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闭症孩子在学校努力 “伪装” 融入集体,他们的大脑在经历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9 03:39 1

摘要:想象一下,在学校的走廊和教室里,有些自闭症青少年正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一样”。他们刻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试图融入社交环境,避免被识别出不同。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想象一下,在学校的走廊和教室里,有些自闭症青少年正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一样”。他们刻意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试图融入社交环境,避免被识别出不同。

这种行为,研究者们称之为“通过非自闭状态”(Passing as Non-autistic, PAN),或者更通俗地讲,是“社交伪装”或“掩饰”。

我们知道这不容易,但一项突破性的新研究首次揭示了这种努力背后,大脑所付出的真实代价。

图源:神经科学新闻

01

来自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自闭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深入社区招募了44名11到17岁的青少年。

为了准确理解每个人的状况,他们采用了“黄金标准”的诊断工具——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2),由专业临床医生进行评估。

同时,他们也收集了孩子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观察者的视角:家长在家里看到的情况(使用社交反应量表SRS-2家长版),以及老师在学校课堂里观察到的行为(使用SRS-2教师版)。这种多角度、多场景的评估方法,就是为了捕捉自闭症特征在不同环境下的真实呈现。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大约44%经临床评估明确符合自闭症诊断标准的青少年,在老师眼中,竟然完全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自闭症特征。

换句话说,在课堂这个重要的社交环境里,这些孩子成功地“伪装”了自己,老师无法识别出他们的自闭症身份。

这意味着,他们就像披上了一层“隐形斗篷”,其真实的需求和挑战可能被教育系统完全忽视。

研究负责人马修·勒纳博士指出,这个比例可能还是保守估计,实际数量或许更多。

02

那么,为了达成这种“伪装”,这些青少年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者们使用了脑电图(EEG)技术。当这些青少年在EEG监测下完成一项任务——识别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各种人脸表情(包括明显强烈的和微妙含蓄的表情)时,仪器精准地捕捉到了大脑活动的关键差异。

研究发现,那些成功在课堂上“伪装”的自闭症青少年,其大脑处理社交信息的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模式,既不同于没有自闭症的同伴,也不同于那些没有或较少“伪装”的自闭症同伴:

大脑反应更快了(N170成分): 研究人员关注了一个叫做N170的脑电波成分,它反映了大脑对“人脸”这种特殊社交刺激最初的、几乎是自动的识别速度。有趣的是,那些“伪装者”大脑的这个反应速度显著更快。这就像大脑为了跟上社交互动的快节奏,不得不开足马力,加速扫描和识别人脸信息,以便更快地获取社交线索。

情绪反应减弱了(LPP成分): 更引人注目的是另一个叫LPP的脑电波成分,它反映了大脑对情绪刺激的深层反应强度和持续关注程度。研究发现,在面对那些细微、微妙的面部表情(比如似笑非笑、稍纵即逝的不快)时,“伪装者”大脑的LPP反应幅度明显变小了。这暗示着,他们的情绪反应系统似乎被“调低了音量”或者进行了压抑,尤其是对模糊不清的情绪信号反应更弱。

这些大脑活动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勒纳博士解释道:“这些发现表明,为了在社交场合中‘过关’,这些青少年的大脑可能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适应机制。

一方面需要极快地识别社交信息(N170加速),另一方面又要抑制或调节自己内在的情绪反应(LPP减弱),尤其是面对复杂模糊的表情时。这很可能是一种应对社交要求和压力的策略。”

然而,这种适应并非没有代价。

研究者认为,这种持续的努力——加速处理信息同时压抑内在反应——可能构成了潜在的“认知负荷”或“精神消耗”

就像一台电脑长期处于超频和限制部分功能运行的状态,虽然能完成任务,但资源消耗巨大,且可能带来长期影响。

虽然这项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大脑层面的证据,但长期的消耗具体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疲劳感或自我认同,还需要未来更深入的研究。

03

这项研究的发现敲响了重要的警钟:

诊断的盲区: 它清晰地暴露了当前依赖单一环境(尤其是学校环境)观察(如老师评估)进行自闭症筛查和识别的巨大局限性。那些最擅长在课堂上“伪装”的孩子,恰恰最容易被现行体系遗漏。

被忽视的需求: 高达44%的比例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自闭症青少年可能正在独自承受挑战,却因为未被识别而无法获得他们急需的理解和支持。

潜在的群体差异: 以往的研究强烈提示,自闭症女孩以及少数族裔的自闭症人士可能更倾向于或更善于进行这种“伪装”,导致她们被诊断和获得支持的比例严重偏低,这项研究的结果也呼应了这种担忧。

因此,这项研究的深远意义在于推动改变。研究者们强调,为了更有效地识别和支持这些“隐形”的自闭症青少年,我们需要:

采用多维度的评估方法: 必须将专业的临床评估与来自不同生活环境(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行为报告结合起来看,重视不同场景下表现的差异本身就是重要的信息。

探索客观生物标记: 像EEG这样的技术捕捉到的大脑活动差异,未来可能成为辅助识别那些善于“伪装”、不易被传统观察发现的个体的工具。

营造包容的环境: 最根本的,是努力创建安全、接纳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让自闭症人士感到无需耗费巨大的心力去“伪装”自己也能被接纳和尊重。

“当我们无意识地期望或要求自闭症孩子‘表现得正常’时,” 勒纳博士意味深长地说,“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实际上是在要求他们的大脑进行一场持续而艰辛的调适,这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这项研究如同一盏探照灯,照亮了那些在社交舞台上努力“表演”的自闭症青少年们大脑中不为人知的努力与消耗。它提醒我们,看见“融入”的表象之下,理解并支持那些无声付出的个体,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来源:二公主育儿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