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煤业的10年蜕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9 21:44 2

摘要:这个始建于1973年、几易其主的矿井,在混改后的近10年间实现了惊人跨越:2016年,1300多名职工人均工效处于较低水平;2024年,职工人数减少过半,人均工效却提升了3倍,吨煤成本稳定在220多元,比同等条件的矿井低70元以上。从规模小、效能低的乡镇煤矿,

在河南能源的发展历程中,禹州枣园煤业的10年蜕变堪称一部管理经营的“破局教科书”。

这个始建于1973年、几易其主的矿井,在混改后的近10年间实现了惊人跨越:2016年,1300多名职工人均工效处于较低水平;2024年,职工人数减少过半,人均工效却提升了3倍,吨煤成本稳定在220多元,比同等条件的矿井低70元以上。从规模小、效能低的乡镇煤矿,成功蜕变为生产效率高、装备精良、经营有方的国家一级安全高产高效矿井,并跻身河南能源矿井第一梯队。

这背后的发展密码,藏在领导班子的担当里,藏在自主管理的效能里,更藏在灵活经营的创新创效中。

刀刃向内的勇气——领导班子带头“啃下硬骨头”

2009年,枣园煤业以混改方式诞生——永煤公司与禹州坪山宾馆有限公司合作,成为永煤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并由永煤公司旗下的永锦公司兼管。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国有企业实力雄厚,两者在发展特质上各有优势,如何实现不同“基因”的有效融合进而形成发展合力,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混改不是简单凑份子,得让资本和机制都活起来。”曾参与混改工作的该矿现任副董事长林付雨的话点出了关键。而改革的第一刀,至关重要又备受瞩目。当年的领导班子定下铁规矩,严控机关人数,严控干部总数,每年干部测评倒数第一的将被直接免职,谁来说情都没用。

老矿工们还记得那场震动全矿的“人事地震”,一位资深老干部因测评垫底被免,不少人找领导班子说情,当时的矿井负责人一句话顶了回去:“这是责任,不是特权,谁都不能搞特殊。”该矿财务科科长陈红锁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全矿都炸了锅,大家摸着胸口说,这回是动真格了,混日子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几年下来,这场“自我革命”成效显著,科级以上干部从85人精简到56人,机关干部从40人压减到32人。更重要的是,队伍中的“慵懒散”现象不见了,执行力像上了发条的钟表,精准有力。

领导班子的担当不止于此,他们还摸准了“生意经”:提效率和减消耗两手抓,优化劳动组织和治理浪费齐发力,并通过过程控和源头减并重、长计划与短安排并重等方式,走出了一条独具枣园特色的经营管理新路子。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控成本。在做好安全生产这个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该矿一切围绕企业效益转,积极推行自主管理、灵活经营,坚持工程不外委,优化生产组织,严管材料浪费,简化审批程序,以内部市场化手段正向激励、严格兑现等措施,硬是把吨煤成本“钉”在了220多元,比周围矿井低了一大截。

永锦能源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宇看得透彻:“干部职工拧成一股绳,敢于破局,这就是枣园煤业成功的底气。”

工效提升的突破——从“自主管理”到“精准施策”

“这几年,我们通过自主管理,有效提升了人均工效,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在枣园煤业调度室,该矿党总支书记、董事长、矿长曹庆华指着屏幕上的对比图,眼里闪着光。

这些数据背后,正是一场效能提升的攻坚,从“自主管理”到“精准施策”的深刻变革。

“自主管理”是这场变革的根基。借助混改带来的机制活力,该矿将自主管理权深度融入市场销售环节,形成了“随时而变、随势而变”的灵活应对能力。对此,曹庆华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市场形势好的时候,我们就紧踩油门,开足马力多出煤、出好煤;一旦形势有变化,就及时踩住刹车,集中精力检修设备,把安全基础打牢、把安全根基筑牢。” 这种跟着市场节奏灵活调整的管理模式,在煤炭销售困难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每当出现富余存煤,矿井就全员不分昼夜连轴转,力争当天实现原煤零库存,用主动出击的管理智慧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

“精准施策”则推动工效实现跨越式突破。面对行业周期,他们以“大衔接、大系统、大布局”前瞻规划,提前3年布局采掘接替,提前两年改造运输、通风系统。2025年3月贯通的24021轨道顺槽,就是18个月前就开始设计的“先手棋”,这让矿井连续4年采煤无忧。

工艺革新上,枣园人敢啃“硬骨头”。2018年,他们试着用“皮带+煤仓”连续运输替代“矿车+绞车”,当月掘进进尺就破了200米。年底彻底淘汰炮掘工艺,一年省下费用近130万元。

设备更新也有“枣园章法”——不买贵的,只买对的

为增大支架初撑力,减少采面片帮,提升支架推移动力,换了大流量高压乳化泵(BRW500/37.5)永磁变频控制,支架初撑力提升了25%,有效解决了煤壁片帮问题。24011综采面的液压挖掘机,更是盯着厂家改了三次铲斗角度,才适应煤层条件,工作效率提升一倍。

人是精准施策的核心载体。枣园煤业引入内部市场化机制,每周定指标、每月兑奖惩,临时性任务实行“项目制”。

“每周一开会定任务,完成了就兑现奖励,绝不拖欠。”该矿综掘队职工张占勋掏出手机,展示着上个月的奖金到账记录——因月进尺超额完成,队里拿了8万元集体奖,他个人拿到了1300元。

“以前是‘要我干’,现在是‘我要干’。”这种转变,让效能提升有了内生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枣园煤业商品煤完全成本比计划降低了14.9%,人均工效远超河南能源2025年核定标准——相当于687人干出了传统模式下约960人的工作量。

过日子的精细智慧

——每一分钱都要“生出效益”

“3人2天修1台液压支架,和3人1天修3台,差的不是速度,是过日子的心思。”该矿机运队维修组组长白志攀的话,道出了枣园煤业灵活经营的核心——以市场化思维盘活资源,让每一分钱都成为“生财种子”,在循环流转中长出效益。

这种灵活经营,首先体现在“工程不外委”的决策智慧上。该矿只设4个区队,却承担着相当于同类矿井8个区队的职能。综采队职工既能掘巷道,又能装支架;机电队职工既会打钻,又会修泵。“忙时集中攻坚,闲时分散赋能。”生产副矿长李现朴解释,矿上从不设专职采面拆除安装队,技术骨干平时在各区队带徒弟,需要时3天内就能组队开工。2025年24021采面安装,这支“临时队伍”比计划提前10天完成任务,省下人工成本100万元。

该矿打破液压支架外委维修惯例(单台4万元、等待20天且受制于人),组建专业组自主攻关阀组管路拆装技术,经反复实操打磨,49天完成132台维修,省下近500万元外委费。此举既掌控成本主动权,又激活团队创效潜力。

“能自己干的绝不外委,地面主绞车改造、各种房屋修缮等活儿都是我们自己做。”李现朴说道。

更深层的灵活,在于运用市场化手段修旧利废。机电队将旧锚杆截段焊铁板改造成皮带机“保护栏”,把旧钢带修复后重新下井支护,硬生生让“废料”变回“资源”;U型钢棚自制比外购省100元/架,锚杆自主加工比新购买的省6元/根。为放大这种效能,矿上还制定了“超奖欠罚”的刚性规则——超计划修复按价值100%奖励,完不成则按欠额100%处罚,用利益杠杆撬动全员参与。今年前6个月,全矿修旧利废完成全年计划的63%,300吨废铁经加工再利用,直接省下85万元材料费。

如今的枣园煤业,吨煤成本稳定在220元左右,比同等条件的矿井低70元以上。“煤炭市场时有波动,但成本优势是我们的‘压舱石’。”曹庆华说,这不是靠“偷工减料”,而是靠“精打细算”的智慧。

当前,一心谋发展的枣园煤业正在积极推进扩边增储,为矿井后期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正如陈宇所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脚踏实地的耕耘。”在煤炭行业转型攻坚期,枣园煤业的实践证明:管理机制的革新、全员效能的激活、成本防线的筑牢,是企业穿越周期的有效武器。

通讯员:裴聪慧 贺景昌

编辑:赵勇 校对:霍萌萌

责编:孙小华 终审:蔡春蕾

特别声明:本文由云上禹州个人号或机构账号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云上禹州客户端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来源:禹州融媒

相关推荐