个界限。
主播与咨询师是平等的,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就需要把所有的设防都去掉,突破心理防线,完全放松自己,去跟专业的人去学习。
无论是发朋友圈也好,短视频运营也好,但在这个之前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我们得想明白,你想把自己的哪一面展现给别人。第一点是先想明白自己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形象示人,第二点是让自己努力变成这个样子,第三点才是我们想要或者要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展现给别人。
真诚对待每一个受众是必须的,也并不容易。我们在IP打造的时候,要满足他们的情绪化的需求,更长远的,更高级的是要在情感上有链接。
用商业来验证专业,用专业来助力商业,这才是一个正向循环。
首先,希望你们在目标层面上就不要想着成为一个大V。做不了1000就100,这100个人持续的肯定,就能带来1000、10000个人。
其次,一开始要控制成本,不仅是经济,时间和精力都是如此。
第三点,是你要坚信你能够帮助到有缘看到你短视频和进到你直播间的人。坚信自己,坚信心里的正道,坚信你是专业的,才能够影响到他人。
月亮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心理教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委会理事)
心理咨询师的IP品牌建设,首先要做的是要千方百计地经营好自己的朋友圈,做出专业性,进而追求趣味性。
咨询师和主播的身份都是一个非标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家不需要有顾虑,总有人会支持你,你总能从中获得正反馈的。
咨询师一定要去看脱口秀,因为脱口秀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艺术性的表达能够帮助我们在咨询的过程中更精准地共情。
心理学不是学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李朝旭(心理学博士、教授,社会心理学、民俗心理学学者)
“五舅姥爷”仅仅是一个老年智慧的代表符号,五舅姥爷系统是独立于西方双重加工模型的第三种智慧。心理咨询师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无所不知,人人都能够在他那找到答案的五舅姥爷。
中国历代先贤的理性思考的结果,可以借助于权威认同和师道传承机制被转化为类似第一系统的“五舅姥爷系统”存在。使中国人在集体无意识层面上做出明智且长远的决定。
有限理性是人类智慧对机器智能的否定,而五舅姥爷系统是人民集体智慧对于人类个体智慧的否定,这是一轮“否定之否定”。
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就像太极双鱼图,白鱼的是科学,公开且光明正大,黑鱼是非科学,二者谁也离不开谁。白鱼的黑眼代表官方文化系统的核心是通底层人民群众的。黑鱼的白眼就如宋江接受诏安。阳鱼眼治阴,阴鱼眼治阳。
心理咨询要学蜜雪冰城,我们要下沉,要服务基层对象,要抢占神婆子的市场。
后续精彩直播,提前预约哦!
会场前沿
演讲:不是突然变坏——犯罪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偏差行为
分享人:张卓(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学院副院长)
“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暴风骤雨期”,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卓教授,以“不是突然变坏——犯罪心理学解读青少年偏差行为”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术盛宴。
张教授首先明确了偏差行为(又称越轨行为)的定义:指违反社会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时明确了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分类与品行障碍的定义,帮助观众总体理解青少年偏差行为概述。
“犯罪行为通常遵循着一条发展路径”。张教授通过具体案例与数据向观众分享了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五个理论模型,并展示了四种典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影响差异。
讲座最后,张老师展示了“专门学校学生偏差行为的风险评估”、“未成年暴力犯罪的团体矫治”等罪错青少年的心理评估与干预研究的结果与发现。这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价值,为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科学框架。
工作坊:一场“非典型葬礼”——心理戏剧体验工作坊
带领人:秦一铭(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家庭教育小剧场”课题负责人)
“真正的疗愈,不过是帮更多人完成这场“非典型性葬礼”:埋葬该埋葬的,带着值得的,好好走向下一段路。”“家庭教育小剧场”课题负责人秦一铭老师以心理戏剧的形式为参与者带来了一场独特的“非典型葬礼”。
工作坊伊始,秦老师通过“为何而来”的分享环节,巧妙地打破了参与者之间的隔阂。简单的暖场互动后,整个场域的能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拘谨的氛围逐渐被真诚的欢笑所取代,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无形的信任纽带。
秦老师精心选取《丑小鸭》这个经典童话作为载体,带领参与者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心灵探索。在沉浸式聆听后,有参与者回忆起了与丑小鸭的共同经历,有参与者想从咨询师的角度解读丑小鸭的故事,更有参与者对剧情与结局提出了新的疑问与思考。
“放下理性,像孩子一样感受。”在秦老师的引导下,参与者们卸下成人世界的面具,全身心投入角色扮演。这个看似简单的指令,却让许多人第一次体验到毫无保留地表达真实情感的畅快。
《丑小鸭》本质是一场通过五个阶段的“埋葬与告别”实现自我觉醒的成长史诗。每一次告别都不是物理上的消亡,而是对旧我、旧环境、旧认知的剥离。当参与者以角色身份分享感受时,压抑已久的情感如决堤之水。在给“丑小鸭”写信的环节,许多人在拥抱中潸然泪下——他们不仅是在安慰故事中的角色,更是在抚慰那个曾经同样“卡住”的自己。秦老师特别设计了“去角色化”环节:通过写信与角色完成仪式性告别。秦老师完美诠释了“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仅让参与者获得即时的心灵震撼,更教会他们可以带走并持续运用的心理调适工具。
这场独特的“非典型葬礼”诠释了心理疗愈的深层意义:非典型性葬礼就是人生中一次次的告别,而带领者就是那个捧着“墓碑(理解与接纳)”的人,用心理剧的角色扮演,在一个安全的场域里让他们“重活一次”,陪他们在生命的长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醒来的力量”。
工作坊:说故事·发现美——生命叙事工作坊
带领人:张继元(咨商心理学博士,高校心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
在生命故事的叙说中,寻找人生的美感与共鸣。
“生命是由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编织的情感脚本。”张继元博士以温暖而深邃的开场,引领参与者走进叙事疗愈的世界。而探索“人,要活出怎样的人生”,正是通过叙说生命故事,在时光的褶皱里找寻那些被遗忘的生命美感。
张博士强调,面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困境,与其急于“改善”,不如放下评判,拾起那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将它们故事化。当故事被完整聆听,美感自然浮现,隔阂消融,生命与生命之间便有了真正的感通。
“自我探索与倾听他人,是一体两面。”他先分享了自己“最早记忆”的绘画,并以此为例,带领大家尝试以罗杰斯式的提问深入生命故事的核心。参与者以历史与文化背景为基石,在互为主体的对话中,创造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随后,工作坊进入"最早回忆"自由创作环节。每位参与者拿到一张白纸与一支笔,在安静的氛围中,回到记忆的起点。场域安全而包容,允许所有情绪自然流动。在小组分享中,参与者自愿讲述自己的画作与记忆。张博士提醒大家:“少一点分析,多一点好奇。”不必急于用理论解释,而是以纯粹的故事化视角,去共情、去见证。会场里,有掌声,有泪水,更有一种释然。
这场工作坊不仅是一次叙事疗法的学习,更是一场关于生命、记忆与共鸣的深刻体验。参与者带走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份对自身故事的重新看见——在叙说中,破碎的得以整合,遗忘的重新被铭记,而未来,也因此有了新的可能。
新异心理高级督导周瑾雯在会上提到,当前教育中家长焦虑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她强调,教育不能急于求成,需遵循“十年种树,百年树人”的规律,而目前参与学习的大多是妈妈群体,她们的焦虑情绪容易传染给孩子。会上分享了一套完整的儿童能量状态与性格分析体系,帮助家长更科学地了解孩子的天赋和发展方向。随后向大家介绍了相关联的三大核心技术:家庭能量分析技术、易经应用心理学技术、潜意识情景对话技术。呼吁家长调整自身状态,为孩子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学的从业人员更期待于学技术,而不是从一个更宏观的市场或商业的角度在看自己在做什么。但是在长期主义、现实主义面前我们应该怎么走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娄骥老师,结合自身实践经历,讲述自己在心理学的征途上如何“看到”并“做到”。娄骥老师“看到”3000万儿童的学习困难问题,“看到”传统西药、中药和咨询的ADHD治疗存在的局限性,通过数字化行为训练手段拓宽治疗的应用场景(校园、机构、医院、家庭),给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提供能力上的帮助,并借助国家建立的学困门诊标准化平台真正实现“做到”。
龚岩老师作为合一疗法创始人及心理罗盘技术专利发明人,长期深耕心理咨询领域,创新性地融合中国哲学、中医理论与现代心理学,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合一疗法”体系。其研发的心理罗盘技术,结合健康模式八步骤与心理世界八层面,为使用者提供了清晰的阴阳转化路径指引。在本次讲座中,龚老师精准解析了阴阳失衡的四种典型模型及其临床干预要点,并系统阐释了心理罗盘的结构框架与PC核心技术要义与使用方法。
心理学博士张洋在讲座中深入探讨了绘画技术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工具的高效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路径。他指出,绘画不仅能作为评估性技术快速捕捉来访者的潜意识投射,还能作为治疗性技术帮助来访者表达难以言说的情绪。通过简单的绘画互动,咨询师可以迅速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降低防御心理,让来访者自然开口。张博士以“房树人”和“关系画”为例,邀请现场观众亲身体验,并结合具体案例,讲解绘画疗愈过程中的关键要点与实操技巧。
独立学者、乐心田水育创始人王乐基于其十余年0-6岁水育早教及家庭教育实践经验,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创新性地提出了教育理论体系。王乐指出,应以“养”“正”“圣”的教育的总精神为框架,以“敩”-“教”+“学”-“效”-“觉”为教学总思路,以“替”“教”“陪”“让”“自”为教育总目标,推动“文化教育”“心理教育”“使命教育”结合,实现教育方式的系统性优化,点燃孩子的内驱力,培养“好性格”“见自己”的健康孩子。这一理念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兼具文化底蕴和实践价值的新思路。
来源:猪猪美食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